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吼山走来

从吼山走来

  • 字数: 26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沈贤渭
  • 出版日期: 2014-09-01
  • 商品条码: 978720812478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48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沈贤渭所著的《从吼山走来(一个浙江籍商业工作者的平凡追求)》记述了一个浙江籍的商业工作者从14岁至84岁这70年间从事商业贸易及相关工作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作者曾当过乡间店铺的学徒、上海市中心区商店营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合作社和国营商业、供销合作商业的专业公司,以及人民公社管理部门、政府创办的协作公司、公有制企业转制的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任业务员、秘书、科室领导及党委部长、党支部书记、公司经理、董事长等职务。从浙江的小集镇到上海的闹市区,从市郊的人民公社生产队到跨省、市两地经营的企业。在长跨度、多变幻的商海搏击中,作者涉足过零售、批发、采购、调运、仓储保管、经营管理、计划合同、政策调研、物资协作和特种供应等领域,本书反映了作者这一系列的商务活动,因而也记录了一些特定时期的、历史性的商业工作资料。本书对作者在工作岗位上执着的追求和一些不平凡的遭遇,也作了叙述,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商业工作者,从为了谋生、寻求富足到将商业工作视为切身事业的认识升华过程。本书的上卷用很大篇幅叙述了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浙江乡间的一些亲历,反映了当年父老乡亲的善良与苦难,值得今人品味。
作者简介
沈贤渭,浙江绍兴人,1926年生,中共党员,经济师。从事商业贸易及相关工作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在百货商店、合作社门市部做营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工作,先任业务员、后在市合作社联合社及国营商业专业公司的计划合同、供应业务及秘书等科室任领导。上海市郊建制扩大时调入郊区人民公社,负责党委财贸部及有关发展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的工作。国家进入改革开放初期,调入供销商业的专业公司负责党、政工作。退休后,创建集体所有制的联营商业公司并任董事长、经理。不久因受家乡绍兴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之聘,任县政府下属一公有制物资协作公司经理。后该企业按政策转制为股份制的公司,专业经营管理数家加油站,任董事长直至第二次退休。
目录
上卷穿越荆棘丛
第一节吼山麓边人家
第二节乡亲、乡情
第三节短暂的学生时代
第四节爷爷喝了一点老酒之后
第五节母亲的肩,母亲的泪
第六节三年学徒——从商路上起步走
第七节这声音久萦在耳畔
第八节在民族灾难中
第九节挣扎、折磨
第十节父亲的路
第十一节天亮前夕
第十二节明朗的天
下卷迈步风火路
第十三节随同上海市消费合作社走过全程
第十四节润物细无声
第十五节穿越政治运动中
第十六节从大城市到农村
第十七节这十年
第十八节重返江河鱼得水
第十九节“过渡时期”这般“过”
第二十节在“双重”教育下成长
第二十一节白首返里再创业
第二十二节旅游是个“大课堂”
第二十三节反刍——品味人生
读贤渭兄回忆录有感(代跋)
摘要
    第一节吼山麓边人家
     青山横笔架,
     白水绕窗前,
     风景天然画,
     鸟声杂管弦。
     这首诗是我在初级小学毕业那年,偶然翻弄父亲留在家中两只书箱时,在一本手写诗集的第一页中看到的,诗的题目是“题桐月轩”。书中还夹着一张宣纸,上有某书法家手写的“桐月轩”三个字。这是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第一次印上家乡环境诗化的描写。从中还使我知道,我的父亲当年很想把我家窗户远处一座“笔架山”,村前一池“六大湖”,屋边一片大竹园,在各种鸟雀黎明离巢和日落晚归时,奏鸣着美妙乐曲的这所住处,冠上“桐月轩”的雅名。当时绍兴一些书香门第的“台门”屋檐下,多喜用在墙上嵌一块长方形的花岗石,刻上风雅宅名,以示这屋的主人是文人雅士。我手持着写有“桐月轩”三字的宣纸,凝视着我家已略有倾斜的两楼两底旧屋——屋顶早已被大风吹得七零八落的碎瓦,两边外墙已布满被阴雨抹满的青苔,怎么也无法与“桐月轩”的情调统一起来!但是我的童年,不知有多少个夜晚,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度过的:端一把小竹椅,坐在门口一棵比两层楼还高的香椿树下,望着在浮云中时映时掩的明月,在月亮的层面上寻找“有一棵婆娑树,摇动的树梢间挂着一只竹编的饭篮,树下不远处有个老太公整天整夜在锯木头,当他感到肚子饿时,就会伸手到树梢间取下饭篮……”
     这山、水、树、鸟巢、明月、饭篮、竹椅子、香椿树……当时给予我的是美妙,是奇幻!我家东边有一条小河,不远处就是一座不大不小的山。如果从县城去我家所在的村落,在相距大约还有两公里处,就可看清前面横着的一座山,它既像一只狮子也像一条狗似地趴在地上。这山的名称据说早年有过争论,有人说这山像一直趴在地上的狮子,山的东部昂着头,似狮子在吼叫,故命名为吼山;也有人说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而在此养狗(大概似现代的军犬驯养基地),故叫它为狗山。但后来大家还是把这山叫作吼山。山的“尾巴”延伸到我家河边,乡邻把这一延伸处叫做“石塌尾巴”。这座山是浙江省的风景名胜之一,山的东头有两柱天然大石,形似两朵蘑菇,相传曾有两位神仙来此仙游时,为了便于下棋,才将它从别处搬来,故名“棋盘石”。山下有一大片桃园,春天似绯红色的海洋。
     1926年的大伏天,我出生在这吼山之麓的村子里。我家祖辈的男人都是从商的。据说,他们主要是外出在镇上或城内的商店里当伙计,也有自己经营小杂货店的。我家住这个村子已有好几代人了,我父亲因不安心于上代这种生活模式,三十岁之前就跟一位亲戚去外省找工作。我的童年主要是受着祖父和母亲的教育,父亲几乎没有给我什么影响。
     绍兴有大禹的陵寝。禹姓姒。大禹治水功成,禹的后裔也得到分封,他们之中的多数人,以封地的地名作为自己的姓和名,据史学研究者所述,姒姓繁衍分支多达五十六个姓。因建功、为官而兴旺的,有夏、沈、谢等姓氏。据此一查,大禹陵旁目前住着的村民多数是姓姒。据我爷爷说,我们沈姓人的祖先曾聚居在一个叫小皋埠的大村落里,后来因祖辈分家而迁徙出来。我的名字是由我二外公给取的。“贤”是按宗祠排行而定,“渭”是因生辰八字缺水,又为了可以引用古代“文王访贤于渭水”的典故,因而取了“贤渭”这一名字。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