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脚印

脚印

  • 字数: 29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远方出版社
  • 作者: 刘少光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5551416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收入《家路》《拜山》《取舍人生》《乌梁素海》等30多篇散文,记录了包头、河套一带的民间轶事和乡土风情,以及作者的戎马生涯和多年的生活积淀,表达了爱国、爱家的情怀。
内容简介
《脚印》由刘少光著
作者简介
刘少光,1949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转业军人,一级警督,籍贯,河北省定兴县。早年随父迁居内蒙古包头固阳县。现定居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自幼爱好文学,軍中从事新闻通讯和文艺宣传、创作。从军、警期间,有诗词、散文见著于军内外报刊杂志。退休后,时间闲遐,笔耕不辍。现为乌拉特前旗作协会员。
目录
家恋
脚印
腊八粥
年味
旺火映红五更天
过年好
乡雪悄悄
九曲
家之恋
苦与甜
家路
秋思
秋阳如火
儿时盼黄风
风的问题
祈雨
家在古城边
二哥
月亮
遥祭
亲戚
清明路上
耗子娶媳
听琴
听书
那铜人,那铜马
男人怕拔麦子
后山三面
最是家乡好入眠
后山逸事
塞北风光也迷人
月照山
打坐腔
捏莜面的新媳妇
口琴与我
后山三件宝
后山三淖
门前的海
致敬,我的校园
铃声
辍学
头一场雪
后套人家
故园走马
戊戌雨
雪娃
风雪夜里三兄弟
老忻州
强人
风琴雨鼓都是歌
好人
光棍生涯
二碰子
同窗四友
老年大学里的故事
郎中
昼雨晚晴
房子
水井
我在骑兵团
小景
林海公园的桥
沙枣树
踏雪
踏雪赴邀
夕照亭边有片霞
寻梦桃园
后山风光独好
雷追圪旦
观景台
白云行
心雪
桃红又是一年春
山丹开在桦背上
小山观日
芍药迎客四月开
根趣
五月槐花香
钓台杂记
瑞泰新城
马莲滩
乌梁素海和邻
拜山
查石泰山游记
思索
夫妻
情为何物
朋友
“人”字
镜子
呼唤
夕阳话题
春联联想
我是一个兵
军营
闲话歌曲
启迪
打点好明天
写给春天
《西口情》赏析
说乐
心曲
晨思
哭是人生的旋律
推心置腹
母爱无疆
夜钓
桦背山丹
琴缘
根缘
邻居对面楼
石缘
后记
摘要
     脚印 锣鼓将息,鞭炮渐远。母亲还没睡。她说她在听窗外的雪。我也没睡着,眯缝着眼睛看母亲。母亲守着她那盏油灯做针线活,不时停了手里的活儿看向我。她想伸手抚摸我,却又把手缩回去。雪住了,我不知道,睁眼见屋里很亮。母亲在给小火炉添煤。我起身,想和母亲说会儿话。母亲抚我躺下,掖掖被,说:“天还早呢!” 雪扑扑簌簌地落了尺把厚。纸窗前屋檐下的灯笼还着着。雪野里,鸟飞绝,人踪灭,别无他色。太阳依时按候地爬上东梁,给万物一个斜长的影子。长影伏在雪地上,像是在水面上浮着。脚印没影子,脚印后边是母亲的身影。那是五十年前的一场夜雪。夜雪扑打着正月十五时挂上的纸糊的灯笼。天大亮,母亲送我出柴门。她眼前是一串向前延伸的脚印,我身后是一个袖手的身影。 那晚,我当兵走了。 腊八粥 今晨,若在儿时,会有一个甜甜的声音入梦:“起来哟,快起来喝腊八粥了!”刚刚还在梦里的我们便翻身跃起,弟弟穿错了哥哥的裤子,我错穿了姐姐的花袄袄,兄弟姊妹几个如巢中待哺的鸟儿,闻听母亲归来的声音,半睁半闭着眼睛,爬滚出被窝儿。大碗喷香的腊八粥腾腾冒着热气,在小炕桌上等着我们。 今天清晨,和之前好多个腊八的清晨一样,唤我起来的是另一个亲切的声音。闻听呼唤,我和孩子们未起身,便被粥香醉了。妻的腊八粥,在精选的黄米、江米里放了桃、杏、梨、葡等七色瓜干果脯,出锅后,又撒几匙蔗糖,满家的瓜果飘香,焉能不引逗得馋虫蠕蠕哟! 一家老小围坐一桌,品评着各自的偏好。一言一语,尽是香甜。忽听九月问我:“爷爷,你说腊八粥是奶奶做得好吃,还是太奶做得好吃?”啊,孙儿真把爷爷问住了。二孙九月才四岁,竟提了如此一个难以一语道来的问题。母亲的腊八粥,馋人的只是几颗大红枣儿,还有一两块枣儿般大小的因久藏而干硬的红糖。可那种醇香,越想越是道不来。这如孩儿回答客人问“亲爸爸,还是亲妈妈”的智力测试。我握着筷子,思谋了好一阵儿,得不出一个恰当的答案。我想说都好吃,却没说出。又想展开来分别述说,可还是觉得说不清、道不明。 四岁孙儿能读懂七十白发的爷爷的话吗?可我又不能不答,不答她会不依的。“好吧。”我说,“等吃完了奶奶的腊八粥,然后听爷爷说说太奶奶的腊八粥,好吗?”“好的,爷爷!”孙儿说。 爷爷说话是算数的,可我怎样才能准确且简单明了地回答四岁孙儿的话呢? 年味 吃罢晚饭,天已大暗了。收拾了碗筷,一家人洗净手脸,跪倒在地,燃香敬表,磕过三头起身,将三炷香插于香炉里。香炉是蓝花瓷碗,盛满五谷,端端正正地放置在红躺柜上。五色彩纸精装细裱的帘幕贴靠在香炉对面的墙上。半开半掩的帘幕里,供奉着灶王爷神像。盆口大的白面枣山倚立在帘幕右边,左边是光点轻摇、忽而跳跳的红蜡烛。一支蜡烛立在柜上,一盏油灯放在灯台,一门一窗的小屋里缭绕。灯笼挂在家门口、木窗前和院门外。纸糊的灯笼里放一盏棉线做捻儿的油碗儿,碗儿里添了炒菜炸糕用的菜籽油。灯笼照老窗,窗花红绿夺目,共春夏秋冬于一户。灯笼耀风门,门联左右大开,拥福禄安康于一家。家里炉火彤红,小茶壶儿在火炉边儿吱呀吟唱。砖茶的浓香喷出壶嘴儿,飘散在小屋里。苇席铺展在热炕上,一张小炕桌摆在炕中央。黄豆芽儿、猪耳朵丝儿、酸胡萝卜蔓菁条儿几小碟儿荤素占了半个桌面。瓷碗、竹筷、酒盅摆放齐整。当院里放几个双响的麻雷,拉一挂长鞭,安神了。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