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鼓励教育法

鼓励教育法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作者: 许晋
  • 出版日期: 2019-05-01
  • 商品条码: 978751582471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9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孩子的教养问题,提出了鼓励教育法这样的亲子方案,主张从积极鼓励的角度出发,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以正确的激励方法对孩子不断进行鼓励以增加他的自信,从而使孩子发挥内在的潜能,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
作者简介
许晋,催眠心理咨询师,萨提亚家庭整体治疗师,NLP(神经语言程序)专家,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生学历,鼓励教育法的构建人和倡议人。
许晋,长期专注于研究管理心理学和教育发展心理学,曾担任过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总裁班的特邀讲师。他喜欢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成功人士的内在基因,发现积极鼓励与消极批评等教育方式的不同,成就接近不一样的孩子。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鼓励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许晋先后深入学习了萨提亚模式理论体系与NLP(神经语言程序)理论体系以及儿童心理学理论体系。许晋通过多次鼓励教育课程与实践,帮助许多家长、老师改变了教育观念,并使众多孩子因鼓励教育法的实践与应用而受益。
目录
第1天 鼓励孩子的前提是先学会欣赏自己
第2天 关注孩子好的行为,忽略孩子差的行为
第3天 真诚的鼓励有效
第4天 鼓励一定要及时
第5天 关注孩子的感受
第6天 目光要长远,不要有太强的功利心
第7天 从身边人开始,养成鼓励的习惯
第8天 善于利用权威人物的影响力
第9天 鼓励过程比鼓励结果更重要
第10天 真诚的鼓励一定要运用肢体语言
第11天 鼓励需要不断地重复与强化
第12天 真诚鼓励要有高质量的陪伴
第13天 鼓励要学会多用精神鼓励,少用物质鼓励
第14天 不要跟别的孩子比较
第15天 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
第16天 制定和遵守家庭规则
第17天 鼓励和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18天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第19天 鼓励要学会升华
第20天 适度的表扬才是有效的鼓励
第21天 养成鼓励习惯后要持之以恒
后记
摘要
    第1天 鼓励孩子的前提是先学会欣赏自己
     在行为心理学中,如果我们关注某个点,这个点就容易得到强化。所以,我们要真诚鼓励和关注孩子好的行为。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喜欢把自己身上的一些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想当然地认为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特性、愿望或者感情等,从而形成一种认知障碍。在家庭教育中,几乎每个父母都会受到“投射效应”的影响。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能帮助父母看到自己原生家庭的结构和局限,是上天派来帮助父母的。所以,父母跟孩子交往,不要去管教,而应该蹲下来去仰望。道家认为,“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生命的优选境界都是最后回归到婴儿的状态。在所有的教育结构中,我们以为孩子不懂,我们懂,所以去管教孩子。但是,所有的圣人哲学,最终都是回到了原本、本源。
     小雨6岁了,上幼儿园大班,白白的脸蛋,大大的眼睛,谁看见都要夸一句“可爱”。但是,小雨却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怕生、胆子小、不爱跟人说话。不仅在幼儿园表现如此,即使在家里,他也很少说话,有时候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一个玩具可以玩一下午。妈妈很不喜欢这样的小雨。她觉得这孩子性格太内向了,将来恐怕很难适应社会。所以,她希望小雨能放开胆子,多说话,多交朋友。为此,她还专门带小雨到各种公共场合去和其他小朋友玩,“逼”着小雨跟那些小朋友的家长打招呼。但效果并不理想,结果经常是小雨倔强地跑开,接近不理会妈妈的“教导”。
     经过进一步深入交流,我们发现,妈妈之所以不喜欢小雨的内向性格,是源于她不喜欢自己的内向性格。据妈妈自己说,她小时候也是很内向,不爱说话,而且特别胆小。家中来了客人,她就躲在屋里不愿意出来,父母喊她出来跟客人打招呼,她也总是找各种借口,怎么也不肯跟客人见面打招呼。长大之后,她才发现,内向的性格在社会上很吃亏。公司举办联欢活动,其他同事上台唱一首歌、跳一支舞赢得满堂喝彩,连领导也高看一眼。自己却只能躲在下面默默地鼓掌。类似这样的事件让小雨的妈妈发自内心地认为内向的性格很不好,接近不认同、不接纳自己的性格。所以最终也不能认同、接纳小雨的性格。
     事实上,不管孩子的性格内向还是外向,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孩子的父母不应该因为孩子性格的内向就不喜欢他,甚至指责他。小雨妈妈不喜欢小雨内向的性格,强迫他改变性格,源于对自己内向性格的不认同、不接纳,这就是“投射效应”在起作用。
     具体来说,“投射效应”有三种表现:
     相同投射:即“以己度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揣度他人。例如,妈妈自己觉得热就认为孩子也很热,或者妈妈觉得“1+1=2”很简单,就认为孩子应该会。在小雨的案例中,或许小雨本身并不是内向性格,只是妈妈自己的性格内向,也会认为小雨的性格内向。
     愿望投射:即“以己施人”,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人。例如,妈妈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钢琴家,结果就把孩子对钢琴的“好奇”理解成“热爱”。
     情感投射:即“以己评人”,根据自己的主观喜好评判他人。例如,妈妈喜欢乖巧听话的孩子,孩子如果表现得活泼好动,妈妈就会严厉指责。在小雨的案例中,妈妈不喜欢内向性格,所以小雨只要有一点内向的表现,妈妈就会变得很焦虑。
     从心理学角度说,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中,通常是能量强的人对能量弱的人进行投射,而能量弱的人对能量强的人的观念进行认同,接受投射。比如,在一个企业中,如果老板喜欢抽烟,通常这个单位抽烟的员工比例就会更高一些,如果老板喜欢打牌,这个单位打牌的员工概率也要高一些。同样,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的情绪和愿望很容易投射到孩子身上去,而孩子通常也会认同父母对自己的投射。
     什么叫认同?通过表达与对方的关联和特征的相似性,使被引导人产生一种同体感,缩小彼此之间的心理差距,以获得对方的认同。比如,幼儿园孩子的理想是长大当科学家、飞行员……反过来孩子问爸爸或妈妈的梦想,回答一般都是想买一套漂亮的衣服、吃一顿大餐或买一栋大房子。为什么大人的梦想比孩子的小?就是因为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量被父母投射影响了。所以,孩子长成大人之后就会趋于平庸。大部分孩子,长大以后就再也不记得他小时候的梦想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父母没有鼓励孩子,没有把孩子的梦想放大。
     所以,自我认同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更自信,焦虑的妈妈指责出来的孩子就会更平庸、焦虑。鼓励教育出来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对别人宽容,更多的是关注别人的优点。反过来,如果童年被严苛地对待和指责,长大后也会把这些负面的东西投射到下一代身上。
     妈妈在公司因为业绩突出获得了1000元奖金。妈妈拿到奖金很开心,给孩子买了新玩具。妈妈下班回到家就高兴地抱着孩子亲了一下,说:“宝贝,真乖!看,妈妈给你买新玩具了,快去玩吧。”孩子很高兴,拿着玩具到沙发上玩了起来。不一会儿,爸爸下班回来了。爸爸因为顶撞了领导,被领导开除了。爸爸垂头丧气地回到家,看到孩子正在玩玩具,一股莫名的怒火就上来了,夺过孩子的玩具扔到一边说:“一天到晚就知道玩!还不赶紧学习去!”孩子觉得很委屈,大声地哭着说:“我的作业早就写完了!你干嘛一回家就骂我!”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但是因为父母的心情不同,对孩子的态度也接近不同,孩子所接收到的投射也就接近不同,进而导致孩子的情绪和表现也大不相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能因自己的情绪变化而对待孩子的教育,一段时间心情好,看孩子怎么都顺眼,又亲吻又夸奖;可一段时间心情不好,就对孩子横挑鼻子竖挑眼,让孩子不知所措。
     如果父母在家庭中非常焦虑,脾气暴躁,这个家庭的孩子就很容易成为一个非常胆小、谨慎或者脾气暴躁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理想、性格敏感、容易暴怒。但焦虑并暴躁的父母通常会认为这是孩子的问题,将孩子又教训一次,将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暴躁脾气又对孩子进行强化投射,形成负面循环。
     所以,我们强调,焦虑的父母在欣赏孩子之前要先学会欣赏自己。因为一个焦虑的父母通常会将自己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孩子,他看到的都是孩子糟糕的一面,不管孩子怎么表现他都不满意(焦虑导致他主动寻找别人的缺点和不满意的地方)。比如孩子语文很好,他会说“你为什么数学这么糟糕呢?”;如果孩子数学、语文都很好,他会说“你为什么体育那么糟糕呢?”,总之就是不满意,想要满意,孩子就必须完美,但孩子怎么也没办法做到完美,因为这个完美是他自己心中的一个假象。
     一个妈妈因为孩子的吃饭问题很焦虑。她的孩子3岁了,即将上幼儿园,所以她刻意去培养孩子自己吃饭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她总是看到孩子不好的表现。比如,吃饭总是掉饭粒,喜欢挑食,吃饭很慢,等等。几乎每次孩子吃饭的时候,她都在旁边焦虑地指责:“怎么又把饭吃到桌子上了?”“你能不能吃快点?”“不要只吃肉不吃蔬菜!”
     直到突然有一天,孩子吃饭的时候来了一位客人,她刚和客人寒暄了几句,孩子跑来说:“妈妈,我吃完了。”她很惊讶:“宝贝,你今天饭吃得这么快,这么好!”孩子很高兴地笑了:“是啊!我就是这么棒!”第二天,孩子主动和妈妈说:“妈妈,我今天也会像昨天一样吃得又快又好哦!”听过孩子的话,她开始刻意关注孩子吃饭时表现好的地方,并及时赞赏:“宝贝,妈妈今天做的所有菜你都爱吃啊,真棒!妈妈很开心。”听到赞赏,孩子吃得更起劲了。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士说,“人性里最深的原理,是受欣赏的渴望。”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也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一个优秀的父母要从认识自己开始,能够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对待自己和孩子。父母应该理解自己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也是不一样的。如果父母认知并接纳自己的独特气质,找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并开始欣赏自己,就会将自己身上的积极能量投射到孩子身上,让孩子也能尊敬自己并养成欣赏自己的特质。
     学员中有个妈妈跟我说:“平常心情不好时,我也总会对孩子发火,而且可能会动手。发火之后也会反思自己,为什么要把不好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可是下次又会犯错。老师帮帮我,怎样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这位家长就是将自己不好的情绪投射给孩子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是这个孩子,我的妈妈天天生气,我自己敢开心吗?找到自己的优点,才能慢慢学会欣赏别人,记住一句话:亲爱的,外边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父母对孩子的投射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就学会欣赏自己,对孩子进行积极投射。所以,每一个想要学会爱孩子的父母都要首先学会爱自己。从理论上来说,一个人不能给予别人自己所没拥有的东西,就像你要借钱给另外一个人,你自己首先得很富有。
     我们会发现,那种非常严苛的父母往往都有痛苦或者不幸的童年经历。反过来,如果一个爸爸或妈妈的童年很幸福、很有爱,那么他对待孩子也是非常温和的。从小童年很美好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内心中看到的也是美好。相反,童年相对痛苦的孩子长大之后看到的大多数是糟糕的东西。这就是投射的原理。
     在我的“鼓励教育”课堂上,当我要求家长鼓励孩子的时候,有的家长说:“哎呀,我很少鼓励我的孩子”或者“我很少批评我的孩子”,那可以100%地肯定,这个家长小时候一定没有被父母鼓励过或者批评过。所以,父母要先学会欣赏自己,除了鼓励孩子外,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对自己童年的修复。你只有宽容地对自己,才能宽容地对孩子。这样的氛围下,我们鼓励孩子才是发自内心的。这样,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对孩子的教育也会越来越有效。
     P1-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