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国学堂

国学堂

  • 字数: 113.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 作者: 无
  • 出版日期: 2014-02-01
  • 商品条码: 978753327745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60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1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历久弥新的中华国学是中国儿童成长的基本修养。本丛书从国学经典中挑选很有代表性的作品,浓缩五千年文明的精华,集中展现华夏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积淀。丛书按年龄段分为四卷(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生、高中生卷),采用分级阅读的形式由浅入深、系统全面地展示中华文明,以期以高品位和性成为中国少年儿童国学推荐阅读之书。此辑为适合中学生阅读的4种。
作者简介
李春青,1955年9月生人,文学博士。现为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专职研究员,为重量重点学科文艺学专业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国古代文论、文学基本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目录
《荀子》简介
荣辱
天论
解蔽
乐论
性恶
《老子》简介
道德经·第三章
道德经·第十三章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庄子》简介
齐物论
养生主
大宗师
天道
胠箧
《管子》简介
牧民
心术上
《韩非子》简介
喻老
说林下
大体
外储说左上
《孙子兵法》简介
始计
谋攻
《墨子》简介
所染
七患
兼爱中
节用上
非命中
《吕氏春秋》简介
孟春纪·本生
孟春纪·贵公
孟夏纪·尊师
季冬纪·士节
有始览·去尤
《论衡》简介
书虚
艺增
超奇
订鬼
书解
《世说新语》简介
方正
雅量
品藻
自新
巧艺
尤悔
摘要
    《解蔽篇》是《荀子》中很好重要的一篇文章,所谓“蔽”,就是蒙蔽、遮掩,就是思维和认识受到了影响而判断失误,而“解蔽”就是要破除我们所受到的蒙蔽,突破认识的局限。荀子生逢乱世,诸侯各自为政,各派学说百家争鸣、各执一端,他们都在争先恐后地说明自己学说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在荀子看来,这里面必然有真伪之分,推行自己学说,找到别家学说蒙蔽世人之处,就是荀子完成本文的主要动机,那么,荀子是如何“解蔽”的呢?
    首先,荀子清楚地认识到了人在认识上的局限性。他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就是说人在认识上总是会被事物的某一局部所蒙蔽,从而导致不能明白真正的大道理。所以,只有整治清楚自己的思想,才能使自己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如果迟疑不决,就会使自己总是处于迷惑的状态之中。荀子并没有当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他执着地认为自己的思想才是治国的大道,而天下没有两种都正确的原则,圣人也不会有两种对立的思想,所以对当时“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状况很好不满,认为就是这样才造成了社会的混乱。而“乱国之君,乱家之人”还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道路或选择才是很正确的,特别不愿意听到有人说别人学问好、自己的学术不好,很终的结果就是因其狭隘的观念而与正确的治国之道背道而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荀子说的“蒙蔽”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不愿意听别人的好,就失去了博纳众长的机会;另一方面,不愿听人说自己的不好,就失去了修正的机会。以上两个原因造成了黑白不分、擂鼓不闻的闭塞局面。而有道的圣人,碰到这样的世道,就只能是“岂不哀哉”了!这是文章所感,也是荀子本人经历所叹。荀子学问渊博,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但很后还是屡遭陷害,很终辞官退而著书立说。
    被蒙蔽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荀子在文中说“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差异,也就肯定会相互为界限、相互排斥,造成彼此之间的蒙蔽,世上也就有了各种被蒙蔽。那么,到底是什么在蒙蔽我们的理性、蒙蔽我们的思想呢?荀子就针对具体的“蔽”,以及什么样的“蔽”可以造成对我们知识和认识的遮障,从多个方面进行了举例,他说:欲为蔽――利欲熏心:怨为蔽――怨而生恨;始为蔽――沉溺于过去的辉煌;终未蔽――只注重结果;远为蔽――注重长远打算,却忘记从头做起:近为蔽――只注重眼前,没有长远打算;博为蔽――知识太多,知见成障;浅为蔽――胸无点墨,难分是非;古为蔽――崇古的保守;今为蔽――陶醉于当前,不敢向前跨上一步。荀子列举了十种可能的局限,并告诉人们,“此心术之公患也”,也就是说,人时时刻刻都会陷入到各种各样的陷阱中去,只有以“心”来统摄,突破了这几种局限,驾驭全局才可以达到知识的圆融,也才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解蔽”。
    受到蒙蔽的下场是凄惨的,而不受蒙蔽是幸福的,有例为证,“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纣是也”。夏桀和殷纣分别是夏商两代的暴君,末喜是夏桀的爱妃;斯观是夏桀的一个奸臣,关龙逢则是当时的贤臣。夏桀受末喜和斯观的诱惑而蒙蔽了自己的心志,拒绝规谏并杀了贤臣关龙逢;殷纣是受蔽于妲己和飞廉,而不听贤臣微子启的劝谏,君主的“惑心乱行”直接导致下面的“去忠事私”,很后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而商汤和周文王则以夏桀、商纣为戒,任用贤臣伊尹和姜子牙,在他们的帮助下,位享人极,受四方朝贡,达到“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的至盛极境。这就是解蔽与受蒙蔽的很直接的差别。
    荀子的学说是面向天下的,所以他针对的都是建功立业和治理国家的大业,但是就从“解蔽”本身来看,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思维上可能碰到的问题呢?我们每个人的认识都难免出现偏差,人不是多能的上帝,不可能做到全知,但是接近真理也是我们永远的愿望,所以,明白自己认识上的缺陷,就更要注意将学养与见识融会贯通,才能将自己的才华真正施展出来。P12-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