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品味四讲

品味四讲

  • 字数: 175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 作者: 蒋勋
  • 出版日期: 2022-11-01
  • 商品条码: 978753609694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百万畅销经典:华人世界文学教父×美学大师蒋勋写给每个人的美学必修课 •金钟奖获奖作品、豆瓣高分推荐TOP100。 •国内创造孤独美学第一人,其阐释的文化理念被称为华人的美学必修课,畅销整个亚洲 ★ 风靡文化圈×娱乐圈,影响一代人的文化价值观,每小时都有读者无间歇捧读 •林青霞的“半颗安眠药”,靳东的人生“圣经” ,TFboys易烊千玺、王源成长的精神之书, •三毛推崇的美学大师,余秋雨、席慕蓉、徐静蕾深深热爱,《花儿与少年》刘敏涛深情朗读 ★人手一册的国民精神读本:重拾衣食住行间的无尽美学,回归生命最质朴的状态 蒋勋从四大维度谈论生活美学:衣之美×食之美×住之美×行之美。为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打开一扇窗,放缓生活步调、舒缓生活压力,从最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从美中获得心灵释放和宁静。 ★影响一代人的思考与文化价值观,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 ! ★清雅装帧,黑白灰极简风,精美插图。书中照片为蒋勋住所实地拍摄,与者共享他的生活美学。 所有舍不得、想不通的种种,都在文学上找到出口。蒋勋以坦然温柔的文字,诠释生活与美,书写我们内心安定的力量。在百转千回的人生旅程中,寻得一片自心的清明。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讲述品味的书——蒋勋鼓励大众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如何营造一个家;怎样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蒋勋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可以放缓生活步调、舒缓生活压力,从最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从美中获得心灵释放和宁静。
作者简介
蒋勋 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 蒋勋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代表作有《孤独六讲》《生活十讲》《品味四讲》《美的沉思》《传说》等。
目录
生活美学的起点
给自己一个窗口
天空线
搬到城市边缘
食之美
认识美的重要开始:吃
口中的滋味,美好的记忆
酸甜苦辣的丰美人生
料理一道生命的菜肴
衣之美
身体与服装
创出独特的服装美学
珍惜美好物质
住之美
把“房子”变成“家”
居住美学与人文品位
保存小镇文化
行之美
合乎美学规则的“移动”
快感≠美感
快与慢平衡的生命
摘要
     什么是美? 美的定义是什么?美的范围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去谈论美的定义,也可以从艺术史切入来介绍古代埃及产生了哪些优美的艺术品,或者古代印度、中国有多美好的雕像或书法作品。如果现在不从哲学切入,也不从艺术史切入,我想可以从一个非常好的角度,就是从“生活”切入。我特别将“生活”两个字放在“美学”前面,是希望美学不要太理论化,不只是在大学里的一堂课,不只是一些学者、专家拿来做研究的题目,而是希望美学最后能真实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现在社会已经相当富有了,各式各样的艺术活动非常频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可以在台湾看到很多表演活动,甚至包括了世界最很好的团体。在巴黎、纽约和东京可以看到一些最有名的音乐家如傅尼叶(Pierre Founier,通译皮埃尔·富尼埃)的大提琴演奏,而台湾也办过多次装置展览(Installation),所以在艺术上我们好像也不见得逊色;优选的舞蹈团体像德国的皮娜·鲍什(Pina Bausch),或者美国重量级的康宁汉(Merce Cunningham,通译摩斯·汉)都曾经来过台湾。可是我所怀疑的是,如果从生活美学的角度来谈,我们会觉得台湾现在有这么丰富的画展、音乐会、表演等艺术活动,许多大学设有舞蹈系、音乐系、美术系、戏剧系,都是跟艺术相关的科系,但为什么常有朋友忽然就会提出一个疑问:“我们的生活品质为什么没有相对地提高?” 我想我们讲这句话其实心里蛮沉重的,我们不希望它是一种批判,因为到世界各地旅行时,我只要离开台湾大概两三个礼拜,就会开始想念台湾了。其实我们对这个地方有很深的情感,所以不至于会用恶意或不负责任的批判来看待这个地方,可是的确会很有感触。这个感触是说,一方面想念台湾,一方面每次从一些重要的都市回到台湾的时候,飞机低飞到一个高度,你看到了底下的街道,看到了底下的建筑,你会开始觉得:这就是我要回到的地方吗? 特别是建筑。 台湾的大学里有不少建筑系所,现在一些重要的大学也设立了一些建筑设计相关的科系。可是走到街道上抬头看看建筑物,我们自己居住的建筑究竟是什么样子?相信当我们很诚实地去面对这件事时,其实是蛮感伤的,我想这种感伤是源于听到来台湾旅行的朋友有时候会说:“你们的城市真丑。” 你心里面会有点生气,因为觉得这句话从一个游客的口中讲出来,有点歧视或污辱的感觉。可是,我相信很多朋友私底下聚在一起时,也会说到这句话。 我想大家可以一起来追逐一个梦想:我们是不是能够把“美”放到现实生活当中来?举个例子,如果你现在从窗口看出去,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是不是很多被称为“贩厝”的四楼到五楼公寓建筑?底下是骑楼,有一些商店,很多的招牌,那招牌大大小小,晚上常常会亮起各式各样的霓虹灯。 我们还有一个最奇特的景观,就是铁窗。如果你不曾到世界各地去,大概无法了解台湾的铁窗有多特别。我们看到大家刚搬进新公寓,就习惯性找人来装铁窗。铁窗的材质其实非常粗糙,大概不到一两年油漆就已经斑驳了,然后开始生锈,非常难看。钉入的方式,就是把整个房子像监牢一样地笼罩起来,我想不管从外面来看,或者坐在房间里面往外眺望,都没有景观可言了。我要强调的是,铁窗当然反映出一定的心理因素,就是防盗吧。 简单来讲就是没有安全感,我们觉得随时都会有小偷闯进来,所以加上铁窗、铁门、两三道的防盗锁,甚至再加上警铃。可是很多朋友也说,其实好像也没有什么防范的作用。也许现在窃盗的科技比我们住家的科技要好太多太多了,他要打开这把锁、剪断那扇铁窗,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装铁窗已经变成某一种习惯,大家一住进去就开始装铁窗,没有经过反省,也没有经过思考。我记得自己住进一间靠近河边简单装修的公寓时,没有装铁窗,所有的邻居都来讶异地问:“你怎么没有装铁窗?”好像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后来变成我也坐下来问我自己:“为什么我没有装铁窗?” 我想这是一个好问题,也许是生活美学里开始质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装铁窗?有什么帮助吗?如果不装铁窗,我会不会有一些更好的心灵视野?” 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