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国殇 抗战时期民国政府大撤退秘录 第6部

国殇 抗战时期民国政府大撤退秘录 第6部

  • 字数: 32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 作者: 方明
  • 出版日期: 2013-01-01
  • 商品条码: 978751261404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0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揭秘70多年前,民国政府领导下社会各界撤往西南的真相始末比“敦刻尔克大撤退”规模更大、场景更悲壮
内容简介
史料记载撤退宜昌的情景:原本是有10.5万人口的宜昌城已被滚滚而来的难民和源源不断运来的战时物资撑得爆满。这时在宜昌的难民至少有近10万人,其中包括8000名难童惶恐不安地在港口争抢着上船。人们都焦急盼望着能尽快让他们“换载”,而人多船少,很难如愿。为等购船票,往往一等就是半个月或一个月。从城区通惠路到船码头,大街小巷都是人,所有的旅店、客栈、学校都挤满了人,不少人只有露宿街头,栖身屋檐下。而此时天空中还不时有日军的飞机盘旋、轰炸……本书主要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军强势的步步紧逼,国民政府及各行各界往大西南转移以备持久战的历史事件。书中有对撤退西南的原因与时机揭秘,有国民党撤往重庆前后的部署与撤退计划制定的内幕,还有工商界、文化界、文物及难民内迁时的经历详情。
作者简介
方明,祖籍湖北黄冈。生于黑龙江,少年在北京度过。196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附中。下过乡,当过工人。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湖北大学历史系。现任湖北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历年除工作中份内的编辑出版业务以外,有《武汉旧日风情》、《武汉掌故集粹》、《中国近代史话》、《壮怀激越古荆州》、《百年通俗演义──艰难探索》、《荆楚星》、《湖北省情概览》、《中国海空军抗战纪实》、《黄埔将领恩怨录》、《殊战──抗战时期军统的秘密行动》、《国殇(六)──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大撤退秘录》、《国殇(九)──抗战时期的外交风云》等十余部著述出版问世。并发表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数十篇,共计约四百余万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日本军队步步紧逼
1.大撤退前的激战
2.三十六计走为上
3.仓皇的撤退
第二章 迁都纷争
1.为何是重庆
2.别离南京
3.迁都重庆
第三章 工业大迁徙
1.兵工厂——战争的命脉金陵兵工厂内迁
2.迁厂的争执
3.全国工厂总动员
4.哪里是终点
第四章 百年老厂内迁路
……
摘要
     第一章 日本军队步步紧逼 纵观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几乎所有参战国都没有组织过大规模的居民、工厂、学校的疏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最重的苏联是在受到纳粹德国突然袭击的情况下仓促应战的,而且在四个多月的时间内,德军就推进到了莫斯科城下,所以根本就无法组织起大规模的撤离。至于说到其他参战国,也包括挑起战火的德国本身,就更谈不上非战斗人员的大规模有序疏散了,参战国的民众只能选择在战火中煎熬。 对于人类来说,任何一场战争都是灾难! 抗日战争时期,疏散流亡到大后方的近千万人,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悲凉凄惨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是难忘的,每个故事都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但我们不可能去逐个讲述这么多人的经历,于是就只能从宏观上、从大局上去描述这个悲壮的画卷。 大流亡、大撤离的起因是战争,因此,我们不得不从战争来开始我们的讲述,而抗日战争最初的激战是始于上海的。 1.大撤退前的激战 全面抗日战争始于华北的卢沟桥,但那场战斗的规模和激烈程度无法与上海的淞沪会战相比。 淞沪会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在最狭小的地域上、集中了最多最精锐的部队,展开的最为激烈、最为血腥的一场战役!就是这场战役,导致了中国的大撤退、大疏散的高潮。 1937年8月13日,日军以黄浦江中的军舰为基地,炮击中国也是当时亚洲优选最繁华的城市上海的闸北。这个战略动作既在国民政府的预料之中,也在预料之外,因为它来得似乎太突然了,可以说,中国军队的反击是十分仓促的。 尽管在次日,国民政府就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绝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但当时的上海驻军却只有以张治中为总司令的第九集团军。 翻开历史,令人略感惊讶的是,日本当时并没有把上海作为一个主要的战略突破点。 日军参谋本部的参谋次长石原莞尔战前制定的《国防国策大纲》,提出的假想敌顺序依次是美、苏。但首先,对苏联已经放弃了进攻,遵循着以武力为后盾与苏联谈判,不与其交恶的原则。对美国则是“努力与其保持亲善关系”,因为石原知道,满洲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可是缺少更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和橡胶,这些物资都在美国人和英国人手里.所以日本不想和英美翻脸。石原认为,英美会默认“满洲国”的存在,因为有一个日本人控制的满洲,阻隔在苏联和中国内地之间,正好为英美消除了苏联的“共产主义南下”的忧虑。 对华战略则是“做好稳固日满和北支(华北),完成进行持久战准备的基础工作”,石原不赞成扩大战争。他主张挑动在西北的共产党和国民党内战,同时建设“满洲国”,巩固华北,再逐步向南洋渗透,得到马来西亚的橡胶和文莱的石油后再挤走英国人,争取把手伸到“东印”(荷属殖民地东印度群岛。即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确保石油供应,在这以后再和美国进行“最终的战争”。 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日本的计划中还有海陆军联合攻占中国腹地重镇武汉的计划,但在石原的这个计划中,鉴于中国政府的实力已经有所加强,日本便放弃了一旦开战就攻占武汉的计划,因为这是当时日本的国力所难以承担的。 日本在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并侵占平津后,为减轻华北作战部队的压力,计划对上海发动进攻。但这一进攻仅仅是威慑性和试探性的,而不是实质上的,只是想通过进攻对国民政府施加压力,促使其坐到谈判桌前来。 但由于中国军队奋起反击,原本也力主不扩大争端的日本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大怒,极力主张向中国华东派兵,并下令日本海军航空兵进行轰炸。在8月14日晚上的内阁会议上米内叫嚣:“事态不扩大主义已经死亡了!我们要打到南京去!” 日本陆军总参谋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并立即向上海派遣了两个师团,同时召回了已退役的攻坚战专家松井石根大将担任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觉得,要进一步扩大战争,目前在中国华东的部队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向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和陆军大臣杉山元表示,如果再给他5个师团,他就一定能打到南京去。 8月14日,日军开始大规模进攻,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15日,松井石根大将率领两个师团的兵力紧急开往上海。随之,看上去温文尔雅.实质上却是铁骨铮铮的张治中也对日军发起全线反击,出动空军轰炸了驻在虹口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