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化州市革命老区发展史

化州市革命老区发展史

  • 字数: 30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21813993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丛书的一种,本书挖掘了化州做为革命老区在土改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情况,同时也讲述了化州市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历程,还附录有革命历史文献资料。
作者简介
化州市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经与广东省老促会领导协商、同意,由当地的革命老区老促会就本书组织、设立,编写人员分别来自当地史志办等机构,绝大多数编委会成员为思想觉悟较高,具有比较深厚的学术功力、专业背景的党政领导干部。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区域和革命老区概况
第一节 区域概况
第二节 建置沿革
第三节 行政区划
第四节 资源优势
第五节 革命老区村、镇概况
第二章 早期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第一节 辛亥革命,建立县级革命政权
第二节 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一、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
二、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参加革命
三、成立农会、暴动委员会,组织暴动起义
四、党员彭中英、朱光震、李锡福等回乡,点燃革命之火
五、白色恐怖笼罩化县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
第一节 抗日救亡,重建党组织
一、党与张炎将军亲密合作,共同抗日
二、重建中共化县党组织
三、“周、文”事件
第二节 隐蔽精干,积蓄力量
一、将30多颗革命种子埋伏在广大群众中
二、建立红踊农场秘密联络点和转移工作重点
第三节 武装斗争,壮大队伍
一、举行抗日武装起义
二、武装队伍不断扩大,组成团级建制
三、日寇在化县的滔天罪行
四、化西人民抗击日伪军
第四节 抗日老区村的功绩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
第一节 贯彻分散掩蔽方针,灵活机动打击敌人
一、一团西征,四、五团返化吴
二、打击敌人,站稳脚跟
三、全面恢复武装斗争
四、开辟化北,挺进北流
第二节 大搞武装斗争,创建化吴廉根据地
一、成立化吴中心县委,县、区、乡三级人民政府
二、吴有恒率三个团北上,推动化吴革命形势大发展
三、武装力量继续扩大,主动打击敌人
四、建立全县税收网点和交通站网络
第三节 粉碎敌人“围剿”
第四节 整党整军,艰苦努力,恢复根据地
一、调整组织,为打回化州作准备
二、集中主力部队,六上化吴
三、地方干部返回化县,根据地全面恢复
四、和邻县相互配合,共同开创新局面
第五节 机智勇敢斗敌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一、特派员大闹温江渡
二、崩口仔智斗敌人
三、奇袭出拔圩
四、李鸿降三虎
五、陈汉英孤身突围
六、智运武器
七、李植森虎口突围
八、舍身炸敌群
九、沉着应对的交通站站长
十、茂化吴梅武工队
十一、智截敌人运兵船
十二、西湾村除奸
十三、落楼山七壮士
十四、勾漏山的英雄
第六节 革命老区村的贡献
第五章 建设发展时期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八年
一、土地改革
二、农业合作化
三、人民公社
四、水利建设
五、交通建设
第二节 改革开放时期
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专业户与新合作组织
三、撤县设市,加快发展
四、发展乡镇企业
五、植树造林,发展水果生产
六、发展北运菜
七、发展化橘红产业
第三节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一、精准扶贫,脱贫攻坚
二、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
四、老区新农村选介
五、市老促会力促老区建设发展
六、2017年化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七、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化州全面振兴
附录
附录一大事记
附录二人物传
附录三化州英烈名录
附录四化州革命老区村庄名录
后记
摘要
     化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鉴江流域中下游。地理坐标北纬21°29’~22°13’,东经110°20’~110°45’。东接高州市、茂名市茂南区,东南邻吴川市,西南邻廉江市,西北和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陆川县、北流市交界。地形狭长,状若坐狮。南北长81.75千米,东西宽约44公里。市境东端最突出点为南盛镇山合村东面三丫江江心,西端最突出点为文楼镇田子岭脚西面分界岭顶,南端最突出点为良光镇龙地村东南面化州、吴川两市分界线与良垌至塘圾公路交叉点,北端最突出点为文楼镇沙坡村北面粤、桂两省(区)分界山山顶。 化州全境总面积2356.52平方千米,合23.57万公顷。有山地12.11万公顷,耕地4.6万公顷,其中坡地0.84万公顷,水田3.75万公顷;水面6680公顷。 2017年,化州市辖17个镇、5个街道、1个开发区,村民委员会334个,社区33个,境内有11个国营农、林场。全市总人口169万,其中农业人口143万。 化州秦属象郡地。汉先后属南越国、合浦郡高凉县、交趾刺史部、高兴郡、高凉郡、高凉县、交州高凉县、广州高凉县。三国属广州高凉、高兴二郡地。晋太康元年(280年)后属高凉郡、高凉县。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檀道济筑石城于陵罗江口,置罗州县,属广州高凉郡,为化州建县之始。齐置高兴郡、高兴县,郡、县治所在今化州市区东北旧城岭,属越州。郡辖地在今化州南部及吴川、廉江县。梁大通年间(527—529年),置石龙县、石龙郡,又升罗州县为罗州,置刺史,领石龙、高兴二郡。罗州、石龙郡、县治所皆在今化州市区东北旧城岭,石龙县名的由来,皆缘于州、郡、县治所之下有石如龙。隋灭陈,废石龙、高兴二郡,罗州领石龙、吴川、茂名三县。大业三年(607年)废高州、罗州,设高凉郡,石龙县属高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废高凉郡。武德五年复置罗州,治所石龙。领石龙、吴川、陵罗、龙化、罗辩、南河、石城、招义、零绿、慈廉、罗肥十一县,属岭南西道邕经略使。唐武德六年(623年)罗州徙治石城后,先后置南石州、辩州,其间天宝元年至乾元元年(742—758年)曾一度改置陵水郡,后复置辩州,下领石龙县等。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辩州改称化州,取之于州治之石龙能灵变,此乃化州命名之始。领石龙、吴川两县。元先后置化州路安抚司、化州路总管府。明改化州路为化州府,属广东行省,领石龙、吴川、石城三县。自梁至明初的800年间,化州一直为古代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的重要政治中心之一,化州路、化州府以及高凉郡、石龙县等的治所之所在。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化州府,附廓之石龙县,领吴川、石城两县。明洪武九年改化州为化县,属高州府。洪武十四年,化县复改化州。民国元年(1912年)化州改称化县。新中国成立初期仍称化县。1958年11月,化县与吴川合并,改称化州县,归湛江地方行政区辖。1961年4月吴川县分出,化州县称谓不变。 1983年9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茂名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化州县从湛江地方行政区分出,归茂名市管辖。1994年7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化州县,设立化州1市(县级),以原化州县的行政区域为化州市的行政区域。同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化州市委托茂名市代管,化州为市(县级)建制至今。 民国时期 民国初期,行政区划沿袭清末。 1928年(民国17年),北伐结束。国民政府重新订立组织法。据此,化县分为7个区,区下分为153个乡镇,乡镇以下为2084里,里下为10673个邻(五户为邻)。 1932年(民国21年),设区、乡。全县分为7个区,156个乡。 1937年(民国26年),乡镇之下废里邻,实施保甲制。全县分为3个区,57个乡,1个镇,546个保,5479个甲。 1942年(民国31年),实施新县制,调整县以下行政区划,全县设2个区,1个镇,39个乡,486个保,6586个甲。 1948年(民国37年),全县设2个区,1个镇,39个乡,379个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革命和建设形势的发展,化县行政区划屡作变动。 1949年11月至1957年2月,为县辖区时期,区乡体制先后作了3次变动。1949年11月至1950年2月,全县设4个区,39个乡,1个镇。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