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分子中药学

中国分子中药学

  • 字数: 816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余元勋 等 主编
  • 出版日期: 2017-06-01
  • 商品条码: 978753377266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38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分子医学系列丛书,目前包括分子心血管疾病学、分子神经系统疾病学、分子白血病学、分子肝癌学、分子胃癌学、分子支气管哮喘学、分子中药学、分子肾脏病学、分子肺癌学、分子糖尿病学、分子骨质疏松症学、分子心肌病学、信号通路与靶向治疗学,总体上涉及的是中国临床医学的重要的、较难诊治的、正在努力研究的疾病,目前我国尚缺乏这些方面的中医与西医结合的系列丛书,因此其出版,具有明显的23世纪医学丛书特点,学术上达到这一领域的靠前品质水平,将是的丛书。
目录
第一章 分子中药学概论
一、传统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药理学研究
三、中药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新方法
四、中药药理动物模型研究与中药功效分析
五、中药归经研究方法概述
六、血清药理学方法
七、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八、中药毒理学的构建与内涵
九、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十、代谢组学检测方法及其在中医药系统的应用
十一、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中医药研究的影响
十二、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第二章 中医寒热研究
一、阴阳学说对中医寒热虚实理论的全面渗透
二、实则以寒热分阴阳、虚则以精气分阴阳
三、寒热证的真假
四、中医临床诊断中的寒热
五、中医寒热辨证客观化——体表温度检测
六、不同脏器中医寒热证的现代研究
七、气候变化与疾病寒热关系
八、中医寒热证与水电解质紊乱
九、中医寒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研究
第三章 中药寒热性研究
一、近年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实验研究
二、中药四性与药理作用相关性研究
三、中医药寒热本质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
四、多糖水解成分GC-MS指纹图谱与寒热药性
五、中药脂类、氨基酸含量与中药寒热性相关性研究
六、寒热药性中药与线粒体能量代谢关系研究
七、从中药药性-结构关系探索寒热药性成分要素表征体系
八、基于药效团的药物性质研究
九、中药寒热药性的现代判别方法
十、关于中药寒热药性试验的红外成像观察
十一、中药寒热药性与方剂学的相关性
第四章 中医虚实研究
一、中医虚实理论的反思
二、《黄帝内经》中的虚实之辨
三、《伤寒论》难辨之虚实证辨证
四、张仲景对虚实夹杂证候的治则治法
五、邪正消长与疾病虚实
六、虚实寒热的定性分析
七、虚实与理化指标变化的内在相关性
八、论六腑以通调平和、虚实交替为用
第五章 脾虚证
一、脾虚证、脾肾虚证的客观化研究
二、脾虚生五邪
三、绝对脾虚与相对脾虚
四、脾虚大鼠脑内IFNγ、IL-4表达水平变化
五、脾虚大鼠脑内IL-18表达水平变化
六、脾虚大鼠脑内精氨酸加压素表达水平变化
七、脾虚大鼠脑内催产素受体表达水平变化
八、脾虚大鼠脑神经生化指标变化
九、实验性脾虚证血清10种酶活性分析
十、脾虚小鼠过氧化与抗氧化改变
十一、脾虚痰湿、气滞痰阻与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
十二、脾虚与淋巴细胞免疫功能
十三、脾虚患者血浆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变化
十四、脾虚、脾虚痰湿证与胃肠激素表达水平变化
十五、脾虚衰老细胞ATP酶、蛋白激酶C活性的变化
十六、脾虚大鼠肠上皮细胞水通道蛋白8表达水平变化
十七、四君子汤对脾虚大鼠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
十八、脾虚证小肠黏膜免疫学变化
十九、健脾益气药对脾虚证肝细胞线粒体酶的影响
二十、脾虚证影像诊断学
第六章 肾虚证
一、肾虚证研究
二、肾虚证与脑内雄激素受体
三、肾虚证模型造模方法及相关指标
四、肾虚证、肾阳虚证大鼠靶基因表达谱的比较研究
五、肾虚证疾病谱研究
六、肾虚证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七、肾虚证IL-2、CD4+/CD8+T细胞水平
八、基于靶基因表达谱数据,建立肾虚证量化数学模型
九、肾虚证物质基础研究的初步探讨
十、关于肾虚证实验动物模型的相关问题
十一、肾虚证与补肾中药的靶基因
十二、肾虚证客观化研究进展
十三、从整体论到系统生物学进行。肾虚证研究
十四、论中医肾虚证的辨证与治法
第七章 心虚证
……
第八章 肺虚证
第九章 肝虚证
第十章 中医实证
第十一章 中医表里研究
第十二章 中医解表药
第十三章 中医清热药
第十四章 中药泻下药
第十五章 中医祛风湿药
第十六章 中医化湿药
第十七章 中医利水渗湿药
第十八章 中医温里药
第十九章 中医理气药
第二十章 中医消食药
第二十一章 中医止血药
第二十二章 中医活血化瘀药
第二十三章 中医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二十四章 中医安神药
第二十五章 中医平肝熄风药
第二十六章 中医开窍药
第二十七章 中医补虚药
第二十八章 中医收涩药
第二十九章 其他中药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