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林占熺与中国菌草

林占熺与中国菌草

  • 字数: 25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黄世宏
  • 出版日期: 2022-04-01
  • 商品条码: 978721108116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打开书,品读小小一株草的成长故事,感受时代楷模的精神风范!
内容简介
《林占熺与中国菌草》以宁夏、巴新东高地省等地从事扶贫攻坚的菌草技术发明人、国家菌草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及其团队的事迹为蓝本,详细讲述了一个生动形象、真实感人的“中国菌草故事”。 林占熺及其团队30多年锲而不舍地开展科技攻关,发明了“以草代木” 、“以草代粮”的菌草技术,在科技扶贫、保护治理生态、加快菌草技术产业化、推动“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作者简介
黄世宏:福建厦门人,《福建日报》高级记者、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屏山记者站(负责报道省领导班子新闻)原站长、福建省“双靠前”新闻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新闻工作40余年。长期关注由林占熺领导的菌草团队的研发与推广工作,并撰写过多篇相关的新闻报道及专著《菌草之梦:记菌草综合技术发明人和传播者林占熺》等。
目录
题记
第一章 心中装着“一把草”
第二章 奇骏奋蹄草上飞
第三章 心血红彤染青草
第四章 “金草”之歌响天外
第五章 瑞草笑傲寒霜天
第六章 神草富民西北域
第七章 万里远洋飘草香
第八章 创新平台显身手
第九章 “圣草”治理绿黄河
第十章 百年献礼表初心
第十一章 向命运共同体奋进
后记
摘要
     夜已深沉,万籁俱寂。 林占熺打开窗户,迎着刺骨的山风伫立着。此刻,他的思绪像大海的波涛一样,在激烈地翻滚着。 这是1983年的初春时节,林占熺随同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革命老区龙岩长汀县。白天看到的一幕幕揪心的景象,夜里在他心中一幅幅回放着。 “悬河”,这一曾经给黄河沿线百姓带来巨大灾难的情景,竟然出现在福建长汀县河田镇罗地村。这里的“悬河”,已高出两边的耕地一两米,就像一条沙石筑就的渡槽,横亘在你眼前,梗在你的喉咙。登上“悬河”河堤,朝四面望去,山丘荒秃、植被稀疏,两岸的耕地在沙化,日益贫瘠,庄稼广种薄收,一派凄凉。生态环境的恶化,还导致了农民生活的贫困。 他们走进一户“五老”人员的家。只见那低矮的泥土屋里,床上仅有的一床棉被,被套已经破洞连连,棉絮支离破碎,根本无法遮体御寒,夜里只好加盖蓑衣。墙头多处裂隙,阵阵寒风穿过,冷厉如刀,只好搬来谷席围住,权作抵挡。 当年,为了新中国,这家主人将丈夫送上前线,丈夫在血与火的战斗中献身了。 “叔叔,我很饿,能给我一点地瓜片吃吗?”这家邻居的小孩用瘦弱的小手拉着林占熺,用客家话轻声地说。 小孩的要求不高,却像一丝寒风袭进林占熺的心里,林占熺的手不由得微微颤抖起来。 “能不能给这位革命烈士家属一些特殊照顾?能不能想办法给这孩子先弄点吃的?”林占熺难受地转过身,对县里的陪同人员说。 “像这样的贫困户不是一户两户,难办啊!”这位陪同人员羞愧地回答,然后背过身去。 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刺痛了林占熺,他的心在流血。 这里,多少家是烈士的家,多少人是红军的后人,今天他们却还过得如此艰难,如此无助! 山风吹走了天上的星星,夜更深更黑了。林占熺关好窗户,回到床上。当夜,他失眠了。 “这就是孕育了中国革命的闽西红土地?” “怎样才能让老区人民告别饥饿,拥有美好的家园呢?” 寒夜、山风、破被、陋墙,悬河、沙石、小树、枯草,不停地在林占熺的脑海中浮现翻滚着。 林占熺努力压抑着心中的烦乱,开始思索。 救穷?救急?修复生态,得有时日,但也刻不容缓。有没有什么法子能把救穷与修复生态结合起来,一箭双雕甚至一石三鸟,让荒山秃山披上绿装,让百姓早日告别贫穷呢? 林占熺是地道的农家子弟,出生于闽西连城乡下的一个贫困家庭。他忘不了一家人起早摸黑、辛勤劳作,但在祖父去世时,家里仍凑不足买棺材的钱。祖母先是把家门口的一块地卖了,最后不得不下狠心,含泪把女儿卖了,再把那块地赎回。从此,父亲的心里就像灌了铅,眉头就像上了锁。 1949年,春雷响彻神州大地。林占熺发现父亲紧锁的双眉解开了,脸上还不时地露出爽朗的笑容。父亲当上了村干部、连城县人大代表、村夜校校长。每天晚上听完课回家后,他总会情不自禁地唱起刚学会的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他在自家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田能手,评上了地区劳模,并把劳模会上政府奖给他的一副铁耙珍藏起来:人合作社时,他将铁耙藏起来;“大炼钢铁”时,又把它藏在不易被人发现的猪圈里。 1959年至1961年,闽西红土地粮食紧缺,饥饿问题凸显,一些乡村的农民不得不用野菜、观音土充饥。林占熺就读的中学中,有学生用芒萁等野草来充饥,想方设法填饱肚子。 一天清晨,邻居急匆匆地赶到林占熺家,颤抖地对林占熺的父亲说:“孩子已经连续几天用观音土充饥了,快不行了,求你帮帮咱一起把他送到医院抢救,看孩子有没有福气活下去。” 但他们的努力没能挽回那个生命。黄昏时分,林占熺见父亲与邻居迈着沉重的脚步,用竹椅抬着小孩,在村外小山坡的荒地上挖了一个穴,含泪把这个被饥饿夺走的生命掩埋了。 P5-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