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黄河边的中国

黄河边的中国

  • 字数: 61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作者: 曹锦清
  • 出版日期: 2013-06-01
  • 商品条码: 978753214765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721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一、真实。作者不是通过自上而下逐级召开座谈会,而是通过“亲友关系网”直达调查现场??村落、农舍、田间。这种田野式的访谈,村民没有疑虑,也无须设防。不设防的闲谈,最易获得社会真实,没有任何人为的包装,内容真实可信。    二、深刻。作者所思考的问题,所提示的种种矛盾,均是中国农村在转型期内带有根本性、普遍性的问题,均是高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各级地方政府有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全面。初版时限于当时的时代环境,有些内容被压缩删除。为完整地展现这部具有很高价值的社会调查,2013年的新版将过去删除的内容全部恢复,累计超过10万字,约占总篇幅的20%。
内容简介
曹锦清编著的《黄河边的中国》(增补本)是一部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实证考察著作。记录了正在转型中的中原乡村社会,涉及到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的农民与土地、与市场、与血缘人情网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变化现状;涉及到农村、农民、农业、收支、农负、计划生育等诸多方面;涉及到日趋庞大且凌驾于农村社会之上的地方政府与分散经营的农民为争食有限的农业剩余而引发的各种矛盾。本书所提示的种种矛盾,均是中国农村在转型期间带有根本性、普遍性的问题,也是影响中国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黄河边的中国》自2000年出版以来,连续再版13次,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调查报告类最长销的经典名作。此次出版的是增补版,增补字数达10余万字。
作者简介
曹锦清,有名社会学家。1949年生,浙江兰溪人,现任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社会学教授、博导。主要著作有《现代西方人生哲学》、《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中国单位现象研究》、《平等论》、《黄河边的中国》、《中国七问》等。其中《黄河边的中国》一书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成为观察研究中国当下农村社会的最权威、最流行的作品,并荣获第五届“上海文学艺术奖”,2005年其英译本出版。
目录
目录(上)
前言
上编初人中原(1996年5月12日-6月26日)
5月12日 用何种方式进入调查现场
5月13日 认识汤小平
5月14日 参观大相国寺
5月15日 得到开封党校的协助
5月16日 信步铁塔公园
5月17日 包公祠断想
5月18日 在开封大学讲演
――从包公现象谈传统与现代化
5月19日 亲临黄河
5月20日 在河南大学讲演
――再谈传统与现代化
5月21日 中原乡村调查第一站――D乡L村
5月22日 刘家年收支明细账
5月23日 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
5月24日 “护身符”与“明白人”
5月25日 再访村会计
5月26日 谁在发家致富竞比中占据优先地位?
5月27日 农民与乡村民主问题
5月28日 如何理解“三农”与地方政权之关系?
5月29日 杨教授的“黄河课”
5月30日 来到x乡
――一个李永成所熟悉的人情网络
5月31日 乡政府的困境
6月1日 一边修族谱一边外出打工
6月2日 一位普通农户的收支情况
6月3日 难以统计的“黑孩子”
6月4日 “能人”与“村霸”
6月5日 访农民企业家蔡化幸
6月6日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参观焦裕禄陵园
6月7日 名闻遐迩的南街村
6月8日 只能参观不能“入场”的南街村
6月9日 南街村的“能人现象”
6月10日 八里桥话关帝
――谈以恩报观念为中心的结合精神
6月11日 竹林村的带头人――赵铭恩
6月12日 谁来支付高昂的水利投资?
6月13日 当代采风
6月14日 内地的跑官、买官现象
6月15日 “8?16”事件
6月16日 “4?28”事件
6月17日 穷病与富病
6月18日 “杞人”之忧
6月19日 村民对来访者的防范之心
6月20日 “有白馍吃,我们都心满意足了”
6月21日 一个值得重视的婚配现象
6月22日 三起纠纷
6月23日 四年换了四任县委书记
6月24日 念天地之悠悠
6月25日 再谈晋商精神与包公现象
6月26日 告别开封
下编再人中原(1996年9月6日-11月21日)
9月6日 历史与理论坐标上的社会调查
9月7日 商谈第二期调查事宜
9月8日 农民的“三害”之苦
9月9日 阎部长的两条指示
9月10日 “富民工程”真能“富民”吗?
9月11日 升官图
9月12日 参观小康示范村
9月13日 糊涂的“明白卡”
9月14日 访林果专业村
9月15日 堪忧的政绩工程
9月16日 劳民伤财的度假村
9月17日 一本有趣的通讯录
9月18日 乡村婚俗:“压床”与“塞颗豆”
9月19日 出师未捷身先死――游武侯祠
9月20日 捉襟见肘的县财政
9月21日 一个走出传统封闭乡村的女性
9月22日 访开封县委书记“杨青天”
9月23日 再访朱仙镇
9月24日 怨声载道的“补棉花差价款”
9月25日 访苹果园主人
9月26日 中秋思绪
9月27日 村支书的贪污新论
9月28日 游殷墟访袁墓
目录(下)
9月29日 眼睛娘娘庙
9月30日 啼笑皆非的“流产指标”
10月1日 两种婚嫁标准
10月2日 “瘫痪村”
10月3日 邯郸学步
10月4日 参观岳飞故里
10月5日 乡村都市――小冀镇东街第五村民组
10月6日 “京华”的创业之路
10月7日 访“中华女杰”刘志华
10月8日 几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10月9日 共同富裕与共同信仰
10月10日 廉政与过五关
10月11日 一次村委换届选举
10月12日 一次乡基层部门的访谈
10月13日 炙手可热的内地官场
10月14日 关于中原传统文化的五点思考
10月15日 在开封石油公司作报告
10月16日 经济重镇――陈留
10月17日 朱清寨村的联办企业和户办企业
10月18日 “一票否决”下地方政府的两难处境
10月19日 乡镇一级区划内的条块分割(一)
10月20日 乡镇一级区划内的条块分割(二)
10月21日 访陈留镇财政所所长
10月22日 与黄河争地的刘店乡
10月23日 刘店乡的排涝工程
10月24日 坚守排洪工地的村干部
10月25日 村支书的五大好处
10月26日 开封党校的三封信函
10月27日 旅途说法
10月28日 “两田制”
10月29日 新“官场现形记”
10月30日 参观“显灵”处
10月31日 “信阳事件”之反思
11月1日 访养猪专业户
11月2日 几个共同关心的问题
11月3日 走访信阳地区,商改入场方法
11月4日 紧张的党群、干群关系
11月5日 种不活的烟草和棉花
11月6日 一人兴邦一人丧邦
11月7日 “找不到对症下药的法律条文”
11月8日 县长谈吏治
11月9日 访董家草棚老妇
11月10日 是权钱交易还是礼尚往来?
11月11日 贷款缴钱
11月12日 “唯上”与“好吹”
11月13日 郑州车站上的一段小插曲
11月14日 最后一站――洛河之行
11月15日 如何确定“人均年纯收人”
11月16日 一位丘陵山区村民的生活
11月17日 难以应付的达标检查
11月18日 “南霸天”
11月19日 贫困县要争也要瞒
11月20日 “干部交流,浪费汽油”
11月21日 中原之行圆满结束
增补本说明
摘要
    5月12日 用何种方式进入调查现场
     在车站月台与前来送行的妻子话别。清晨6时30分,138次快车载我驶往中原调查的大本营――河南开封市。
     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自古为华夏腹地。《尚书?禹贡》序列九州,豫州独处中央,故名“中州”。因大河纵横、平原广阔,又称“中原”。这片松软肥沃的土地,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学家说,河南新郑县裴李岗发掘的村落遗址,是我国目前最早的村落遗址,距今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河南汤阴白营发掘的村落遗址内已有水井,它证明距今4000~5000年间,我华夏民族已进入“井耕文化”阶段,井对村落与农业的意义,无论如何估计也不会过高。这次河南之行,仿佛有一种“回归故里”的感觉。我要亲临黄河,聆听她的千年倾诉,我要踏上这块古老的黄河冲积平原,看看至今依然从事农耕的村民与村落。
     不过,这次中原之行,并非那么轻松愉快。能否完成上海现代管理研究中心托付给我的调查任务,说实在的并没把握。要对中原农民、农业、农村以及村、乡、县地方政权之现状作一综合性考察,以一人之力实有不胜重负之感。且不说观察、访谈式的调查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顺利地进入调查现场。
     我曾考虑过两种进入调查现场的方法:一是获取一份通行全国的记者证,凭记者身份进入调查现场。但几经努力,无法取得记者证。再说,单凭记者身份就能随意走进村落与农户吗?单凭记者身份,就能从乡、村官员口中获取我所要的真实资料吗?肯定不行。二是与中央或省的有关党政部门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而后自上而下地进入调查现场。这一方法我曾试用过,但效果甚差。凡官方色彩过浓的调查,往往有两个弊端,其一是大量的时间耗在各种官场的应酬上,其二是上级官吏的陪同本身会干扰调查现场,从而收集不到客观真实的调查资料。
     那么以何种新的办法进入河南乡村的调查现场呢?这个新办法就是我们中国人最为熟悉并习惯了的老办法:沿着私人的亲情朋友关系网络进入调查现场。我的1988年到1990年的浙北乡村调查,就是利用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社会调查方法。我与我的学友都是浙江人,我们的父母或祖父母、外祖父母辈就生活在浙江乡村,在我们故乡有许多亲友及其延伸到各地的亲属关系。然而在中原地区却没有现成的亲情关系可资利用。在河南,我的专享的社会关系资源只有开封河南大学的三位朋友。
     现在河南大学管理系任教的徐义明是我大学的同班学友。现任“河大”学生处处长的孟庆琦是徐义明的世交,岳梁是他俩的同事与朋友。1995年11月间,徐陪孟、岳来上海,与我深谈数日,皆有相见恨晚之感。当时我便对他们谈及我的河南调查计划与方法,他们表示将鼎力相助。三人辞别之际,还赠诗一首:
     为求真经来沪城,学府深处访仁兄。
     滔滔纵论经世事,侃侃横议纬宙情。
     赐教真知并灼见,引见名人与高僧。
     借得东风鼓征帆,来年报答在汴京。
     诗本身之优劣姑且不论,然真情厚意溢于言表。“涓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中原人士的美德。我相信他们会倾全力协助我的河南调查。我的忧虑是,单凭他们所提供的“关系网”,能否把我带到我所想去的调查现场呢?中国人习惯的交往方式是:“亲戚的亲戚,也是我的亲戚;朋友的朋友,便是我的朋友。”据此,私人交往的关系网是可以无限地向外延伸的。所以,我只有到开封再作商量了。过多的忧虑实属徒劳。
     列车向北疾驶,我无心观赏沿途的风光,便与邻座的几个上海人聊起天来。其中两人是“”前的大学毕业生,在上海某船舶研究所工作,经常出差,对正在急剧变化中的社会有较多的感受与体会。他们从中国船舶工业的现状谈到中原人表达感情的待客之道;从国有企业的衰败,大批职工的下岗失业,谈到“穷庙富方丈”的现象;从地区间的贫富差距谈到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从社会治安的恶化,谈到党政腐败问题。总之,无话不谈。中国的古训是:“逢人只说三句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在聚散匆匆的“旅途朋友”间未必适用。这场由政治家自觉发动的改革,如今似乎走上了自发的道路。由改革引发出来的社会自发力量,如今已形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冲击着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秩序与观念。政治家们试图将各种盲目的、自发的社会力量纳入政策法令的预设轨道,思想家们则试图从理论上去认识它们。但处于社会急速转变过程中的广大民众只有感觉、情绪与纷乱的识见。理论必须源于这些普遍的感受、情绪与意见,同时又必须高于它们。所谓“高于”,一是说理论是用概念判断组织起来的感觉与思考,二是说理论还得揭示其原因及实现之途径。这里又涉及到社会调查的方法与意义问题了。社会调查的目的是收集社会事实。但社会事实不同于物理事实,因为所有社会事实都是由有感受、有思虑、有欲求、有激情的人参与的。当我们分析任何一个社会事实时,应将其区分为社会事件与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在闲聊式的访谈中,“受访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访”而谈到许多社会现象(社会事件)。但他们为什么谈这些社会事件,怎样谈,他们对这些社会事件有怎样的主观评价,则属于社会心理的调查范围。在我看来,社会心理比社会事件更为重要。同时,“向下”的社会调查与“向上”的理论概括,实质上是同一条路,不明此理,便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研究者。
     晚九十时,车到开封,我与这几位旅途朋友握手话别。其中一人对我说:“与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他们不是在恭维我,而是对理论的尊重,虽然我的那点理论也是支离破碎的。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