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斯里兰卡华侨华人口述史

斯里兰卡华侨华人口述史

  • 字数: 30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作者: 余媛媛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1138134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口述史为契机而引发的专题和团队性合作调查和研究。包括上篇老华侨华人:记忆、认同、国籍;下篇多元化的新生力量:选择、凝聚、经验。老华人和新生代华侨用自己的人生积攒下了斯里兰卡“一带一路”宝贵经验。这些经验的总结为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一带一路”发展提供了民族志和经典案例研究。“老经验”加上“新经验”可以为我国在海外发展提供借鉴,使到达斯里兰卡的“新”华侨可以少走弯路,更好的适应所在国的社会文化,促进者“一带一路”的发展,为两国邦交友好更上一层楼做着奠基。
目录
上篇 老华侨华人:记忆、认同、国籍
斯里兰卡华侨华人简史
易修森:立定心意,风雨之后有晴空
案例述评:斯里兰卡华人的字辈研究
张彩芝:知足常乐,于平静中享受人生
案例述评:斯里兰卡第二代华人的身份认同
易金芳:我希望家人团圆
案例述评:斯里兰卡高龄华人福祉
常桂英:我们有一半的中国血液
案例述评:斯里兰卡华人之“画系谱”
张子华:赤心报国的“英雄”父亲与安时处顺的传承之路
案例述评:论斯里兰卡老侨领的特点和影响
徐老:履薄冰,抱朴拙,守暖夕
案例述评:华人饮食与文化认同
吕锡忠:思家思国思天下
案例述评:斯里兰卡老华人行业研究
郑福华:于细微处感受幸福
案例述评:斯里兰卡华人与印度华人的“五缘”关系
常新诚:幸福的守望者
案例述评:斯里兰卡华人混血族群的形成与消融
常文礼:信仰,走向平等共生的力量
案例述评:斯里兰卡华人民间信仰
翟驰舒·詹姆森:中国是我心中优选的梦想
案例述评:斯里兰卡华人的文化边界和再华化
徐福贵:我的中国情结
案例述评:中国文化的在地化研究
齐雁书:一份平静的口述史
案例述评:斯里兰卡老华人婚姻特点
下篇 多元化的新生力量:选择、凝聚、经验
斯里兰卡经验
赵定成: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
案例述评:斯里兰卡新华侨及其影响
张广禄:烧炭专家海外挑大梁
案例述评:斯里兰卡华侨华人社团传承与发展
张宏:中国企业在斯里兰卡的见证者
案例述评:斯里兰卡华侨华人身份认同与文化传播
甘叔远:走出去创办自己的工厂
案例述评:刚毅坚卓,斯里兰卡维权的困境和路径
孙曙勇:祖国支撑我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案例述评:斯里兰卡中医惠侨的发展建构
樊金跃:华文教育的坚守者
案例述评:斯里兰卡华文教育的复兴
李前华:栉风沐雨缔造自己的品牌
案例述评:斯里兰卡华侨华人品牌之路
张旭东:中斯民间交往的搭桥人
案例述评:斯里兰卡华侨华人投资机遇与挑战
后记
摘要
     斯里兰卡华侨华人简史 斯里兰卡研究在我国较为薄弱,其客观因素较多,如该国政局动荡和语言不通等,但这并不代表斯里兰卡研究无意义或无价值。相反,在当今世界局势中,斯里兰卡在南亚的地缘优势越来越凸显,而有关斯里兰卡华侨华人的研究在我国基本处于空白。因此,笔者进行了基于人类学基础上的斯里兰卡华侨华人调研,此次研究有助于弥补这一空白。 一、斯里兰卡华侨华人历史分期概况 中斯关系源远流长,民意基础良好。自古以来两国人员交流往来频繁,不同时期的华侨华人具有不同特点,在进行斯里兰卡华侨华人历史梳理前,有必要阐述斯里兰卡的华侨华人历史分期问题。我国侨史学家周南京先生将华侨华人分为了四个时期,根据他的分期,笔者将斯里兰卡华侨华人从古至今大致分为古代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和当代时期四个时期。 (一)古代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6世纪) “华侨出现于秦汉,当时已有中国人移居朝鲜半岛、日本和安南(越南)等地。唐宋时期,流寓海外的中国人日益增多,逐渐形成华侨聚居地。明代中国移民更盛,在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亚等地不断出现华人,并形成唐人街。”这一时期中斯文化交流逐渐开始,人员往来多以宗教文化交流为目的,即便有华侨他们绝大多数也未携家眷出洋。 在一部完成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斯里兰卡古籍《西哈拉瓦图帕卡拉纳娅》(Sihalawaththuppakaranaya)中记载,约公元前1世纪,十余位斯里兰卡僧人乘船到达南印度,北上会合印度僧人,一同游历至中国。除此之外,据史料记载,僧伽罗使节曾谈起斯里兰卡和中国之间有商业往来,时间为公元前1世纪和2世纪。据描述,僧伽罗国王的使节曾携带礼物访问中国(也许在此之前已有使节带着僧伽罗国王的礼物访问中国)。 早在2000多年前,西汉王莽就派使臣访问过斯里兰卡(当时称“已程不国”),开启了中斯两国最早的官方往来。据中国史料记载,在公元131年、414年、428年、435年、455年、527年、670年、712年、742年、746年、750年、762年和989年,斯里兰卡阿努拉达普勒的国王共向中国派遣了13个使团。其中一些使团是纯宗教性质的。毫无疑问,他们的目标是同中国建立友好的政治关系,以确保斯里兰卡和中国之间更为密切的贸易往来。 15世纪,我国有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其中多次途经斯里兰卡(当时称为“锡兰”),并在那里刻石立碑。现如今存放在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的“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是中斯两国人民友谊的见证。在郑和使团中担任通事的马欢对亲身经历的二十国的航路、地理、政治、人文、语言、气候、物产、工艺、交易、货币和野生动植物等进行了记录,从明朝永乐十四年(1416年)开始,经过35年的修改和整理,《瀛涯胜览》在景泰二年(1451年)定稿。在《瀛涯胜览》中,马欢记录了当时斯里兰卡的一些地理概况和风俗习惯。 在斯里兰卡的文献材料中,中国与斯里兰卡的渊源也有诸多可寻之处。《布特萨拉纳》(Butsarana)、《达汗萨拉纳》(Dahansarana)、《迦塔卡·阿图瓦·咖塔帕达雅》(Jtaka-Atuv Gtapadaya)等诸多文献中都记录有中国的相关情况。13世纪的著作《普伽瓦利亚》(Pjvaliya)中也有提及中国是一个世界上重要且有名的国家。在14世纪的著作《坎卡哈维塔拉尼》(Kakhvitaran)的一项注解当中也提及了中国。在有名僧人亦是著名学者托塔尕穆伟(Thotagamuwe Sri Rahula Thera)的著作《卡维亚瑟科哈拉》(Kvyaskhara)中也提及了中国和中国的皇帝。历史证据也表明,中国僧人曾在斯里兰卡定居。 (二)近代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10年代) “西方殖民者东渐,改变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的社会性质和经济结构。鸦片战争后中国也被迫开放门户,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以及黑奴贸易制度的废除均在客观上促使了华工移民潮的出现。在东南亚、美洲、澳洲等沿海港口城市形成了华侨社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维新运动和民主革命的兴起,唤醒了海外华侨群体的民族意识,他们开始加入中国革命的浪潮之中。”该时期的华侨华人选择斯里兰卡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安全点。斯里兰卡的殖民时期始于1505年,葡萄牙人在该岛设立了第一个殖民地。直到1948年,斯里兰卡才获得独立。在斯里兰卡殖民时期,其他国家的一部分华侨华人被驱逐出境,他们选择斯里兰卡作为一个安全点,于是居住在斯里兰卡的华侨华人数量迅速增加。“印尼案例”是华侨华人被驱逐后选择斯里兰卡作为新家园的典型案例。在荷兰殖民印度尼西亚早期,许多华侨华人在印度尼西亚巴达维亚(今雅各达)的建设中被雇为技术工人。随着经济日益繁荣,华侨华人的数量与曰俱增,他们的财富也不断增加,这引起荷属东印度群岛地方当局的注意。1740年,荷兰殖民者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红溪惨案”。一些被认为可疑的华侨华人被驱逐到锡兰(斯里兰卡)、班达和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第二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