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历史的注脚 档案里的四川秘史

历史的注脚 档案里的四川秘史

  • 字数: 2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54115768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历史的注脚——档案里的四川秘史》一书内容丰富多元,既有对珍稀文物的介绍,也有对民间传奇故事的揭秘,还有对重要历史事件的解读,兼具趣味性与科普性。书中所选文章均为“宽窄巷”副刊精华,单篇风格各异,全书图文并举。本书通过多种不同的素材和描写方式展现了绚烂多姿的蜀中文化,传递并弘扬了四川本土人文精神,以独特内容带领读者走进四川的历史走廊,以多般视角指引读者领略四川的文化内涵。
内容简介
《历史的注脚——档案里的四川秘史》一书,为“《宽窄巷》人文书系”之一。全书分为“蜀地秘藏”“黄虎秘档”“川督秘史”“名家秘踪”四编。本书着重于描写四川本土文化和历史,力图弘扬四川人文精神、传承蜀地文化。 “蜀地秘藏”向读者介绍了一批蜀中珍稀文物,以此展现了蜀地绚烂瑰丽的文化。书中所述之文物丰富多彩,让人目不暇接,从宋代孤版刻本到三千年前的精美玉琮,从蜀王墓中的歌伎雕塑到少数民族的祭祀法器,精彩纷呈。“黄虎秘档”则结合历史文献,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张献忠一生的风云往事。其中无论是对张献忠财富之谜的探讨,还是对其生平奇趣轶事的叙述都十分引人入胜,颇能吸人眼球。“川督秘史”着重描写了一批颇有名气清朝四川总督的诸般风采。这些总督或精勤政事、在川建树斐然,或命运坎坷、不得志而郁郁终于蜀地,或两袖清风、为蜀中建设殚精竭虑,或搜刮有道、借川民之手盆满钵满。这些内容在作者兼具历史性与故事性的描述下颇为生动有趣。最后一编“名家秘踪”主要讲述了林徽因、朱自清等知名文人学者曾如何在四川留下他们的足迹。作者通过颇具文学性的语言描绘了林徽因在李庄、朱自清在成都的种种逸闻趣事。此外,本编还以家书为介质讲述了四川作家巴金与其大哥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与成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为中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伊莎白夫妇的故事。
作者简介
封面新闻是封面传媒旗下的核心部门,它以前沿科技为核心驱动,以原创为显著特征,借助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与写作、兴趣推荐算法,确立“移动优先、视频优先、故事优先”,创新移动新闻产品,构建移动传播矩阵。
目录
<第一编>蜀地秘藏
海内孤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003
十节玉琮 三千年前的“进口古董”/007
东汉养老画像砖的蜀风汉韵/011
二十四伎乐 雕像里的亡国之音/018
彩绘童子抱鞠俑与北宋球赛/024
九节铜杖与彝族毕摩法器玄机/029
蛇蛙铜案 一个尚巫民族的信仰神话/035
马边明王寺 彝族悬托石佛之谜/041
<第二编>黄虎秘档
张献忠的百亿财富迷局/049
兵临城下 强抱美人归/055
为张献忠造天球仪的洋人/060
神经大王随心所欲的杀人哲学/070
飞向张献忠的死亡之箭/077
<第三编>川督秘史
骆秉章与石达开的生死赌局/087
广州花都 骆秉章的家族荣耀/096
风雅总督吴棠引昆曲班入川/104
丁宝桢与盐枭王朗云的生死之搏/113
丁宝桢 两场绝世功 忍辱孤泪臣/121
刘秉璋 少有被罢免的四川总督/129
鹿传霖 一个贤臣的黄昏/136
奎俊 爱财如命的双面总督/150
岑春煊 从京城顽主到一代枭雄/158
锡良 一条铁路与王朝崩塌/167
<第四编>名家秘踪
林徽因因李庄 一步跨入晚境/183
朱自清的背影 消失在成都/195
巴金与大哥幸存的四封信/216
伊莎白与柯鲁克的大渡河之恋/237
摘要
     “草堂先生”归草堂 成都与杜甫的缘分,要追溯到1000多年前。 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辗转来到成都,在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先后住了近4年,在此期间创作诗歌240多首。 此后,杜甫草堂经历数代修葺扩建,成为人们缅怀杜甫的胜地。 1952年,成都市政府对杜甫草堂进行了修葺整理,并正式对外开放。与此同时,杜甫纪念馆筹备委员会成立,杜甫草堂的文物征集工作随即展开。 1954年,杜甫草堂派专人到全国各地搜集杜集版本、文物资料。次年,杜甫纪念馆(今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正式成立。 在收集的文物中,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被视作“无价之宝”。它之所以能来到杜甫草堂,背后有一位关键性的人物——李一氓。 李一氓,1903年出生于四川彭县(今成都彭州市),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诗人和书法家。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追求革命真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驻缅甸大使、国务院外事办副主任、中联部副部长、中纪委副书记、中顾委常委、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组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会长。 作为生于彭州的四川人,李一氓对家乡充满了热爱和眷恋之情。他一直关心杜甫草堂的发展与文物收集,并身体力行,一直为草堂留意和代购与杜诗相关的古籍版本和外文杜诗等相关文物资料。 “1964年,李一氓先生在北京的中国书店替我们‘代购’了这个本子。当时他看到这部杜集后,非常惊喜。发现这个本子有些错乱,请人将其重新装订。1965年,这部珍贵的古籍送到了杜甫草堂。”彭燕说。 当然,如此难得珍贵的古籍孤本,自然会引人瞩目。 彭燕讲道,当时的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得知此本之后,曾经找到李一氓,希望能将此本保存到北京图书馆。 作为一名四川人,又在年少时期多次流连于杜甫草堂的景色中。可以猜想,无论是出于对家乡的热忱,还是对这部古籍的考量,李一氓都希望它能回到风景如画的成都浣花溪畔。 李一氓获得此本后,请了当时的四川同乡和北京文化名人在上面题跋,包括朱德、陈毅、郭沫若等。朱德在古籍上写下:“成都杜甫纪念馆得此书,可为所藏杜诗带头。”后有“朱德”印。郭沫若题写:“草堂诗先生杜工部诗集,素所未见,殆是海内孤本,虽残卷,良可珍惜。藏之草堂,尤得其所,可谓草堂先生重归草堂矣。”有了名人题跋,也指明了《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的归处,“草堂先生”归成都杜甫草堂所有,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寸纸寸金”的海内孤本 多年来,文博界有着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纸一千,绢八百”。意思是,以纸为载体的文物,可以保存的年限不过一千年;而以绢为载体的文物,最多保存八百年。 这部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流传至今已有八百多年,难能可贵。 “在李一氓先生发现这部古籍的年代,宋代刻本就已经是‘寸纸寸金’了。到了现在,这部书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彭燕说。 其实,早在明清时期,宋版书就是藏书家竞相搜求的宝贝了。“一页宋版,一两黄金。”这句老话曾流布坊间。为何宋版书会珍贵至此呢?雕版印刷业在宋代的繁盛,为书籍的广泛流传和普及创造了条件。但处于承前启后位置上的宋版书因其刻印精工和流传稀少,呈现出独具的文献学价值。 P4-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