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西域考古图记 修订版(1-5)

西域考古图记 修订版(1-5)

  • 字数: 3850000
  • 装帧: 盒函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英)奥雷尔·斯坦因
  • 出版日期: 2019-03-01
  • 商品条码: 9787559815101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4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198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西域考古图记》是斯坦因1906-1908年在我国新疆和甘肃西部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全部成果的详细报告,也是斯坦因1900-1901年第一次新疆考古调查和发掘后所出《古代和田》报告的续编。全书五卷,涉及的地域十分广阔,调查和发掘的重要遗址有阿克铁热克、喀达里克、麻扎塔格、尼雅、安迪尔、米兰佛寺、吐蕃城堡、楼兰古城、敦煌千佛洞和藏经洞等,所发现的遗物主要有雕塑、绘画、简牍文书、织物、钱币、碑刻、佛经残卷以及大量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装饰品、兵器等。全书以考古学为核心,涵盖了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史、地理学等诸多学术领域,并配有大量遗迹插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资料性强,可利用率高,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中所刊布的资料至今仍是各有关领域的基础资料,有的甚至是专享的资料。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根据克拉伦敦出版社1921年版进行翻译的五卷本《西域考古图记》,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时隔20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组织原班译者对该书重新校译修订,进一步提升了译著质量。同时,此次修订版开本由初版的8开变成16开,使读者查阅更方便。
目录
第一卷
第一章穿越斯瓦特和迪尔1
第一节库纳尔河与印度河之间的亚历山大遗迹1
第二节乌仗那地方的中国早期香客11
第三节中国唐代文献中的乌仗那26
第四节经行塔拉什及迪尔39
第二章经行吉德拉尔和马斯图吉47
第一节吉德拉尔的人种志与历史47
第二节吉德拉尔的古迹67
第三节马斯图吉的历史状况83
第四节马斯图吉的古迹90
第五节高仙芝的远征与德尔果德106
第三章从阿姆河到和田122
第一节早时期的瓦罕122
第二节瓦罕的古址133
第三节玄奘前往喀什噶尔的路线146
第四节喀什噶尔与莎车165
第五节昆仑山的极西部分178
第四章和田绿洲的古迹193
第一节绿洲中的古遗址193
第二节在约特干及和田一带搜集的古物200
第三节约特干及和田所获古物叙录211
第四节吉亚北部的沙漠遗址289
第五节阿克铁热克遗址304
第六节阿克铁热克及斯也里克所获古物叙录318
第五章达玛沟一带的遗址361
第一节喀达里克的寺庙遗址361
第二节喀达里克遗址出土的遗物383
第三节喀达里克遗物叙录392
第四节喀达里克一带的小遗址482
第五节达玛沟亚尔及麻扎托格拉克的遗迹494
第六章尼雅遗址513
第一节重返尼雅河尽头附近的遗址513
第二节西北废址群522
第三节档案室N.XXIV所出的文书538
第四节探察N.XXVI和东南废墟群560
第五节最南废墟群的踏勘与遗址总览572
第六节尼雅遗址出土器物表585
第七章安迪尔遗址667
第一节比勒尔孔汗遗址667
第二节发掘安迪尔唐堡及其周围地区682
第三节唐以前的遗存689
第四节安迪尔与“货逻故国”概况698
第五节安迪尔废址发现及出土文物表703
第八章从且末到若羌715
第一节且末的早期记载715
第二节且末周围的古遗迹728
第三节车尔臣河道与瓦石峡733
第四节若羌绿洲及其古遗迹744
第五节且末与瓦石峡发现及出土器物表753
第九章史料中的罗布、鄯善与楼兰762
第一节马可·波罗的罗布与玄奘的纳缚波762
第二节汉唐时期的鄯善769
第三节《后汉书》中的鄯善779
第四节前汉楼兰的最早记载785
第五节楼兰更名为鄯善793
第十章穿越罗布沙漠803
第一节首访米兰803
第二节通过塔里木河的尾闾湖809
第三节穿过侵蚀的古三角洲820
第四节罗布淖尔以北沙漠发现器物表833
第二卷
第十一章楼兰遗址1
第一节发掘废住宅L.A.I1
第二节调查废住宅L.A.II~VI13
第三节古垃圾堆L.A.VI.ii中的发现物25
第四节围墙遗迹33
第五节L.A废弃的窣堵波39
第六节一处佛寺遗迹47
第七节废墟L.B.IV~VI中发现的遗物57
第八节楼兰遗址的汉文文书71
第九节楼兰遗址出土的佉卢文文书83
第十节汉文史料中的楼兰遗址88
第十一节楼兰的废弃103
第十二节楼兰遗址器物表106
第十二章重返米兰遗址179
第一节前往车尔臣河三角洲179
第二节米兰废堡190
第三节米兰戍堡中的发掘198
第四节米兰戍堡中的各种发现物205
第五节米兰戍堡中发现的吐蕃文书212
第六节用如尼文字书写的一件突厥语写卷219
第七节米兰戍堡器物表228
第十三章米兰古代佛寺252
第一节废址M.II的雕塑残片252
第二节窣堵波内殿M.III及其壁画268
第三节内殿M.III的绘图饰带的残存物286
第四节内殿M.III中的天使护壁294
第五节发掘寺庙M.V304
第六节内殿M.V中的佛传壁画312
第七节内殿M.V的绘画护壁330
第八节M.V发现佉卢文题记以及米兰的遗迹344
第九节米兰寺院器物表361
第十四章从罗布沙漠到敦煌386
第一节从阿布旦到敦煌的道路386
第二节罗布沙道的汉文记载392
第三节马可·波罗及其以后罗布沙漠之路上的旅行家408
第四节古代中国长城的第一批遗存419
第五节疏勒河沼泽旁的遗迹430
第十五章敦煌绿洲及其北部的长城437
第一节下疏勒河盆地的地理特征437
第二节探寻北部“旧墙”448
第三节首次在T.XXVII烽燧发现汉代文书458
第四节寻找长城上的烽燧T.XXVIII~XXX470
第五节调查通往安西的长城上的烽燧T.XXXI~XXXV480
第十六章南湖绿洲与阳关487
第一节敦煌与南湖之间地区的遗址487
第二节南湖绿洲及其目前的资源492
第三节南湖的古代遗址498
第四节阳关的位置508
第五节南湖北面的村落遗址516
第六节南湖遗址发现的遗物清单524
第十七章中国长城的尽头531
第一节长城的最后一站531
第二节长城的西南翼548
第三节古代烽燧T.VI.b及其文书554
第四节长城上的最后两座烽燧T.VI.c和T.VI.d566
第十八章最西端的长城574
第一节从长城的最西端到烽燧T.VIII574
第二节烽燧T.IX、T.X和沼泽地段的长城583
第三节废弃的烽燧T.XI和T.XII.a593
第四节在烽燧T.XII.a发现的纸质粟特文书600
第五节烽燧T.XII和T.XIII611
第十九章玉门关619
第一节T.XIV废墟遗址619
第二节玉门关的位置630
第三节玉门关和阳关之间的辅助城墙638
第四节烽燧T.XIV.a及其垃圾堆644
第五节古代丝绸贸易的遗物652
第六节北新道657
第七节长城边上的古仓库666
第八节湖区的长城:烽燧T.XIX~T.XXIII680
第二十章敦煌汉长城的历史与文献688
第一节敦煌以西的汉长城688
第二节敦煌汉长城的修建过程700
第三节长城烽燧遗址的主要特征710
第四节军屯716
第五节守卫长城的官兵722
第六节长城守军的职责与生活情形733
第七节敦煌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物目录754
第三卷
第二十一章千佛洞1
第一节遗址概述1
第二节千佛洞的碑刻13
第三节王道士和他的藏经洞18
第二十二章藏经洞的发现29
第一节密室的开启29
第二节藏经洞里的多种语言文书38
第三节密室藏经和艺术品的获取51
第四节后来对藏经洞的调查62
第二十三章在千佛洞石室发现的绘画70
第一节绘画的发现和研究过程70
第二节绘画的时间和环境82
第三节画的结构、材料和工艺90
第四节佛传故事幢幡97
第五节佛和菩萨119
第六节天王和金刚137
第七节成组的神癨147
第八节佛教净土画160
第九节各种绘画、版画和装饰性文物172
第二十四章千佛洞的织物和写卷178
第一节装饰性织物:起源、用途和工艺178
第二节织物中的中国风格图案190
第三节萨珊风格的图案及其仿制品199
第四节藏经洞中发现的婆罗谜文和汉文写卷208
第五节藏文、粟特文、突厥文写卷218
第六节千佛洞的粟特文和突厥文写卷目录227
第二十五章千佛洞石窟与文物233
第一节一些千佛洞石窟的装饰艺术233
第二节从千佛洞所获的绘画、版画、织物和其他文物目录261
第二十六章前往古代瓜州645
第一节瓜州绿洲及其历史的重要性645
第二节安西附近古迹以及玄奘的玉门关653
第三节桥子一带的古遗址664
第四节万佛峡石窟686
第二十七章甘肃西北境702
第一节到万里长城之门702
第二节嘉峪关的城墙709
第三节肃州和中部南山723
第四节自甘州到金塔731
第五节自玉门县到安西的汉长城740
第四卷
第二十八章哈密和吐鲁番之行1
第一节从安西到哈密:玄奘穿越沙漠1
第二节哈密的历史地位12
第三节阿拉塔木(Ara-tam,即上庙尔沟)和拉布楚克(Lapchuk,即四堡)遗迹19
第四节吐鲁番遗迹考察43
第二十九章焉耆及其周围的遗存94
第一节焉耆的历史地理94
第二节肖尔楚克北部的明屋遗址105
第三节明屋遗址西北部发现的泥塑和壁画120
第四节明屋、肖尔楚克和焉耆遗址的出土遗物143
第五节霍拉遗址及铁门关204
第三十章前往库车和克里雅河流域219
第一节库尔勒及其古代遗址219
第二节从音其开河到库车228
第三节穿过塔克拉玛干抵达喀拉墩233
第三十一章和田东部和北部的遗址251
第一节法哈特伯克亚依拉克遗址251
第二节F.XII寺院基址及其年代265
第三节从达玛沟到和田289
第四节和田北部的寺院遗址317
第三十二章从麻扎塔格到巴楚343
第一节麻扎塔格古堡343
第二节穿越阿克苏和乌什372
第三节翻越山脉前往柯坪385
第四节图木休克和巴楚北部的沙漠遗址397
第三十三章从和田到伦敦421
第一节在和田做准备421
第二节翻越昆仑山脉427
第三节翻越喀喇阔拉穆前往英国439
第五卷
1(I)约特干的陶塑
2(II)约特干的陶塑
3(III)约特干的陶塑
4(IV)出自和田至甘州之间不同地点的各种陶器及玻璃制品
5(V)石质、金属质及陶质印章,主要出自约特干及和田其他遗址
6(VI)出自和田、柯坪及其他遗址的各种物件,大多为石质或金属物件
7(VII)出自和田、南湖、吐鲁番及柯坪的各种物件,多为金属制成
8(VIII)阿克铁热克遗址出土的泥浮雕残片
9(IX)主要从阿克铁热克遗址出土的泥浮雕残片和陶像
10(X)和田的喀拉萨依和恰勒马喀赞遗址发现的泥浮雕,可能来自装饰性的背光
11(XI)喀达里克佛寺遗址kha.i、ii的蛋彩壁画残片
12(XII)喀达里克、塔里什拉克及其他寺院遗址出土的蛋彩壁画残片
13(XIII)法哈特伯克亚依拉克遗址F.XII寺庙出土的蛋彩鬼子母像(F.XII.004)
14(XIV)喀达里克、尼雅及霍拉遗址出土的木雕及彩绘木板残片
15(XV)喀达里克遗址Kha.i、ii、vii寺庙墙上的泥塑饰板及其他浮雕残片
16(XVI)出自喀达里克遗址Kha.i、ii、ix寺庙墙上的陶质饰物及陶范
17(XVII)喀达里克及法哈特伯克亚依拉克遗址出土的木牍及其他木雕
18(XVIII)尼雅遗址N.XII、XXIV、XXVI房址中出土的木雕
19(XIX)尼雅遗址发现的凳腿及其他木雕
20(XX)尼雅遗址佉卢文木牍中的陶印章
21(XXI)矩形双面佉卢文木牍N.XXIV.viii.85,出自尼雅遗址
22(XXII)矩形双面佉卢文木牍N.XXIV.vil.80,出自尼雅遗址
23(XXIII)矩形和Takhī形佉户文木牍,出自尼雅遗址
24(XXIV)楔形佉卢文木牍,出自尼雅遗址
25(XXV)长方形佉卢文木牍和写在木棍上的佉卢文,出自尼雅遗址
26(XXVI)长方形及标签形佉卢文木牍,出自尼雅遗址
27(XXVII)楔形和标签形佉卢文木牍及封泥匣,出自尼雅遗址
28(XXVIII)出自尼雅和安迪尔遗址的多种木器
29(XXIX)出自尼雅、安迪尔及楼兰遗址的印章和各种小型石器、金属器具、玻璃器具等
30(XXX)在罗布泊风蚀地面上发现的墨绿色及绿色玉器
31(XXXI)建筑上的木雕构件,出自楼兰的L.B.ll、V遗址
32(XXXII)小佛塔模型和装饰性木雕,主要出自楼兰的L.B.II遗址
33(XXXIII)出自楼兰L.B.II、IV、V遗址的各种木雕
34(XXXIV)椅子扶手及其他木雕,主要出自楼兰的L.B.II、IV遗址
35(XXXV)楼兰遗址的木器和木雕
36(XXXVI)尼雅、楼兰等遗址出土的各种金属器物、陶器、骨质器物
37(XXXVII)楼兰遗址出土的鞋、丝绸包袱及其他精美织物
38(XXXVIII)写在木板和纸上的佉卢文,出自安迪尔和楼兰遗址
39(XXXIX)写在绢上和纸上的佉卢文和婆罗谜文,出自楼兰、米兰和敦煌古长城
40(XL)米兰M.III寺院墙裙上的蛋彩壁画
41(XLI)米兰M.III寺院墙裙上的蛋彩壁画犍陀罗风格的浮雕残片
42(XLII)蛋彩壁面(M.III.003),出自米兰M.III寺院
43(XLIII)蛋彩壁画(M.III.002),出自米兰M.III寺院
44(XLIV)蛋彩壁画残片,出自米兰M.III、V寺院
45(XLV)蛋彩壁画,出自米兰M.III、V寺院
46(XLVI)泥塑头像M.II.007,出自米兰M.II寺院
47(XLVII)雕刻木椅及其他各种木雕,出自米兰、楼兰等遗址
48(XLVIII)从米兰M.III寺院中发现的假花及从米兰要塞和敦煌古长城发现的织物样品
49(XLIX)尼雅、米兰及楼兰等地出土的毛纺织品和草编物品
50(L)上过漆的皮质铠甲鳞片、背带及其他物件,出自米兰的吐蕃要塞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