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刘克庄 宋末文坛领袖

刘克庄 宋末文坛领袖

  • 字数: 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9-01
  • 商品条码: 978721107784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04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南宋大词人刘克庄的小传。他初为靖安主薄,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淳祐六年,赐同进士出身,官至龙图阁学士。诗属豪放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应民生之作。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刘克庄是最早的《千家诗》编选者。本书突出他豪放派词人的身份,反映了他刚介耿直,不畏强权,敢于犯颜直谏的作风和忧国虑民、忠君爱国之心。
作者简介
詹淑海,莆田市审计局退休干部,1950年2月出生,1968年3月参加工作,1985年8月在职电大汉语言专业毕业,因业余兴趣而专注刘克庄研究三十余年。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少年异质 文坛初露锋芒
第二章 知建阳吏 显治理才能
第三章 “梅花诗案”
第四章 屡遭罢官 屡罢屡起
第五章 文名久著 不攀权贵
第六章 宋末词坛宗主
后记
摘要
     刘克庄的祖父刘夙,字宾之。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官至枢密院编修官,著作郎。刘夙厚名闻而薄利势,立朝能尽言,为人耿直敢言,“以言论风节闻天下”。 刘克庄的叔祖父刘朔,字复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科举考试礼部第一,廷试甲科,调温州司户参军,改宣教郎,知福清县,官秘书省正字,以疾乞外除福建安抚司参议。刘朔与其兄刘夙一样耿直敢谏,被时人并称为“二刘”。 刘克庄的父亲刘弥正,字退翁,号退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进士。刘弥正在朝时,正是权相韩侂胄为了建立盖世奇功、捞取个人政治资本,准备举兵北伐的时候。刘弥正自两淮使那里回到朝中,规谏韩侂胄不要轻启边衅,从而得罪了韩侂胄,受到了打击和排挤。 刘克庄的父祖辈不畏强权、敢于直言诤谏的精神对少年刘克庄疏狂而刚介耿直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钟情陆放翁 更羡辛稼轩 刘克庄生于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他生长的年代距陆游、辛弃疾不远。陆游、辛弃疾逝世时,刘克庄分别已经是21岁和24岁的成年人。刘克庄十分钦佩这两人的爱国精神,从小就喜欢他们的诗词和文章。刘克庄认为:“近岁诗人杂博者堆队仗,空疏者窘材料,出奇者费搜索,缚律者少变化。惟放翁记问足以贯通,力量足以驱使,才思足以发越,气魄足以凌暴。南渡而后,故当为一大宗。”刘克庄是这样描述他学诗的过程的:“初,余由放翁入,后喜诚斋,又兼取东都、南渡江西诸老,上及于唐人大小家数,手抄口诵。” 刘克庄高度评价辛弃疾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认为他在“自昔南北分裂之际,中原豪杰率陷没殊域,与草木俱腐”的情况下,能够“自拔而归,著节本朝”,可以称得上是“名卿将”。他称赞辛弃疾所进《美芹十论》和《上虞雍公九议》“文墨议论尤英伟磊落”“笔势浩荡,智略辐辏,有《权书》《衡论》之风”。他特别对辛弃疾的爱国主义豪放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世之知公者,诵其诗词而已。前辈谓有井水处皆倡柳词,余谓耆卿直留连光景、歌咏太平尔。公所作大声镗鞯,小声铿锵,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刘克庄说对于辛弃疾的诗词,他从小就能够背诵。 顽皮任性常逃学 少年刘克庄虽“生有异质,少小日诵万言,为文不属稿,援笔立就”,但他也十分顽皮任性。 刘弥正于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进士及第后就早早地离开了家乡,很少顾及家庭及子女教育。刘克庄的幼年教育主要依靠他的叔父刘弥邵。 刘弥邵,字寿翁,号习静。他早孤苦贫,家有藏书数橱,经常与兄弟卧起其间,饥以充馈,倦以为枕。然而他虽然饱读经书,却屡试不第。中年干脆放弃科举,专以教书为业,“凡里中佳子弟,良士友,多先生口讲指划之余。”刘克庄尝有诗云: 忆在婴儿时,常依少父傍。 不嗔仲容小,犹记阿宜长。 诲语祛蒙吝,埋词愧惰荒。 从今有疑义,无复叩山房。 年龄稍大一些后,刘克庄又与乡邻林德成、陈光仲两兄弟跟着方泽孺学习。少年刘克庄十分顽皮任性,不受约束,经常逃学,不是上山敲打石头,就是下河戏水,抓鱼摸虾。逼使他父亲不得不让他少小就“随父任,受庭训”。刘克庄中年时有一首回忆他少年时读书的《乌石山》诗云: 儿时逃学常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 因漉戏鱼群下水,缘敲响石斗登峰。 熟知旧事惟邻叟,催去韶华是暮钟。 毕竟世间何物寿,寺前雷仆百年华。 乌石山位于今莆田城之东北,因其山势状如麒麟,古时又称为麟山,今称为东岩山,是莆田有名的“二十四景”之一,素有“东山晓旭”之美称。乌石山上松柏苍翠,怪石嶙峋,风景秀丽。站在乌石山山巅,俯瞰兴化平原和浩瀚的大海,让人心旷神怡,是登临怀古和观日出的不错去处。 乌石山留下了刘克庄童年美好的记忆,也是他成年以后经常读书避暑、登临怀古的驻息之地。夏天,南方的气候特别闷热潮湿。刘克庄故居所在地后村地势低洼、不易通风,于是他就经常去乌石山上的寺庙里乘凉避暑,读书休息。刘克庄《东岩寺避暑》诗云: 若非来寺里,无地避炎热。 经雨房基润,依山井汽冰。 榻虚凉睡客,松湿滴归僧。 对此专宜静,为诗亦不应。 乌石山承载着刘克庄太多的记忆和希望,也见证了他一生的坎坷和不平。理宗淳祜十二年(1252年)重阳节,时年已66岁的刘克庄率领他的子侄们再一次登上乌石山,追忆往事,感慨万千,赋诗云: 垂髫登嗽捷于飞, 岁晚重来脚力微。 一死一生群从少, 某丘某水几人归。 即今秉烛游清夜, 自古无绳系朝晖。 莫忆宫门谢时服, 海图尚可补寒衣。 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