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之前,之间,之后,之外——哲学、文学、文化的异序之思

之前,之间,之后,之外——哲学、文学、文化的异序之思

  • 字数: 4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 作者: 伍晓明
  • 出版日期: 2023-01-01
  • 商品条码: 978756905727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720
  • 出版年份: 2023
定价:¥9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之前,之间,之后,之外——哲学、文学、文化的异序之思》是一本涉及文学、符号学、哲学理论与实践的学术著作。凝聚了作者多年来的学术心得。基本主题是哲学、文学、文化领域中我/们与另一者一一在我们之前、在我们之后、在我们之间、在我们之外的另一者一一的关系。该书各章所考虑的是不同主体/主题本身如何面对其另一者。在集合或普遍层面上,是一文学如何面对另一文学(文学之前的比较),一文化如何面对另一文化(文化之间的认同与交流),一语言如何面对另一语言(语言范式与思想范式的关系),一思想如何面对另一思想(或中国思想和欧洲思想如何互相面对),人如何面对其作为另一者的兄弟,人如何面对作为另一者的动物。在具体和个别层面上,则是我们的历史人物如何面对另一者:孔子如何面对作为另一者的问者(孔子的问与知),孟子如何为天子舜设想对待诸多另一者(首先是舜自己之父瞽叟)的方式,以及我们可以如何设想舜自己会采取的不同于孟子为他设想的方式,等等。面对另一者就是对之做出应承或负起责任。因此,该书的最终关切是伦理,是我/们与另一者的超乎功利的伦理关系。
作者简介
伍晓明,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座教授。复旦大学学士,北京大学硕士,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及任教于天津社科院,北京大学,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比较哲学、比较文学及西方文学理论。著有《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等。译有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及马丁·华莱士《当代叙事学》等,并在中英文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部分 谁是另一者?
新冠病毒之前的人——关于“我/我们”与“另一者”
一、新冠病毒之突如其来
二、“此一者”“另一者”“第三者”“他者”
三、另一者之为另一者
四、新冠病毒作为另一者
五、新冠病毒作为人类的醒来召唤
六、隔离与孤独
七、另一者与死亡
八、共同体与个人
九、另一者与边界
十、替罪与牺牲
十一、余思
第二部分 文学与文化如何自我认同?
“文学”之前的“比较”
一、存在于文学“之间”
二、比较之前的文学:汉语传统中“文(与)学”之意义
三、比较之中的文学:现代汉语中“文学”观念的成形
四、同时性的“审己-知人”:鲁迅之例的简略分析
五、“原始比较”:传统之“(事)后构(造)”与认同之追认
六、文学(家)(的)比较:“中国现代文学”之例
七、作为伦理学的比较文学
八、不是结论
文化之间:认同,别异,交流
一、“交流”的可能性的条件
二、“内诸夏而外夷狄”
三、中国历史之例:内外之必然混淆与难分
四、外作为内所恐惧和所欲同化的另一者
五、“文德”的相对性:质疑“文化主义”
六、文化“势差”与“被动的文化交流”
七、为另一者负起责任的文化交流
第三部分 语言,范式,概念,解构
作为范式的语言,作为语言的范式
一、“范式”危机,还是文化危机?
二、从方法到范式
三、作为范式的语言,作为语言的范式
度之无度与无度之度——略论李泽厚“人类学本体论第一范畴”
一、难舍难离的“本体论”
二、可疑的生存目的论
三、区别人与动物的“度”何在?
四、“度”如何可以是人的创造?
五、从“适-度”到“制-度”,再到作为“之间”的度
……
第四部分 经典如今还能告诉我们什么?
第五部分 翻译之翻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