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初期对群众路线的认识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初期对群众路线的认识与实践

  • 字数: 24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韦健玲 著
  • 出版日期: 2014-06-01
  • 商品条码: 978754955667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64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从学术上言,本书的研究深化了对群众路线的研究;从应用价值而言,由于本书得出了一些具有实际操作性质的贯彻群众路线的经验总结,因此,本书关于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群众工作方法、途径的探索,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改进党的工作作风方面,有着直接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摘取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的最初三年中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实践活动及形成的新的认识来进行研究,与国内外已出版的同类书籍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及大而化的研究相比较,结构严谨、紧凑,以前言、贯彻群众路线的要求、新认识、新实践及评价五个部分构成本书。从学术上言,本书的研究深化了对群众路线的研究;从应用价值而言,由于本书得出了一些具有实际操作性质的贯彻群众路线的经验总结,因此,本书关于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群众工作方法、途径的探索,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改进党的工作作风方面,有着直接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韦健玲,女(1966-),壮族,1989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共党史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自1989年7月以来,一直从事高校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中国革命史、中国革命与建设问题、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参加过省级高校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的编写,主持、参加了重量、省部级、地厅级及各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参加过在国内举办的各种学术研讨会(含国际学术研讨会),获得过多项教学及科研成果奖,现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副教授,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23
一、群众路线形成与发展概述/23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对群众路线的认识/33
(一)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34
(二)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37
(三)必须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来保障群众路线的贯彻/45
(四)群众路线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49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贯彻群众路线的主要经验/53
(一)关心群众生活,是贯彻群众路线的首要任务/53
(二)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是贯彻群众路线的中心任务/57
(三)群众运动是贯彻群众路线的主要方式/58
第二章执政初期的形势对贯彻群众路线提出的新要求/63
一、中国共产党地位的历史性变化提出的新课题/63
(一)执政党的地位对党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提出的新课题/65
(二)执政党的地位对贯彻群众路线提出的新课题/68
二、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对贯彻群众路线的新要求/74
(一)执政初期的形势对贯彻群众路线提出的新要求/74
(二)执政初期的民情对贯彻群众路线提出的新挑战/80
(三)执政党本身的状况提出的新要求/95
第三章执政初期中国共产党对群众路线的新认识/118
一、关于执政党领导地位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119
(一)执政党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120
(二)正确认识执政党及其领袖的历史地位及作用/134
(三)官僚主义是执政党贯彻群众路线的优选障碍/141
二、关于执政党必须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认识/144
(一)执政党必须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146
(二)执政党必须协调各种利益关系/150
(三)执政党必须调整好党员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159
三、关于健全国家民主政治生活以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认识/162
(一)国家机关的组织形式应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165
(二)国家机关的运行机制应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174
(三)强调民主集中制,保障群众路线的贯彻/183
第四章执政初期中国共产党贯彻群众路线的新实践/190
一、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执政为民/190
(一)反对官僚主义,加强群众路线的教育/191
(二)领导干部垂范,坚决反对特权/202
(三)严惩贪污腐败,纯洁党的队伍/208
二、恢复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211
(一)关心群众生活,做群众的贴心人/211
(二)恢复与发展生产,实现人民利益/236
三、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保障人民群众利益/241
(一)实行劳资两利,协调劳资关系/241
(二)实行公私兼顾,协调公私利益/246
(三)统筹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249
(四)协调区域发展,加强老根据地建设/253
四、推进社会改革,探索文化建设新路/255
(一)禁烟禁毒,取缔娼妓,加强社会治安/256
(二)保障人民群众的教育权利/259
(三)探索文化建设新路,满足人民精神需求/260
五、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践行人民当家作主/267
(一)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开创贯彻群众路线新形式/268
(二)以人民政协形式,尝试贯彻群众路线新途径/277
(三)践行决策民主化,将群众路线贯彻始终/279
第五章执政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解析/288
一、执政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特点/289
(一)强调人民群众的执政主体地位/289
(二)大力发展生产,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291
(三)协调各方利益,创新群众路线领导方法/292
(四)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主题/295
二、执政初期中国共产党关于群众路线的认识与实践的重大意义/297
(一)巩固和扩大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297
(二)增强和提高了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动员能力/301
(三)丰富与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314
三、执政初期中国共产党贯彻群众路线的经验/319
(一)群众路线是党治国安邦的根本路线/319
(二)与时俱进创新群众路线的新方法/323
(三)改善民生是党执政的永恒主题/328
四、执政初期中国共产党贯彻群众路线的教训/330
(一)过多的群众运动是贯彻群众路线的主要教训/330
(二)未能始终把握“群众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深刻内涵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深刻教训/334
结束语/342
参考文献/346
后记/361
摘要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的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其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最根本的群众观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党的群众工作的主要领导途径和工作方式方法。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是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党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密切联系群众都是党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优选政治优势。什么时候群众路线坚持得好,党群关系就密切,党的事业就会顺利推进;反之,党群关系就会受到损害,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一直注重对群众路线的宣传阐释、贯彻执行和发展创新。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优选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党准确把握国内外新形势,妥善应对考验、化解风险,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优选性和纯洁性建设,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决策、举措和部署,对于顺应群众期盼,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员干部求真务实、清正廉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韦健玲的博士学位论文《1949—1952年中国共产党关于群众路线的认识与实践》终于正式出版了。这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有助于我们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群众路线的认识和实践,汲取党执政初期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历史经验,加深对当前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切实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韦健玲的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起源于我们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关系的思考。众所周知,群众路线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的工作路线,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主要方面之一。人们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时,一般都知道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在各级党校进大门的地方,一般也都镌刻着“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但一段时间里,老百姓中流传着一个段子,大意是说一些干部“迎着‘实事求是’去,绕着‘实事求是’走,背着‘实事求是’干”。毋庸讳言,当时类似这样的段子还真不少,并且颇为流行,反映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地方的老百姓对一些干部好大喜功、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做“花架子”等不正之风的强烈不满情绪。那时,我经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许多干部理论上知道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但在实践中往往又做不到实事求是甚至严重背离实事求是呢?我认为原因应当在于一些党员干部的群众观点不强,心里没有群众,严重脱离群众,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都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标准和价值标准对党的工作的必然要求。因此,、都曾多次将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并列起来加以强调。作为从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者,我一直想写几篇关于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关系的文章。只是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又有其他科研工作在身,所以迟迟没有落笔。
     2008年9月,广西师范大学教师韦健玲考入武汉大学中共党史专业,成为我指导的一名博士研究生。考虑到她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较好的专业基础,而我又有研究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关系的强烈愿望和大致想法,所以我便建议她可以考虑以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关系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方向。首先是要理清中国共产党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关系的思想发展历程,以便对当代的改革创新有所助益。韦健玲欣然接受了我的提议。为此,我们两人合作,先后发表了《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辩证关系的思想及其意义》《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相统一的思想》两篇论文,分别刊登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探索》杂志上,前者还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毛泽东思想》全文转载。在这一过程中,韦健玲的理论思维上有了明显提高,也培养了研究党的群众路线的兴趣。考虑到多种原因,我们最终将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定为“1949—1952年中国共产党关于群众路线的认识与实践”。
     在攻博期间,韦健玲下了很大功夫,克服了种种困难,按时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初稿的撰写,后几经修改,终于以优秀成绩顺利地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得到了评阅专家、答辩委员会委员们的一致好评,并顺利毕业,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在这之后,她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对学位论文进行了修改、调整和补充,使之成书,并名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初期对群众路线的认识与实践》,现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资助出版。看到韦健玲耗费多年心血写就的专著即将面世,我由衷地为她高兴。
     纵观全书,尽管尚待完善的地方不少,但该书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优点。
     一是前沿性。该书在全面把握1949年以来党的群众路线的研究动态基础上,通过对已经公开出版的档案资料的挖掘、梳理和解读,系统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初期在贯彻群众路线方面的思考与探索,以及形成的新认识及其特点,并对这些新的认识与实践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评价。
     二是实践性。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来源于贯彻群众路线的实践探索,来源于党对贯彻群众路线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得优选的时期之一。该书在分析、总结这一时期党对群众路线的新认识的同时,也考察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活动,尤其侧重于分析党的群众路线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运用,并总结这些实践的经验,这对社会转型、利益群体多元、格局复杂化的今天如何做好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群众工作有重要启发。
     三是创新性。理论研究当然重要,但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因此要深入研究群众路线的形成、发展、创新,必须深入到研究贯彻群众路线的实践中去,通过对贯彻群众路线的环境考察,对贯彻群众路线具体做法的分析,对贯彻群众路线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才能深化对群众路线理论创新的理解。一句话,深化和拓展关于群众路线的理论研究,必须深入研究贯彻群众路线的实践活动。该书正是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初期,党自身的地位的历史性变化及新的历史形势对贯彻群众路线提出的新要求的分析,党贯彻群众路线的实践活动等,来深化党的群众路线的研究的。而这在此前关于群众路线的研究中似不多见。从一定意义上说,该书为我们深入研究群众路线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研究应当随着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实行而不断深入,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是对深入研究群众路线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学界为之努力。希望作者继续前行,争取更大进步,取得更多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尽一份力量。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