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看看我们的地球

看看我们的地球

  • 字数: 1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吉林美术出版社
  • 作者: 李四光
  • 出版日期: 2019-12-01
  • 商品条码: 978755755241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56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2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听读版
本书由专业配音工作室朗读配音。现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孩子的另一种阅读习惯就是喜欢听有声书。本书通过手机扫描实现点读功能,丰富小读者的阅读体验。
2、配合部编教材,收录知名童书作家作品和名著。包括金波、李四光、泰戈尔、贾兰坡、高士其等和中外名著。
内容简介
《快乐读书吧(听读版):穿越地平线》采用文学随笔的形式来综合反映李四光的治学、做人的品质及高雅的文化艺术素养。《穿过地平线》将他不同时期显示其才华横溢、文情并茂,有学术性、趣味性、可读性的论著、随笔小品、谈艺录精选成集。
目录
看看我们的地球
从地球看宇宙
地球年龄"官司"
纯粹根据天文的学说求地球的年龄
根据天文学上的理论及地质学上的事实求地球的年龄
地质事实说地球年龄
据地球的热历史求它的年龄
地球之形状
地壳的概念
地壳
地热
地震波穿过地球各层的速度
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辟美博士造的谣并浅说地震
现代繁华与炭
侏罗纪与中国地势
大地构造与石油沉积
地质力学发展的过程和当前的任务
启蒙时代的地质论战
地质时代
均衡代偿现象
《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序
冰川的起源
中国地势浅说
地史的纪元
摘要
     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九大行星(冥王星于2006年被正名为矮行星,因此现为“八大行星”)之一,它是离太阳不太远也不太近的第三个行星。它的周围有一圈大气,这圈大气组成它的最外一层,就是气圈。在这层下面,有些地方是由岩石造成的大陆,大致占地球总面积的十分之三,也就是石圈的表面。其余的十分之七都是海洋,称为水圈。水圈的底下也都是石圈。不过,在大海底下的这一部分石圈的岩石,它的性质和大陆上露出的岩石的性质一般是不同的。大海底下的岩石重一些、黑一些,大陆上的岩石比较轻一些,一般颜色也淡一些。 石圈不是由不同性质的岩石规规矩矩造成的圈子,而是在地球出生和它存在的几十亿年的过程中,发生了多次的翻动,原来埋在深处的岩石,翻到地面上来了。这样我们才能直接看到曾经埋在地下深处的岩石,也才能使我们能够想象到石圈深处的岩石是什么样子。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是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了,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眼睛所能钻进石圈的深度,顶多也还不过十几公里。而地球的直径却有着12000多公里呢!就是说,假定地球像一个大皮球那么大,那么,我们的眼睛所能直接和间接看到的一层就只有一张纸那么厚。再深些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去侦察呢?有。这就是靠由地震的各种震波给我们传送来的消息。不过,通过地震波获得有关地下情况的消息,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地下物质的大概样子,不能像我们在地表所看见的岩石那么清楚。 地球深处的物质,与我们现在生活的关系较少,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还是石圈的最上一层。我们的老祖 宗曾经用石头来制造石斧、石刀、石钻、石箭等从事 劳动的工具。今天我们不再需要石器了,可是,我们现在种地或在工厂里、矿山里劳动所需的工具和日常需要的东西,仍然还要向石圈要原料。只是随着人类的进步,向石圈索取这些原料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了,并且向石圈探查和开采这些原料的工具和技术,也越来越进步了。 最近几十年来,从石圈中不断地发现了各种具有新的用途的原料。比如能够分裂并大量发热的放射性矿物,如铀、钍等类,我们已经能够加以利用,例如用来开动机器、促进庄稼生长、治疗难治的疾病等。将来,人们还要利用原子能来推动各种机器和一切交通运输工具,要它们驯服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样说来,石圈最上层能够给人类利用的各种好东西是不是永远取之不尽的呢?不是的。石圈上能够供给人类利用的各种矿物原料,正在一天天地少下去,而且总有一天要用完的。 那么怎么办呢?一个办法,是往石圈下部更深的地方要原料,这就要靠现代地球物理探矿、地球化学探矿和各种新技术部门的工作者们共同努力。另一个办法,就是继续找寻和利用新的物质和动力的来源。热就是便于利用的动力根源。比如近代科学家们已经接触到了的好些方面,包括太阳能、地球内部的巨大热库和热核反应热量的利用,甚至于有可能在星际航行成功以后,在月亮和其他星球上开发可利用的物质和能源等等。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