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珍贵的人间

珍贵的人间

  • 字数: 2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成都时代出版社
  • 作者: 田文钢
  • 出版日期: 2021-11-01
  • 商品条码: 978754642760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9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1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散文集。作者以乐山市五通桥这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城区在数十年间的发展变化为背景,展开了具有个人意义的故园和乡土记忆。在作者所讲述的时光故事里,充满了对乐山五通桥这个“第二故乡”深厚的感情。其中,既有对五通桥地区盐业发展等传统产业发展历史的回顾,也有对乐山龙船号子等地方风土人情如同民俗画卷一般的浪漫展示,还有对乡土记忆里一些人物的温暖回忆,比如匠作工人、乡土书法家、小学教师等等,这些人物构成了这部散文集里具有代表性的乡土人物群像,作为年代记忆的一部分,它和城市历史构成了散文书写的另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地方志价值。
作者简介
田文钢,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金山镇碾子湾村人。酷爱看书,经商为乐。世界虽然繁华,我心依旧如故。
目录
清明001
民国爱情013
春节随笔019
珍贵的人间035
朝山040
五通桥045
手机·同窗058
如是我闻066
金山寺古镇071
第一次瓦泽乡之行081
瓦泽乡之行二088
初七095
时间,去哪儿了?099
生命106
文字与图腾110
……
摘要
     所以,我很乐意待在这里。尤其是还抱着一本书,泡着一杯茶,听着风吹过竹林的声音。我的生命,已然精彩。尤其是,当我从镜子里看见两鬓新长出来的一缕白发的时候,心中顿时安静下来,且充满喜悦。 后院里,除了有一个空旷的地坝之外,还在屋檐下堆着些许杂物和几张父亲自己织的渔网。父亲织的渔网非常结实,非常漂亮。尤其是当渔网挂在屋檐的挑梁上时,总有一种奇特的东西会袭击我的记忆。 最惹眼的,是那个至少有上百年历史的木头柜子,紧靠着后院的墙壁,沉默了很多很多年。家里人都合不得扔掉它,也合不得打来做烧柴。因为这个古朴的柜子里装着我们田家一段远去的历史。这段历史,长久地蜷缩在我们的心里,似乎从未离开。 清光绪十六年,也就是1890年,那年春天我爷爷的爷爷,从一个叫河嘎坎(磨池。之前是哪里的,就不得而知)的地方,来到碾子湾一个叫中坝珥的地方,花了一大笔银子买了一大块临河靠山的地,修建了一座气派的大宅子。 厚厚的夯土墙,高大的堂屋,笔直的房梁,厚实的木格子,用长条石砌成宽约三米开外的干沿过道。堂屋的大门也很讲究,中间是一道门槛很高的双开透雕花木门,左右的耳门也是双开的透雕花木门,只是尺寸相对小些。四根脸盆粗的木柱头,支撑着整个屋檐。每次推开这扇大门,都会发出浑厚的声音。声音里包裹着庄严和苍茫。以前祭祖的时候,人们分别站在两边,中间是香案。 尤其是那几扇用松木透雕、做工精细的窗户,成了我童年时光里好看好的记忆。因为,屋子外面的阳光,会被窗户巧妙地分割成漂亮的光束泻入室内,随着太阳的移动,从左到右满屋子跑。满屋子跑的,还有鸡仔和老鼠,还有我儿时沾满蜘蛛网的记忆。 记得我第一次见到那张泛黄的地契,应该是在三十多年前的—个下午。 昏暗的屋子里挤满了潮湿的味道,在这个很古老的方桌柜的抽屉里,我的手指无意中碰触到一个柔软的东西。取出来,拿到屋外一看,竟然是一轴包裹得很完整的黄色的宣纸。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小心翼翼地摊开了这轴神秘的东西。 这是张清光绪十六年的地契。我的祖先们凭着这张地契,完成了他们人生中最光辉的一页。地契的字迹跌宕道丽,令人惊叹。 上面除了许多田氏族亲以外,还有一些外姓见证人的名字。最显眼的地方,密密麻麻地盖了许多淡红色的印章。其中优选的一枚印章,是犍为县县令大人的。历史清晰而严肃地摆在我的眼前,我仿佛置身于他们中间,望着他们慈祥的微笑,如同望着天空的太阳。 现在想起来,三十年前的那一刻,就变得十分有意义了。那竟然是一个交接仪式,一个家族传承的仪式。是祖先们选择了那一刻,把田氏祖业清单交到我的手中。或者,是他们在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嘱咐我什么。而我想知道的是,祖先们哪来的这么多银子买下这么大块地?他们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要选择地势偏僻的中坝咡,而不是在交通方便的城镇?若干年后,我在某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冥思苦想,终于领悟到了祖先的意图:做人要保持谦卑的心态,要懂得安详的美好,要过安分守己的日子,要试图学会沉默,哪怕就是偏安于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都不失为一种生活的智慧。 所购地界的划分非常清楚,地契上标注的地名至今未变。如果按照地契的标注,在当时,我们这个生产队的地盘几乎一半以上是我们家的。当然,时代早已更替,1951年6月土改之后,这些土地就已易主。 P2-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