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影像媒介的文化、历史与理论

影像媒介的文化、历史与理论

  • 字数: 3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8-01
  • 商品条码: 978750785150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3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8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本书是第四届北京电影学院艺术学论坛论文集,在新的理论维度中呈现影像文化的历史与理论。* 紧扣当前传媒学术研究的前沿,从“影像研究的哲学思辨”、“影像的媒介考古学”、“影像生产与传播中的再媒介化”和“听觉文化研究”四个方面,展开影像艺术的当代哲学思辨,开启影像研究的崭新视野。
内容简介
影像的艺术研究不应只是对“作为可见物的影像”之“物性”层面的关注,更要在研究中注入精神性的内涵;唯有借助形而上学的抽象,才能照亮那些经验现象和感性直觉难以抵达的深度领域。本书从影像史评、新媒介与新理论、影像与类型、声音理论与声音文化四个方面,对影像艺术展开理论探寻与历史分析。
作者简介
吴冠平,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创办中国最早扶持推介青年电影人与电影作品的影展——华语青年影像论坛。2014年,创办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未来”(Forward Future)国际展映单元。承担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等工作,在学术上致力于电影批评、中国电影史、影像学理论的研究。
目录
第一部分 影像史评
战后上海电影传播再媒介化形态研究 焦仕刚
明星身份与群体偏见——袁美云吸食鸦片案背后的社会互动 张璐璐
现代性、龙江电影与地方性知识生产 金哲
“废墟上的救赎寓言”:《柏林苍穹下》的孩童时刻——从理查德 沃林的文德斯评注谈起 王凡柯
神秘幻象与现实立场——杨福东《竹林七贤》相关美学分析 梁 喆
论东南亚场所对王家卫电影“异托邦”建构的意义和作用 颜小芳
第二部分 新媒介与新理论
社会参与式行为影像的陌生化效应 杨然
人工智能时代有关电影算法的思考——技术与艺术的象征性互动及互动传播的意义 倪玲
2020:科学世界影像漫游 何博
重塑再造:互联网时代电影生产的再媒介化 张超
解构与建构之间:元电影研究 黄天乐
数字复制时代艺术观念的转向 刘永亮
“无限游戏”的哲学隐喻——交替现实游戏(ARGs)研究 徐立虹
景观、姿势与游戏:一种反叙事谱系 刘金平
影像艺术作品观看的对象化 吴天
电影美学中的想象力消费:动机、生产和目的 袁一民
经典叙事法、哲学与宗教视角下的思维与逻辑关联——中外电影文化建构比较研究 张冲
物象、影像与心象——电影本体论的佛教哲学视角 叶远厚
重读爱森斯坦:吸引力电影与动态理论 庞展鸿
第三部分 影像与类型
中国城市移民电影的“负审美”哲思 艾志杰
收缩城市的银幕想象——论近期犯罪题材影片对哈尔滨的城市空间再现 张正
重述神话——新世纪国产神怪片的类型建构与美学辨析 罗曼
物质、空间、感官——媒介考古学视域下的动画性研究 杨亮 [韩]文载喆
犹在镜中——自我反射式纪录片对真实的构建与反思 莫常红
第四部分 声音理论与声音文化
独白剧场中的听觉艺术研究 钟海清 陈鑫
“可聆听的”人类学研究:从“声景”到“声音人类学” 樊路雪
倾听沉默的声音——对米歇尔 希翁“埃尔格听觉”的阐发 曾瑾
电影视听关系对现实的延展 杨歆迪
人声在影像外——辩士的当代回响 王羽慧
左翼电影的声音景观与美学观念建构 苏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