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巴蜀石窟 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

巴蜀石窟 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

  • 字数: 18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光启书局
  • 作者: 袁蓉荪
  • 出版日期: 2022-10-01
  • 商品条码: 978754521948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3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以及大众读者对石窟的关注主要限定在敦煌等北方有名石窟,出版了不少的相关主题出版物,但是对作为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篇章的巴蜀石窟关注较少;通常以石窟艺术为主题的图书大多关注石窟造像艺术本身或整体的历史脉络,对民间的石窟守护、石窟所在乡土的着墨较少。本书聚焦中国石窟艺术的“下半篇”巴蜀石窟,注重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关注石窟文物的保护与存续,视角深入民间,关怀由巴蜀顺延至全国,能有效地弥补同类书的空白。
内容简介
本书图文并茂地讲述中国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石窟,选择巴蜀地区三十余处具有代表性的石窟文物,通过作者十余载寻访拍摄的亲身经历,介绍大量鲜为人知的石窟的悠久历史与艺术价值,聚焦与石窟为邻的居民,描绘石窟所在地的人文风土,勾勒一幅人与石窟和谐相处的画卷,尤其记录了乡村文管员守护石窟的感人事迹。
作者简介
袁蓉荪,四川成都人,副研究馆员,《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文化专家库专家,中国摄影家协会、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摄影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十多年来在巴蜀和全国各地寻访拍摄石窟造像,几乎走遍中国大江南北的石窟,专注石窟造像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研究与传播,多次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举办以巴蜀石窟为主题的“空谷妙相”个人摄影展,受邀“一席”做巴蜀石窟演讲,石窟专题作品及专访发表于《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中国国家地理》《摄影世界》《南方人物周刊》《中华遗产》《文明》等刊物,出版《佛窟中国》《空谷妙相——时光里的中国佛窟》《空山——静寂中的巴蜀佛窟》等图书画册。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蜀道遗珠——石窟造像中原来
巴中西龛寺:隋唐石窟旁的人间烟火
巴中沙溪:异地搬迁的唐代石窟群
巴中水宁寺:米仓道上“全国第一”的盛唐彩雕
宣汉浪洋寺:荔枝古道上的唐宋梵音
梓潼卧龙山:刻满历史故事的唐代千佛岩
营山太蓬山:万丈深渊上的冒险盲拍
第二章嘉陵江畔——顺江而下的石窟遗存
广安冲相寺:古镇烟火滋养的隋唐造像
武胜石佛寺:没有头的宋代接引佛
潼南千佛崖:挖掘机意外挖出唐代造像群
合川二佛寺:险滩边的蜀中第二石佛
第三章川西坝子——南方丝路的山野妙相
蒲江飞仙阁:丝路古道边的盛唐飞仙
丹棱龙鹄山:唐代女道士的险峰妙笔
丹棱郑山、刘嘴:遗落深山的唐代古寺
名山看灯山:纸板画的佛头
洪雅阿吒山:空山古寺中的女尼文管员
洪雅苟王寨:在古寨天险陪伴石像的一家人
夹江牛仙寺:桑田茶园中的唐代造像群
仁寿石院寺、杀人槽:鲜为人知的唐代造像龛
仁寿牛角寨:乐山大佛的蓝本
仁寿坛神岩:物是人非的唐代道教石窟
第四章成渝古道——巴蜀走廊的造像之风
龙泉驿大佛寺:守护“天落石”五十多年的民兵连长
遂宁梵慧寺:遗落山林的神秘大佛
内江般若寺:松柏古寨与无头十八罗汉之谜
内江东林寺:脚手架里的唐代千手观音
资中秦家岩:见证南宋历史的山野大佛
乐至睏佛寺:兄弟接力守护的唐代卧佛
第五章安岳石窟——承上启下的“中国石刻之乡”
安岳千佛寨:生活在唐代石窟里的老夫妇
安岳卧佛院:稻香深处冠绝全国的盛唐卧佛
安岳华严洞:睡在宋代石窟里二十多年的文管员
安岳茗山寺:隐在深山的绝美宋代造像群
安岳孔雀洞:曾经栖息在农家厨房的宋代孔雀明王
安岳塔坡大佛:夫妇相传守护的华严三圣像
第六章大足石刻——中国石窟的辉煌篇章
大足尖山子:大足石刻的开山鼻祖
大足千佛岩:雕刻在“石桌子”的罕见明代石窟群
大足石篆山:儒释道三教造像汇集共处
大足石门山:至今未破的国宝盗窃案
大足宝顶山:世界文化遗产的绝壁重光
摘要
     巴中古称巴州,是从陕西汉中前往巴蜀的古代南北交通要道米仓道的重要枢纽。由古道南来北往的皇室贵族、官吏商贾,为祈愿求福,把中原开窟造像之风,连同石窟造像流行的题材与样式也一并带到这里,巴中的佛教文化及石窟造像也由此而空前繁荣。这就要提到历史上巴中石窟有名的“四龛”,也就是环绕巴城四面山崖镌凿的东龛、南龛、西龛、北龛。 南龛最为有名,南龛摩崖造像在1988年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龛山还有“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北龛或许也有人知道,但是西龛多数人只知其名,并不晓得具体在哪里,连许多出租车司机也找不到。2001年,西龛摩崖造像、北龛摩崖造像都被并入南龛,同样位居国宝行列。至于东龛,人们甚至听都没听说过。但东龛石窟是存在过的,《巴州县志》记载:东龛,位于城东二里佛尔岩。1956年,巴中县人民委员会就公布东龛石窟为第一批全县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公布文件中备注“东龛原为47龛,现仅有4龛”,紧接着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巴中因为修建大桥所需,在此开山取石,东龛石窟造像遭到严重损毁。后来在省文物局清理检查中,东龛由于保护不当从省级文保单位除名,就此湮没于历史。 巴中石窟造像中,西龛开凿延续的时间最长,除元代以外,从隋代大业年问至民国初年不断有开凿造像,以唐代开凿的作品居多,在巴中现存的石窟中内容最为丰富。西龛位于巴中城西的西龛山西龛村,南宋《舆地纪胜》卷一八七“景物”篇记载:“西龛,在城西二里,盖郡治之主山也。”古人在西龛山通往山顶龙日寺的山问古道旁,沿线开凿石窟造像,共有91窟2120尊,分布在西龛寺、流杯池、龙日寺三处。其中1—52号窟在当地俗称佛爷湾的西龛寺;53—55号窟位于流杯池;569l号窟分布在龙目寺。开凿的造像题材主要为释迦佛、弥勒佛、阿弥陀佛、菩提瑞像、七佛、释迦多宝并坐、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西方净土变、天王力士及天龙八部等。 虽然这里在1956年就是省级文保单位,然而“”期间还是遭受了破坏,西龛寺的楼殿被“破四旧”的那些人拆毁,造像头手被敲掉,石窟大量损毁。西龛石窟前的空地就是西龛寺遗址,土中还半掩着一些寺庙建筑残存的石构件,如果要往下深挖,说不定什么地方就可以发现残缺的佛头或佛手。开凿来供奉造像的石窟、佛龛,常常统称窟龛,通常大者为窟,小者为龛。佛爷湾现存的50余个窟龛,分布于南北向的一座崖面上,且遗存数通珍贵题刻。第10号窟的右壁,即有“开元三年”(715年)造像记。距10号窟不远的2l号窟左侧石壁,有五代时期“检得大隋大业五年造前件古像/永平三年(即前蜀永平三年,公元9l3年)院主僧傅芝记”的题刻,再依据造像风格判断可能为隋代石窟。第2l号窟分为内、中、外三层龛,中层龛拥有特色,为二层檐佛帐形龛,立柱缠龙。但是窟内风化严重,从残存痕迹分辨,造像组合应是一坐佛二弟子四菩萨二天王二力士,诸像后面是浮雕天龙八部和听法人,是为释迦说法图。两侧窟门处雕刻的天王和力士特别引人注目。力士项饰璎珞,身躯修长着长裙站立;天王身披铠甲,脚着长靴,佩剑踏地鬼,为舒相坐,而通常唐代雕刻的天王都是站立姿态。窟顶的四身飞天与龛楣的十余身伎乐,隐约于漫天花雨中绕塔飞舞。 P15-1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