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照亮(让我们灵魂觉醒的哲学智慧)

照亮(让我们灵魂觉醒的哲学智慧)

  • 字数: 27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孙卫卫
  • 出版日期: 2020-04-01
  • 商品条码: 978721424205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3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分12个专题,展示古今中外哲人在一些最基本问题上的智慧结晶。书稿既有理论思辨,又深入浅出,善于用案例和提问,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启迪读者的思维。本书稿作为作者哲学公共课教案,紧贴大学生思想实际,又富有时代气息,既适合非哲学专业大学生作为课外哲学类辅助读物,也非常适合爱好思考的普通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孙卫卫 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思者,纵然面对漆黑的暗夜,也能散发出些微的光亮,即使不能照亮他人,也可以照亮自己的心灵。 我也幻想自己是一名诗人,走在广袤的原野,听溪水潺潺、看草长莺飞,吟风花雪月、歌地久天长。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选择。所以,我唯有收拾行囊,听从良知和命运的指引,行走在思与诗的边缘。
目录
导言 哲学智慧的“无用之用”
何谓智慧?
“智”“慧”的来源
智慧与知识
智慧的“大”“老”“慢”“空”
哲学就是“爱智慧”
爱智慧的philosophy OlO
密涅瓦的猫头鹰总是在黄昏起飞
“无用之用”
转换思维的角度,使我们免于偏执
拓展视野的广度,使我们免于狭隘
决定思想的深度,使我们免于肤浅
增加生命的厚度,使我们免于单薄
影响生活的态度,使我们免于麻木
哲学智慧与我们
存在 寻找失落的本真
存在与本真
本真与精神
本真与自然
从沉沦中解脱
存在与时间
逝者如斯夫
存在因时间而凸显
向死而在
存在与创造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尼采:赋予生命以意义
自我 斯芬克斯之谜
认识你自己
俄狄浦斯的故事
逃避自我
我到哪儿去了
自我的分裂与融合
人是理性的存在物
人的本质是意志
本我、自我、超我
自我的叛逆与回归
真假美猴王
海上飘流的少年
我是谁?
孤独 亦是风雨亦是晴
孤独:被抛的在世
人是偶然的存在
人是单独的存在
人是过程的存在
孤独:外在与内在
孤独的灵魂
尼采:远离人类和时间六千英尺
梵高:麦田里的流浪者
屈原:苏世独立,横而不流
鲁迅:我独自远行
孤独的心境
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海德格尔:黑森林中的思者
梭罗:我不比瓦尔登湖更孤独
孤独:心灵的花园
孤独是自我确证的重要途径
孤独是思想创造的强大动力
孤独是艺术美感的丰沛源泉
孤独是善良爱心的有效催化
孤独是丰富内心的深层宝库
丰富的安静
诗意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意让人的展现更加完整
生活在别处
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
歌以咏志
诗意让人的精神更加丰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灵魂因诗意而高贵
诗意唤醒心中的春天
诗意让人的心灵更加自由
美是自由的象征
逍遥游
思是诗的土壤,诗是思的翅膀
诗意让人的灵魂更有所依
我们的精神家园
人,诗意地栖居
梦中的橄榄树
眼前的苟且与远方的诗意
苟且与“诗和远方”并不矛盾
诗和远方绝不是指更高档的物质享乐
爱情 像雾像雨又像风
哲学家的爱情
哲学家的幸福爱情
哲学家的落寞爱情
哲学家的奇葩爱情
爱情是什么
爱情与情欲
爱情与占有
爱情与喜欢
爱情辩证法
爱情中的正能量与负能量
爱情中的感性与理性
爱情中的自私与无私
爱情中的主体与客体
幸福 敢问路在何方
幸福之谜
幸福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存在? 1{
幸福是否有低级和高级之分?
幸福的本质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幸福之难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感性与理性的矛盾
短暂与长远的矛盾
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幸福之路
幸福一定与灵魂有关
痛苦是通向幸福的有效路径
善于感受生活的过程
走自己的路,珍惜自己的幸福
把握眼前的幸福,追求更高的幸福
真理 走出认识的洞穴
洞穴假象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
培根的“四假象说”
楚门的世界
人人皆在洞中
经验的局限
感官的错觉
传统的束缚
权威的控制
走出认识的洞穴
实践
转身
出洞
去蔽
虚心
价值 善与美的追求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区别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价值理想与价值坚守
价值观的作用
苏格拉底之死
康德的名言
先秦诸子的追求
有一种叫“成功学”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爱因斯坦的懊悔
传统文化中的科学与人文
无所不在的人文气息
文化 世界因你而有意义
文化及其作用
何谓文化?
文化是人之为人的“意义”所在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优秀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
文化的发展和演进
文化的优选与落后
文化模式
文化进步的最终标准
文化演进的大致路径
文化的内核与外显
文化的近价值与远价值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历史 重重迷雾的背后
历史发展中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生无常VS生死有命
偶然与必然的辩证统一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历史的合力
历史发展中的个人与群众
得民心者得天下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引领者
历史人物不能悖逆时代潮流
普通人物同样不可忽视
历史发展中的革命与改良
“打天下”与“治天下”
改革并不比革命更容易
历史发展中的大时代与小时代
“大时代”的大舞台
摘要
     朋友,当你翻开本书的时候,就说明你对哲学是有一点兴趣或者是有一些好奇的。虽然“哲学”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每一个上过高中的中国人都学过哲学,但是稍微仔细想一想,你真的理解哲学吗?恐怕大多数人都无法作出确定的回答。 或者,把这个问题再具体一点:你认为哲学有什么用呢? 问题:你了解哲学的作用吗? A.很了解 B.只有朦胧的感觉 C.不太了解 D.感觉哲学没什么用 我相信,许多人对此都是比较困惑的。在大多数人看来,哲学是非常抽象、枯燥,乃至无趣的,甚至在一些专业的哲学学者心目中,哲学也是一种纯粹的理论思辨,以至于不少人在提到哲学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它深奥,可能会觉得它严肃,也可能会觉得它神秘,但是好像都跟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其结果就是,对哲学“敬而远之”“畏而远之”“避而远之”。在普罗大众那里,既然哲学和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关系,自然也就不知道它到底有什么用,或者说得难听一点,哲学其实没什么用,最多也就是象牙塔里的学问,或者某些老套的教条吧! 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想法? 这是一种对哲学的深深的误解。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 请大家再想一想: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吗? 我想,答案应该都是肯定的,谁都希望自己拥有智慧。 接下来的问题是: 问题:古今中外,有很多智慧的人,你能想起哪些呢? 那些具有大智慧的人,不就是哲人吗? 所以,我们可能不一定了解哲学,或者对它敬而远之,但是我们却都喜欢智慧。为什么?因为我们感觉智慧是比较生活化的,是可以用来指导人生的,而哲学和生活却没什么直接关系。但是,其实智慧和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哲学就是智慧的理论化、思辨化和抽象化。 把哲学重新带进我们的生活,带进我们的灵魂和生命,展现哲学作为我们身边的智慧,正是本书的主要任务。 何谓智慧? 在中国,“智”和“慧”都是非常古老的文字,其词义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智”“慧”的来源 我们先来看“智”。智,最早出自甲骨文。《说文解字》的注释是表示聪慧的词。与“知”音义皆同,二字多通用。《释名》:智,知也,无所不知也。《孟子》: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句子·正名篇》:知而有所合谓之智。 再来看“慧”。《说文解字》:“慧,儇也。”注释为:“慧,儇,皆意精明。”可见,慧也是聪明、有才智的意思。 “慧”还具有浓厚的宗教意味,意指拂去俗尘、明心见性。比如佛教中讲“戒、定、慧”,佛教典籍《五灯会元》是这样解释的: 帝曰:“云何名戒?”对曰:“防非止恶谓之戒。”帝曰:“云何 为定?”对曰:“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帝曰:“云何为慧?” 对日:“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名慧。” 心境俱空,照览无惑,显然这是一种抛却凡尘、大彻大悟的状态,要达到这样一种状态,需要我们对事物的本质有深邃的洞察,也需要有一种高屋建瓴的视野和眼光。因此,“慧”比“智”要高,要具有慧眼、慧心、慧根,并不容易。 对于智慧,汉代有名思想家贾谊有两句经典的解释: 深知祸福谓之智,反智为愚;亟见窕察谓之慧,反慧为童。 可见,在贾谊看来,智是和愚相对的。愚,是指愚蠢,那么,智即是指聪明、机智;而慧是和童相对的。这里的童,是幼稚、蒙昧的意思。亟见窕察,不太好理解,根据有关人士考证,这是指既能从宏观上把握又能从微观上洞察的意思。把“智”“慧”两者结合起来,其意就是指摆脱了愚蠢和蒙昧,能够参透和领悟事物的本质,甚至可以对未来祸福有深入的洞察和深刻的预见。 贾谊的解释,显然是比较到位的,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智慧,也大致是这个意思。 不过,可能有人会想:照这么说,智慧似乎挺神秘,那怎样才能叫拥有智慧呢?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聪明人、有知识的人,难道他们不是有智慧的人吗? …… P1-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