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家住书坊边

家住书坊边

  • 字数: 200.00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作者: 林海音 著
  • 出版日期: 2015-09-01
  • 商品条码: 978753996603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0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家住书坊边(精)》收录了林海音不同时期的多篇作品。《冬阳·童年·骆驼队》被选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课教材。《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为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靠前单元第二课课文和上海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九课教材……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台湾有名作家。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销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很为有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堪称中国靠前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林海音积极推荐台湾作家的作品,为两岸文学交流的做出突出贡献,其文学成就也获得中国大陆文学界的重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目录
北平忆往
北平漫笔
老北京的生活
虎坊桥
天桥上当记
旧京风俗百图
难忘的两座桥
城墙·天桥·四合院儿
城南旧事
苦念北平
想念北平市井风貌
我的童玩
在胡同里长大
家住书坊边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
英子的乡恋
访母校·忆儿时
我的京味儿回忆录
我的京味儿之旅
冬阳·童年·骆驼队
生命的风铃
旧时三女子
闲庭寂寂景萧条
婆婆的晨妆
我父亲在新埔那段儿
黄昏对话
平凡之家
教子无方
三只丑小鸭
鸭的喜剧
女子弄文诚可喜

漫谈“吃饭”

说猴
看象

书桌
编后记
摘要
    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身后响起了当当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门前挂着清真的记号,他们是北平许多有名的回教馆中的一个,秋天开始,北平就是回教馆子的天下了。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门口招呼座儿,他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切肉的技术。炙子上烟雾弥漫,使原来就不明的灯更暗了些,但是在这间低矮、烟雾的小屋里,却另有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使人很想进去,站在炙子边举起那两根大筷子。
    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它原来只是一间包子铺,供卖附近居民和路过的劳动者一些羊肉包子。渐渐的,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变对主顾的态度。比如说,他们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客人就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没有登记簿,他们却是丝毫不差的记住了前来后到的次序。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凭老大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
    一边手里切肉一边嘴里算账,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艺术。一碗肉,一碟葱,一条黄瓜,他都一一唱着钱数加上去,没有虚报,价钱公道。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老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给你的是诚朴的感觉,在那儿不会有吃得惹气这种事发生。
    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1
    1961年10月30日
    男人之禁地
    很少――简直没有――看见有男人到那种店铺去买东西的。做的是妇女的生意,可是店里的伙计全是男人。
    小孩的时候,随着母亲去的是前门外煤市街的那家,离六必居不远,冲天的招牌,写着大大的“花汉冲”的字样,名是香粉店,卖的除了妇女化妆品以外,还有全部女红所需用品。
    母亲去了,无非是买这些东西:玻璃盖方盒的月中桂香粉,天蓝色瓶子广生行双妹哩的雪花膏(我一直记着这个不明字义的“哩”字,后来才知道它是译英文商标Mark的广东造字),猪胰子(通常是买给宋妈用的)。到了冬天,就会买几个瓯子油(以蛤蜊壳为容器的油膏),分给孩子们每人一个,有着玩具和化妆品两重意义。此外,母亲还要买一些女红用的东西:十字绣线,绒鞋面,钩针……这些东西男人怎么会去买呢?
    母亲不会用两根竹针织毛线,但是她很会用钩针织。她织的很多的是毛线鞋,冬天给我们织墨盒套。绣十字布也是她的拿手,照着那复杂而美丽的十字花样本,数着细小的格子,一针针,一排排的绣下去。有一阵子,家里的枕头套,妈妈的钱袋,妹妹的围嘴儿,全是用十字布绣花的。
    随母亲到香粉店的时期过去了,紧接着是自己也去了。女孩子总是离不开绣花线吧!小学三年级,就有缝纫课了。记得当时男生是在一间工作室里上手工课,耍的不是锯子就是锉子;女生是到后面图书室里上缝纫课,靠前次用绣线学“拉锁”,红绣线把一块白布拉得抽抽皱皱的,后来我们学做婴儿的蒲包鞋,钉上亮片,滚上细绦子,这些都要到像花汉冲这类的店去买。
    花汉冲在女学生的眼里,是嫌老派了些,我们是到绒线胡同的瑞玉兴去买。瑞玉兴是西南城出名的绒线店,三间门面的楼,它的东西摩登些。
    我一直是女红的喜爱者,这也许和母亲有关系,她那些书本夹了各色丝线。端午节用丝线缠的粽子,毛线钩的各种鞋帽,使得我浸湎于精巧、色彩、种种缝纫之美里,所以养成了家事中偏爱女红甚于其他的习惯。P4-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