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乌托邦

乌托邦

  • 字数: 11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英)托马斯·莫尔
  • 出版日期: 2020-05-01
  • 商品条码: 978756951325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莫尔:英国历史伟大的 100 位名人中排名第 37 位 莫尔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创始人。丰富的从政经历让他更 全面地认识到英国社会的弊端,他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描绘 了一个想象中的完善的社会制度,他在书中阐述的政治、经济 观念,对后世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证公有制,肯定国家力量 《乌托邦》第一次从理性角度论证公有制的合理性,肯定 国家力量的影响,反对私有制。莫尔认为私有制是造成社会不 公平的根源之一,这个观点极具前瞻性,在当今社会,这仍是 需要人们深入探讨的重大论题。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代表作品 《乌托邦》采用游记文体,从一位航海家口中叙出一个乌 托邦国度,细节丰富生动,内容通俗易懂。莫尔运用高超的文 学技巧,深入浅出地将他关于社会制度的思考融入到一篇游记 里,开创了后世乌托邦文学、乌托邦思想先河。
内容简介
《乌托邦》一书成书于十六世纪,当时是地理大发现时代,在这一时期,欧洲人知道了许多之前从未听闻过的国家和地区,也了解到许多不同的社会制度,这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让他们打开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托马斯·莫尔就是在这一氛围下,写成此书的。本书表现了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的优选思想,是社会主义思想目前一部伟大的文献。《乌托邦》一书分为上下部,在第一部里,作者主要在讨论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并指出了这一社会制度的各种弊端,明眼人一看便知,他其实是在讨论当时的英国。在第二部里,他介绍了一个理想的国度——乌托邦,他详细地介绍这个遥远岛屿上的社会制度,以及岛屿上人们的幸福生活。在这里,人人平等,财产共有,物质需求实行按需分配制度,大家穿统一的衣服,就餐都在公共餐厅里,官员由人民选举产生……,这里包含了作者关于完美社会的全部设想。本书上下两部,相互对应,对比鲜明,作者既表达了对于现实制度的不满与遗憾,又阐述了关于美好社会的向往,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者简介
托马斯·莫尔 英国作家、律师、政治家、哲学家。曾在牛津大学攻读古 典文学,学习希腊文。后进入林肯法学院学习法律,毕业后成 为一名律师,在从事律师工作的同时,莫尔坚持进行文学创作。 进入政坛后,他继续写作,并根据自己丰富的阅历以及对英国 社会深刻入微的观察,创作了《乌托邦》。
目录
《乌托邦》第一部——不合理的社会//001
《乌托邦》第二部——理想的国度//043
对这座岛屿的描述/044
他们的城市/049
他们的官员/052
他们的职业/054
他们的生活习惯/061
他们的旅行/068
他们的财宝/070
他们的德行/079
他们的学习/092
他们的奴隶/096
他们的婚姻/099
他们的法律/104
他们的军事纪律/109
他们的宗教/121
总 结/137
附录一//143
莫尔与伊拉斯谟书信来往摘录/144
附录二//161
莫尔小传/162
《乌托邦》的历史意义/171
摘要
     有关乌托邦,即拉斐尔·希斯拉德关于一个理想国度的谈话,由伦敦公民和行政司法长官托马斯·莫尔记录和转述。 战无不胜享有盛名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作为一个才德兼备的模范君王,近来和尊贵的卡斯提尔国王查理殿下在某些重大问题上产生了争论。为了就这些外交纠纷进行商议并取得和解,国王派遣我去法兰德斯。而新近被陛下任命为案卷法官的卡斯伯特则随我同行。卡斯伯特的高升让很多朋友都为他感到高兴。对于所有认识他的人来说,这次晋升是理所当然的,他正直的性格以及渊博的学识是众所周知的,所以他根本无须得到我的赞扬,如果一定要我赞扬他的话,这就好比让我打着灯去照耀太阳一样滑稽可笑。 按照安排,卡斯提尔王国委派的谈判人员在布鲁日接待了我们,卡斯提尔王国的谈判人员中以布鲁日市的市长为组长。虽然这是一位严肃而值得尊敬的人物,但占据谈判主导地位的却是加塞尔城的教会长——坦西斯,他口才出众且精通律法,这样的外交场合正是他大展身手的不错舞台。经过了一两次会议,我们在某些问题上还未能取得一致意见,所以他们向我们暂时告别,到布鲁塞尔听取查理殿下的意见。 我也因为某些事情去了安特卫普。在安特卫普停留的这段时间,经常有访客前来拜访,有一位名为彼得·贾尔斯的访客是最受我欢迎的。彼得出生在安特卫普当地,颇有地位,但他应该担任更高的职位,因为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比他更有学识、有教养的年轻人。彼得极有道德和修养,对所有的人都热情和尊重,对朋友则非常坦率和谦逊,可以说,彼得就是“完美朋友”的代名词:他极为谦逊,真诚质朴而又不失明智谨慎。他妙语连珠,和彼得交流谈话的过程总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这种愉悦甚至让我的思乡之情得到了有效的缓解,要知道,我已经离开伦敦四个多月了,在这期间我对妻子和儿女的想念是如此地令人煎熬,但彼得的出现缓解了我的痛苦。 一天,我去圣母院做礼拜,这是城里好看丽也是最拥挤的教堂。做完礼拜后,我准备回到住所,却在路上偶遇彼得和一位外地人在交谈。这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面孑L黝黑,胡子很长,一件长斗篷随意地披在肩头,这样的样貌和装束,让我判断出他是一位老船长。彼得看见我后,赶紧来打招呼,我正准备回礼,却被彼得拉到了一边,他指着那位老人对我说:“你看见他了吗?我正准备带他去见你。” “非常欢迎他的拜访,但你要知道这都是因为你。”我这样说道。 “不,并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他自己,你要知道,除了他以外,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能对陌生的国家和人民有这样的认知,而我认为这一切正是你最感兴趣的题材。” “啊,那么,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他一定是一艘海船的船长喽?” “可你错了,”他说,“他的航行并不像巴利纽拉斯…那样普通平庸,而是像奥德修斯,或者说更像柏拉图。这位葡萄牙人拉斐尔·希德拉斯,不但精通拉丁文,而且更精通希腊文。由于他对希腊文化有精深研究,所以他在哲学方面造诣颇深。他觉得在哲学这门学问中,拉丁文中只有塞涅卡和西塞罗的某些论文,还有些价值。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把祖辈们的遗产留给了兄弟们,想自己一个人到世界上的各个角落去看看,于是就加入了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哥利·维斯普奇的船队,他参加了普奇四次航行中的后三次航行,始终跟随着维斯普奇。这四次航行,人们都已经通过阅读知道了。但最后一次航行,他并没有同维斯普奇一起回来,他好不容易得到许可,成为最后一次航行中留在终点新卡斯提尔的二十四人之一。他如愿以偿留了下来,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他热爱自由且喜欢到处游荡,比起平淡的生活,他更喜欢将生死置之度外。他经常用的两句口头禅是: ‘死后没棺材,苍天当被盖’以及‘通往天堂的路,无论在哪里都是一样的距离’。如果不是上帝保佑的话,他的这种生活态度肯定会让他吃够苦头的。可是,从维斯普奇离开后,他和要塞的五个同伴航行周游了多个国家。一个意外把他带到了锡兰,又辗转到了卡利卡特,在这里他遇到了几艘葡萄牙的海船,于是他又搭上了船,回到了祖国。” 彼得说完以后,我非常感激彼得,他花费了如此大的力气,就是希望我和那位谈谈,希望他的谈话能让我高兴。于是,我转向拉斐尔,和他互相致敬,说了陌生人初识后惯用的客套话,然后我们一起来到我的住所,我们坐在花园中的长凳上,开始交谈。 拉斐尔描述说,自从维斯普奇离开后,他和留在要塞的同伴们,因为经常和当地人见面,对他们很客气,逐渐得到了当地人的好感和友谊,渐渐放下了戒心。此外,他们还获得了当地一位首领的赏识。由于这位首领的慷慨和豪爽,他和他的五个同伴都得到了足够的生活用品以及充足的旅费,首领还给他们配备了向导。路程上一部分是从水路乘木筏,一部分则是陆路乘车。他们被引到了当地其他部族领袖那里,同时他们还带着帮助他们的那位首领的介绍信,所以一路上得到了很多的关照。拉斐尔说,他们游历了很久,到了很多城镇以及各种经济繁荣、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