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先天后天 基因、经验以及什么使我们成为人 珍藏版

先天后天 基因、经验以及什么使我们成为人 珍藏版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 (英)马特·里德利
  • 出版日期: 2021-06-01
  • 商品条码: 978711168370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一部探索人类心智的科学史 马特·里德利基因三部曲之性格天赋篇 《经济学人》年度书籍 《纽约时报》《科学美国人》争相推荐 人的一生是靠先天决定还是后天培养? 透过基因科学回顾两百年先天·后天之争
内容简介
从各种类型的智商测验,到家长们给孩子报的各种课外班,还有无穷无尽的有关性格的“科学”理论,甚至铺天盖地的成功学……繁复纷呈的现象都在不知不觉中指向一个深刻的问题,人类的才能究竟是与生俱来还是源于后天的辛勤汗水?我们在成长、教育与面临人生选择时,这些问题一直在叩问着我们。努力还是躺平?“鸡娃”还是放养?是改变还是接受自己的性格?这些日常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对于人类智商、性格乃至品格是先天还是后天的争论一直喋喋不休。达尔文、高尔顿、巴甫洛夫、弗洛伊德、涂尔干、乔姆斯基都先后加入这个论战中,但一切的答案直到21世纪初,人类基因组的秘密被揭开后,才慢慢浮出水面。基因组从分子生物学层面,为我们更深入探讨人类的行为提供了工具。但在过去近两百年的科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的争论中,无数思想与实践层出不穷,在21世纪的时间点上,我们终于有了相对可靠的工具去审视前人的成果。于是,本书应运而生。本书回顾了近两百年的先天后天之争,并通过现代科学的观点来回顾这场争论,一点点展开现代生物学与人类行为的画卷。而本书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
作者简介
马特·里德利,先在牛津大学做动物学研究,然后又当了一名记者。他在《经济学人》杂志工作了八年,在《星期日电讯》和《每日电讯》开设了七年专栏。《毫不掩饰》(Wartsand All)一书就是他的作品,写的是美国的总统政治;《红色皇后》(The Red Queen)是他口碑优选的一本书,写的是性的进化,由企鹅书局出版;同时他还写了《基因组》(Genome)。他的书曾入围六大文学奖项。他是国际生命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Life)机构的主席,妻子是纽卡斯尔大学心理学系的高级讲师。
目录
序言12个有胡子的人
第1章万物之灵
第2章众多本能
第3章先天与后天:绝妙的对偶
第4章疯狂的原因
第5章基因的第四维度
第6章成长岁月
第7章学习经验
第8章文化之谜
第9章“基因”的七种含义
第10章一组悖论式的寓意
结语
稻草人
附录A关于作者
附录B关于本书
附录C延伸阅读
致谢
译者后记
注释
摘要
     相似犹如差异的影子。两个事物相似,是通过它们与第三者的差异得以区分的;两个事物有差异,是因为其中一个与第三者相似。个体也是如此。一个矮个男人和一个高个男人之间存在差异,但如果他们和一个女人做比较,那他俩又相似了。物种方面亦是如此。男人和女人有很多不同点,但如果与一只黑猩猩相比,他俩的相似性一定更为醒目——拥有无毛的皮肤、直立的姿势和挺立的鼻梁。不过,要是与狗比起来,黑猩猩则与人更为相似,都有脸、双手以及32颗牙,等等。当然,狗也和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为二者与鱼则有更大的差异。差异与相似如影随形。 让我们来考虑一下那个天真的年轻人当时的感受吧。1832年12月18日,他上岸登上火地岛,第一次遇到那些人,现在我们会称他们为原始社会狩猎者,他当时称其为“生活在自然状态里的人”。也许由他自己来讲述这个故事更好: 毫无疑问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奇特也最有趣的场景。我简直不敢相信文明人和野蛮人之间有如此大的差异,这比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之间的差异还要大得多。这让我觉得人类就像是被某种巨大的力量推动、改善过一样……(我)相信即使找遍世界的所有角落,也不会发现更低等的人了。 查尔斯·达尔文之所以如此震惊,是因为他并不是第一次见到火地岛原住民。他曾经与三个被运往英国见国王的火地人同船,只不过那会儿他们穿着长袍和大衣。那时候达尔文认为他们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然而在这里,他们的同类看起来根本就不像人。他们让他想起了……嗯,想起了动物。一个月以后,达尔文在更偏远的地方看到一个帽贝采集者的住处,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发现了他睡觉的地方。这个供他栖息的场所,绝不比一个野兔窝好。这样的一个存在者,他的习性不会比动物习性强多少。”。我们突然意识到,他这里写的不仅是差异(文明人和野蛮人的差异),还包含了相似性——这样的火地人与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火地人与这位剑桥毕业生之间差异太大,与达尔文相比,火地人反倒更类似一个动物。 达尔文遇到这些火地原住民6年之后,也就是1838年的春天,他参观了伦敦动物园,第一次见到一只大猿猴。她是一只红毛猩猩,名叫珍妮,是入住该动物园的第二只猿猴。上一任是一只黑猩猩,名叫汤米,于1835年开始在该动物园展览,不过它几个星期后死于肺结核。1837年珍妮入园,和汤米一样,她的出现在伦敦社会里引起了一场小轰动。她是一个像人的动物,还是一个像动物的人呢?猿猴引发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例如该如何区分人类和动物,以及如何区分理性和本能。珍妮的照片登上了《实用知识传播协会大众期刊》(Penny,Magazinethe.Society,the Dusion Dlseful Knowleage)的封面,杂志中的社论安抚读者说:“也许与其他兽类相比,红毛猩猩显得非同寻常,但它绝不会侵入人类道德和思想的领地。但是.1842年维多利亚女王曾经在动物园见到另一只红毛猩猩,她有着不同的见解,因为她把猩猩描述成“可怕的、让人觉得难受和讨厌的人类”。 在1838年达尔文第一次见到珍妮几个月以后,他又去过动物园两次。他带了一只口琴、一些薄荷和一根马鞭草。珍妮对这三样东西都很喜欢,她还对自己镜子里的模样“万分震惊”。达尔文在笔记中写道:“人们去参观飘养的猩猩……了解它的智力……然后便为自己突出的优势而扬扬自得。傲慢的人会认为自己是一件伟大的作品,值得神灵庇佑。谦卑一点的看法是,这也是我的观点,人是由动物进化过来的。”达尔文将学到的本用于地质学的方法用来研究动物,即均变原则,该原则认为形成如今地质的条件与远古时期地质的形成条件是相同的。同年9月的晚些时候,当达尔文读着马尔萨斯(Malthus)的人口论时,灵光一闪,想到了如今众所周知的自然选择。 珍妮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她从达尔文手中拿过口琴并放到嘴边,这帮助达尔文意识到一些动物可以超越原本野性的状态,就如同火地人让他明白人类可以沉沦到文明的最底层。动物与人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吗? 达尔文并不是第一个这么想的人。事实上,一名苏格兰法官蒙博多勋爵(Lord Monboddo),曾在18世纪90年代就设想过,通过训练红毛猩猩可以学会说话。让一雅各·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启蒙主义哲学家里为数不多会问这个问题的人之一,如果猿猴与“野人”并没有关联,那会是怎样?然而,达尔文改变了人类对于本性的思考方式。在有生之年,他终于得出结论:人类和其他猿猴一样,有着共同的祖先,一步步演变进化过来。 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