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黎元洪/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

黎元洪/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

  • 字数: 19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 作者: 胡锋//朱映红
  • 出版日期: 2011-05-01
  • 商品条码: 978751260393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2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整整一百年前,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黑暗统治的时代,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革命,这就是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的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比较接近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同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步的新纪元。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优选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八年后,五四运动爆发;十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辛亥革命开启的革新开放之门,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功绩和伟大意义。
内容简介
黎元洪(1864—1928),原名秉经,字宋卿,湖北黄陂(今孝感)人,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后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也是民国历史上专享个两任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的人。 黎元洪是一位地位显赫而又颇富争议的传奇政治人物。他参与了民初政坛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从武昌首义到南北议和,从民国成立到与南京临时对政府分庭抗礼,从“二次革命”到袁世凯帝制自为,从民初政争到张勋复辟,从法统重光到小站夺印,从废督裁兵到外交争强等。当然,他的优选历史贡献是领导武昌起义,并与众多辛亥志士—起推翻二千余年的帝制,走向共和。 本书力求客观真实地记录黎元洪的生平事迹。
作者简介
胡锋,男,1977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供职于湖南省林业局,业余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2012年应邀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著作《黎元洪传》,引起了众多读者关注;曾在《光明日报》、《史学集刊》等刊物发表历史方面的论文数篇。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木兰故里出新秀
  一、耕读传家,少年王崭露头角
  二、出生行伍,平步青云到协统
  三、一心向主,镇压反政府斗争
第二章  暴风骤雨换角色
  一、治军以仁,革命力量初长成
  二、石破天惊,登高一呼掌帅印
  三、军政施策,南北和议把乾坤
第三章  民初政坛显身手
  一、倒戈相向,镇压党人与“倒黎”运动
  二、隔岸观火,稳坐钓台调和南北政争
  三、运筹帷幄,掀起共和与帝制龃龉
第四章  大浪淘沙笑风云
  一、力挽狂澜,约法与国会之辨
  二、急流勇退,复辟与引退相生
  三、凤凰涅椠,权斗中法统重光
第五章  外交斡旋争权利
  一、欧战问题交锋:黎元洪与中德关系
  二、四渡东瀛:黎元洪与中日关系
  三、守土有责:黎元洪与中俄关系
  四、爱恨交加:黎元洪与中美关系
  五、外交危机:临城劫车案中的黎元洪
第六章  政治思想展异彩
一、民族情感血浓于水
二、军民分治与废督裁兵的治国主张
三、建党是强国的必由之路
四、宪政为立国安邦之本
五、政体力主共和主义
第七章  军政要人试比肩
  一、若即若离:黎元洪与袁世凯
  二、殊途同归:黎元洪与孙中山
  三、从战到和:黎元洪与黄兴
  四、政治知音:黎元洪与章  太炎
  五、同床异梦:黎元洪与段祺瑞
第八章  津门谢幕闲看月
  一、优游林下,远政治的晚年活动
  二、革命建设,机遇垂青识时务者
黎元洪年谱简编
摘要
     一、耕读传家,少年王崭露头角 黎元洪,原名秉经,字宋卿,祖籍江西豫章,世居湖北黄陂,1864年10月19日(阴历九月十九日)生于湖北汉阳府黄陂县木兰乡东厂畈沙岗岭。这一天在民间相传为观音菩萨出家日,刚出生的他即被家人寄予厚望。黎家虽靠近县城,但周边却很荒凉,有着无数的农田和大片的荒野。除了几处只有富裕人家子弟能够上得起专教经书的私塾外,没有一所学校。黎元洪幼年家境贫寒,其父乡居,生活艰辛,略事种植外,以僵梨为食。生计无着,更遑论人塾读书。为改变生活窘迫的现状,父亲黎朝相迁寓县城,1 872年又经族人介绍,奋起从戎,以武功显其能,其后投奔天津北塘的游击守备,全家也随父迁居北塘。翌年,黎元洪师从当地有名教习——天津李雨霖先生读四书五经、习作文书法,老师非常欣赏他的浑厚朴实。少年黎元洪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质,其个人禀赋、家庭熏陶、地域影响、时代激励都在他的早年成长经历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第一,黎元洪具有非凡的个人禀赋。黎元洪自幼学习勤勉,敢于吃苦。他在天津入塾读书时,性格与其他孩子接近不一样,他靠前憎恶偷懒,喜欢钻研,学习非常刻苦。从那时起,他就养成了分秒必争地学习知识的习惯。当时,煤油已引进中国,富裕人家用它来照明,但一般人只能用蜡烛或菜油——这对那些晚上学习的人的眼睛是没有好处的。黎元洪经常学习到午夜,即使双眼疼痛,也不肯放弃。由于他勤奋学习,积累了相当多的学识。后来,黎元洪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立志服务海军。在北洋水师学堂学习期间,教材都选用英文书籍,使他在早期接受西方的资本主义教育,崇拜西方民主自由和物质文明,佩服西方领袖人物,如华盛顿、林肯等。学校实行严格的军事化训练和管理,纪律严明,学员要和水兵一样进行军事练习,特别是要进行体能强化训练。5年的学习和训练造就了他过硬的体魄,黎元洪身体异常健康,应该归功于此。学堂距离黎元洪在北塘居住的家有40英里,当时两地交通无火车,只能雇用骡车。每到放假之时,他总是徒步往返。这对于一个青年来说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和体力是不可能做到的。他在湖北担任协统时,度新岁,书一联于楹日:“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其豪情奇气,跃然于笔端,识者早料其非池中之物。黎元洪为人真诚,恪尽忠孝。其父弥留时遗言,诫其努力求学,谨慎出处。学成后要为百姓服务。又嘱其对幼弟务须友爱,于继母克尽孝道。黎元洪恪守父命,在天津水师学堂学习期间,家居对继母弱弟多方照顾。在校则勤学,擅骑术,遇实习时对同学颇多关照,故咸以长兄视元洪,以是深得总办周馥、监督严复的器重。 第二,黎元洪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熏陶。黎元洪父亲黎朝相曾设塾课徒,为有学养之人。6岁,父亲授方块字启蒙,黎元洪开始识字。当父亲讲授《左氏春秋》中晋楚争霸的邲战时,黎元洪就牢牢记在心里:“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他还指出,武德之义涵盖之广,军事、文化、政治、外交、经济等处事之道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武德昌明,国家安宁,武德大行,天下太平。黎朝相以乡居无发展,在黎元洪8岁时就迁寓黄陂县城。后因生活困难,经族人介绍到天津北塘投奔游击守备,被委为外委,后一家也随同北迁居住。时外委为清末额外委派的官员,是不入九级军职之内的普通士兵。但随后的10年内,黎父因表现突出在军中先后擢升为司书、把总、千总、都司、游击,官至从三品。仕途的一帆风顺使黎家的家庭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随之得到了极大改善。受父亲的鼓励和影响,黎元洪也经常到父亲兵营中探望,尤其对军事操演感兴趣。父亲的榜样示范作用和对爱子的谆谆教诲对年少的黎元洪为人处世和健康成长更是起了推动的作用,嗣后黎元洪考入天津水师学堂投身军旅与此不无关系。但家境好景不长,1884年,黎朝相病起仓卒,家庭支柱的轰然倒塌和经济来源的突然断绝使一家衣食几至不给。这时,黎元洪的爱人吴敬君充当了重要的家庭后方支撑,使黎元洪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和工作。吴氏温良恭俭、勤劳持家,丈夫常年在外,自己上奉孀姑,下抚弱叔,心瘁力殚,十指所人,尽佐家用;衣履破败,补缀周回,至无复下针处。偶尔到亲朋好友家走动,辄假衣以往。待黎元洪毕业正式工作后,家境有所好转,她仍旧不敢自逸如故。吴氏的表现,虽为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使然,但对于黎元洪毫无后顾之忧地走南闯北、行走海疆起到很大的支持和安慰作用。 第三,黎元洪自幼深受地域的影响。黎元洪出生之地位于黄陂县域中南部,属低山丘陵地区,地势北高南低。童年生活的木兰乡是中国古代巾帼英雄木兰将军的故里,周边有许多纪念木兰从军的碑亭等建筑。黎元洪诞生于此,从小在此生活,幼小的心灵对将军的崇拜是可以想见的。历史的机缘巧合对其以后走上从军之路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之后,他随父一起迁居北方,生活在天津的北塘。作为沿海通商口岸的天津,当时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博采众家之长,成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