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汕尾红色地图

汕尾红色地图

  • 字数: 1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 商品条码: 978721815028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汕尾红色地图》是一本用简明生动的文字讲述汕尾革命历史的通俗文化读物。虽以“地图”立名,实际上是根据历史记载、田野调查资料,围绕当地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革命遗址,配以实景照片、历史图片和手绘图,讲述宏大历史叙事下的微观革命事件和动人故事。
作者简介
叶良方,中国民俗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散文诗学会、广东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汕尾市红色文化协会研究员,红色文化宣讲团高级顾问,汕尾市诗词学会会长。著有《海丰名山风物志》《海防名城碣石卫》《碣石卫名将传》《汕尾市风情记录》等。
目录
海丰县
埔仔峒红四师师部旧址(黄氏祠堂)
红四师激战白木洋,血洒埔仔峒
一张迟到的烈士证书
莲花山红军战场和红军医院遗址
埔仔峒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
回响在峡谷的红军军号声
下可塘村红四师党代会旧址(叶氏宗祠)
红四师从这里迈开东征之步
革命精神世代传
朝面山红二师师部暨东江特委旧址
攻克南岭地主炮楼
北伐铁将在朝面山扛起红二师军旗
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
红二师攻克捷胜城
杨其珊:酷刑之下大无畏,唇枪舌剑怼敌人
彭湃烈士故居
彭湃烧田契点燃农民运动之火
少年彭湃勇毁贪官娘伞
海丰县总农会旧址
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发轫
一顶斗笠掀翻海陆丰
准提阁海丰农民运动讲习所
“七颗明星”夺海陆丰妇女解放运动之先声
聂绀弩的红结
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旧址
创办在抗日烽火中的汕尾水产学校
从抗战烽火中走出的海事教育领航人
革命堡垒户蔡算纪念碑
抗战时期九龙峒的革命斗争
革命母亲蔡蒜娘
苏家麒烈士故居
苏家麒就义于广州南石头
两封来自监狱的遗书
东征军黄埔军校政治部旧址(南湖别墅)
黄埔军东征海陆丰
智斗国民党,烽火寄家书
红四师洋坑古寨战斗旧址
红四师转战赤石大安峒
声震敌胆海螺号
汕城区
红草杨胜昌大院遗址
抗战以来伟大的抢救工作
何香凝三次挥笔疾书爱国志
汕尾市苏维埃政府遗址(东南楼)
苏维埃政府驱逐汕尾教士案
黄强:百折不挠挫敌军,尽忠职守卫苏区
汕尾青抗会旧址暨曾生隐蔽处
奋战海陆丰,东纵红旗不倒
郑重返乡重燃革命火种
建茶村地下党活动旧址
千帆横渡攻克龟龄岛
黎明前夕的汕尾风云
抗日合作军驻地旧址(红楼)
白沙红楼喋血记
赤胆忠心的杏林侠侣
陆丰市
陆丰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遗址
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的成立
意志如钢、信仰如铁的林铁史
张威旧居和张威纪念亭
南昌起义部队转战海陆丰
张威龙山留血书
陆丰县总农会旧址(林氏祖祠)
陆丰县六驿村农会的成立
林翰藩血洒观音山
红四师同志渡海处纪念碑
红四师挺进惠普潮
金厢港上的怒潮
红二师碣石作战指挥部旧址(碣石革命历史陈列馆)
攻打碣石城
张威、林铁史星夜赴碣石
后记
摘要
     红四师激战白木洋,血洒埔仔峒 1928年,进攻海丰县城失败后,红四师和埔仔峒5个农军中队的60名突击队员安全撤回埔仔峒根据地,原在北斗坑的师部改驻在浮潭村。为避开白军的“围剿”,队伍在红四师师长叶镛的带领下,越过布格岭红军小道到大安峒一带活动。由于水土不服,许多战士病死在途中。据红军老战士陈攀回忆,有一次,叶镛召集会议,慷慨演说,说到沉痛处,他竟哽咽痛哭,对到会的战士影响很大。这一时期,国民党部队和地方民团不断搜山。红四师和当地赤卫队员仅存500多人。 这年5月20日,国民党第五军军长邓彦华意欲“斩草除根”,命令十六师四十八团团长何隆章,率队向莲花山、银瓶山沿途搜索“进剿”;然后从白水磜向西出发,配合从梅陇出发的海陆丰守备队蔡腾辉部,兵分两路合围埔仔峒的红四师。当海丰保甲局局长钟景棠率领民团向莲花山南部搜索时,在半岭庵与红四师狭路相逢,双方激战两小时,钟景棠败退。在这次战斗中,腿部负了伤,由于天气炎热,伤口化了脓,被红军战士背进深山处的万福庵,经武僧溶韬法师的精心治疗,敷上跌打草药,当即止血消了肿。为提防国民党军队进山“围剿”,贺诚领着医务人员,将他护送到白木洋红四师红军医院治疗,过了个把月伤口才愈合。 红四师辗转于山顶、深坑、溪涧和树丛中,长期经受雨淋虫咬,病亡增多,且粮食不继。当地农军从山下运来食物,供伤病员调养。由于缺医少药,伤病员躺在红四9币红军医院的茅棚内,奄奄一息。叶镛师长在山上宿营时,也患上了严重的疟疾。这种病当地称为“风热感病”,一旦发作,全身发抖,连续腹泻,使人手脚疲软无力。 6月14日,正当红四师准备出南坳山口,试图由莲花山到高沙与朝面山的红二师会合时,恰逢国民党十六师四十八团翁致一营“会剿”银瓶山。红军几次冲锋不能通过,只得退回埔仔峒。6月17日,红四师向埔仔峒与大安峒交界的布格岭转移。是日拂晓,邓彦华命令翁致一营向布格岭发起攻击,并令蔡腾辉部配合。红四师在半途遭到蔡腾辉部夹攻,腹背受敌,不支而退到白木洋。 担任警卫的一营营长郭声镛指挥战士顽强地阻击敌军。敌军乘红军弹药耗尽之机,以猛烈的火力,强行冲上白木洋山。这时,叶镛正处在疟疾发作期,浑身乏力,但他挣扎着向茅山爬去。红四师官兵见状,即集中火力向追击的敌人射击,掩护他脱险,但未能奏效。叶镛最终被俘。随后,敌军放火焚烧白木洋红四师红军医院,将重伤留院的30多名战士烧死,并将叶镛和受重伤的郭声镛用箩筐抬走,一起解赴广州。邓彦华多次企图劝降叶镛,要他以自己的名义发出《告第四师全体官兵的书》。但叶镛大义凛然,拒绝投降,在广州与郭声镛一起遭到杀害,壮烈牺牲。 叶镛牺牲后,鉴于红四师原师党代表袁裕不在海陆丰,由此推选继任红四师师长,刘校阁任师党代表,许子威任师党委书记,率领红四师战士走进莲花山脉的深山老林中,继续与敌作战。在生活特别艰苦的情况下,为鼓舞士气,在墩头村张华福家墙壁上写下了“艰苦奋斗,克(刻)苦耐劳,一定能胜利”等字。 1929年1月形势好转,中共东江特委根据中共广东省委的决定,通知红四师所剩人员,从赤石分成惠阳陆路和排角海路两路到香港。红军出境时,将枪支交给地方赤卫队继续坚持武装斗争。当前几批人员撤走后。至5月12日,最后一批20多人,由师长和师党代表刘校阁带领,沿着中共广东省委布置的转移路线,从海丰附近莲花山的热水峒出发。但在惠州郊区分手后,刘校阁等十余人进入市内被捕遇害,只有等十多人安全抵达九龙半岛,踏上了新的征途。 P4-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