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知识进化图解系列 太喜欢减压生活了!

知识进化图解系列 太喜欢减压生活了!

  • 字数: 9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 商品条码: 978757420371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2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减压”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刚性需求。无论是专注于学业的孩子,还是忙碌于工作的家长,每一位家庭成员都默默承受着各自的压力,都需要关于减压的指引。 ●多压力场景分析,有利于增强亲子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针对学业、家庭氛围、职场、人际关系等具体方面,揭示了一些常见过激表现背后的压力因素及其形成机制,便于亲子间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不易;并针对具体症状给出了相应的实操性建议,便于亲子携手走出困扰已久的情绪泥潭,创造更和谐的家庭环境,共同迎接更轻松舒适的人生。 ●双色印刷,轻薄纸张,即拿即学,让阅读不再单调。左文右图,对照观看,简约插图简化一切复杂问题。
内容简介
明明很累却睡不着,怎么办?常常莫名感到不安,怎么办?总是有话不敢说,怎么办?被人说性格太过敏感,怎么办?被社交软件依赖裹挟,怎么办?学校、职场、家庭,生活中处处藏着给我们带来压力的因素,身心俱疲的我们总在抱怨压力,却很少有人能真正说清压力究竟是什么,也就很难有效地排解压力。本书会通过文字和图示,深入浅出地讲解什么是压力、压力的特性、压力对身心的影响,以加深大家对压力的理解;同时还会介绍日常生活中避免积累压力、减轻压力的小技巧,帮助减少压力对我们生活的束缚。
作者简介
幸树悠 精神科医生,YUU Mental Clinic和YUU Skin Clinic集团总院长。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专业。在医生的本职工作以外,他还是一名漫画作者。主要漫画作品有《用漫画看懂心理内科》系列等。
目录
第1章如何区分好压力和坏压力?
什么是压力?
应激能力强与弱的人的差别
压力有害,这难道是个误解?
看待压力的方式会影响死亡风险
变压力为动力的窍门
警惕危害健康和生活的压力
痛苦时“打鸡血”是没用的
承受压力时身体也会出现积极的反应
小贴士抗压能力与教养方式有关?!
第2章身体不明原因抱恙,是压力惹的祸?
上班路上肚子咕噜咕噜的原因
消除莫名不安的方法
为什么明明很累却睡不着?
夏季和冬季容易抑郁?
情绪化进食的减压效果只能持续20分钟
压力引起的咽喉部不适感怎么消除?
抑郁症、惊恐障碍的发病原因
……
摘要
     第1章如何区分好压力和坏压力? 什么是压力? 身心因日常生活中的刺激而产生的变化 平时,我们总会在无意中使用“压力”这个词,那么压力到底是什么呢?压力(stress)一词,本来是工学术语,表示“使物体受压变形的力”。后来,这个词被用到人的身上,人们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给人带来刺激,相当于上文所说的使物体变形的力的事情称为“应激源”,将身心对应激源产生的反应,即“变形”称为“应激反应”,将这一系列的机制称为“压力(stress)”。 应激源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生活环境应激源”,即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给我们带来刺激的事情,比如与重要的人分别,失业,遭遇人际关系问题、职场环境的变化等。第二类是“创伤性应激源”,即具有极大冲击性的经历,比如大型灾害或具有严重后果的事故、事件,自身生命受到威胁或亲人去世等。第三类是“心理性应激源”,它指的是在面对困难时产生的烦恼,担心“可能会发生不好的事”等消极推测。 当遇到这些应激源时,我们首先会判断自己能否处理这件事(认知性评价)。接着,当我们感到这件事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时,身心就会“变形”,即出现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可能表现为担心、紧张、情绪低落、心悸、头痛、腹痛、发怒、厌食等。 应激能力强与弱的人的差别 遗传、性格、环境决定应激耐受性 应激反应是机体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应激源的伤害而自然产生的生理反应。但是,当大家面对同一个应激源时,并不意味着大家的应激反应是一样的,比如遭遇大型灾害时。应激反应的表现形式因人而异。有的人反应很激烈,有的人则相对温和一些。越是反应激烈的人,应激能力越弱;越是反应平和的人,应激能力越强。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应激能力强,有的人就比较弱呢?首先,前面提到过,人们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不一样。对此可以这样理解:把遇到的事情当作威胁的人,应激能力偏弱;而将其视为成长机会的人,应激能力就比较强。 此外,还有遗传、性格、环境的影响。家族有抑郁病史的人,应激能力可能天生就相对弱一些。性格认真、完美主义、凡事爱一个人扛的人,应激能力也会弱一些。有的人生活中缺少可以倾诉的对象,会因为得不到他人的意见和反馈,而难以客观地看待问题,容易钻牛角尖。 除此之外,被强迫做某些工作的人与可以自由掌握工作的人,二者所感受到的压力也截然不同。压力有害,这难道是个误解? 压力未必会引发疾病 乍一看,压力好像对我们是有害的。确实,虽然程度因人而异,但压力可能会引发身心的失调或异常。因此人们认为压力是“有害的”“应该消除的”,也无可厚非。但你知道吗?如果认为压力对人的身心有百害而无一利,那就大错特错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压力对人可以说是有益的。 那么,为什么压力会被扣上“坏东西”的帽子呢?这不得不提到病理学家汉斯·谢耶(Hansselye)。谫}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小白鼠分别放到酷热、严寒、嘈杂的恶劣环境中,让它们超负荷运动,结果备受煎熬的小白鼠最终病死了。谢耶将这个实验结果直接套用到了人的身上——虽然人和小白鼠的体形差异巨大,应激源对二者造成的刺激的强弱理应有所不同。谢耶发表研究结果称,“处于压力中的人可能会同小白鼠一样生病”。继谢耶之后。科学家们又开展了很多研究,越来越清楚了压力与人的关系。后来的一些研究成果让谢耶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压力对人类而言未必就是有害的”。但即便如此,最初的误解并没有得到消除,“压力是有害的”这一观点至今仍在人们观念中根深蒂固。 P2-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