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牛津创新手册

牛津创新手册

  • 字数: 663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 2021-03-01
  • 商品条码: 978754731797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80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融原创性、系统性、可读性于一体 20世纪以来西方创新研究最重要的出版物之一 创新研究的百科全书和权威指南 创新政策制订者、创新理论研究者、企业创新管理者的案头推荐读物
内容简介
作为学术界颇负盛名的牛津手册系列之一,《牛津创新手册》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手册系列的特点,为读者提供理解创新的综合性视角,是一部全面且权威的创新理论知识手册。
创新是一个多层面的现象,在快速发展的创新研究中,必然是各学科观点并存的。《牛津创新手册》集几十年来创新研究之大成,各章的作者都是所在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同时也是当今创新学界的权威,包括了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们从各个角度对创新进行分析和定义,概括而全面地介绍了创新的研究成果,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全书共4部分,包含21章经过精选的内容,每章聚焦于创新的某个特定方面,既有宏观的创新与经济增长、国家创新体系,又有中观的产业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再到微观的创新网络、企业创新等,集中展示了创新领域多年来很优秀的学术成果。
作者简介
柳卸林,创新管理与创新政策知名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与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 参与科技部有关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创新政策制定的许多工作,对国家创新体系,知识经济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中国科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教育部社会科学二等奖(2015年)、首届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杰出贡献奖(2015年),以及成思危优秀科研成果奖(2016年)。 作为国内最早进行创新研究的学者之一,开拓了许多创新管理研究新领域,完成了许多高水平的创新管理的研究工作。在Research Policy等有名杂志上发表过多篇有影响的论文,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2014~2016年商业、管理和会计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目录
出版者的话III
译者序V
前言VII
致谢XI
本书编写组XIII
第1章创新:文献综述001
第一部分创新的形成035
导言036
第2章创新型企业037
第3章创新网络070
第4章创新过程109
第5章组织创新145
第6章创新测度186
第二部分创新的系统属性225
导言226
第7章创新系统:观点与挑战227
第8章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大学260
第9章金融与创新295
第10章创新与知识产权326
第11章创新地理学:区域创新系统357
第12章创新全球化:跨国企业的作用392
第三部分创新的差异427
导言428
第13章创新的演变429
第14章产业系统:创新的产业差异及其成因466
第15章“低技术产业”的创新500
第16章服务业创新529
第17章创新及其扩散561
第四部分创新与绩效595
第18章创新与经济增长597
第19章创新和追赶632
第20章创新与竞争力667
第21章创新与就业696
第22章科学、技术和创新政策733
摘要
     译者序 附着自主创新一词在中华大地的迅速普及,创新,一个学术上的用语,已经成为媒体,官员和学者中的常用语。这一词语的普及本身说明,需要一本书能够对创新这一学科作非常好的普及兼学术性的解读。因为词语越普及,越缺乏规范性,歧义就越大,就越容易产生误解和偏见。 《牛津创新手册》一书是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手册》系列丛书的一种。作为一个有名品牌中的一本书,本书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丛书的特点。正如主编在前言中的所说的那样,首先,全书的一个特点是对创新总体性的解读。它从宏观的创新与经济增长,国家创新体系,到中观的产业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再到微观的创新网络,企业创新,都进行了专门的导读。其次全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全书的选题是经过精心选择,每一章的作者都是当今创新学界的权威。这种集全球有名教授的努力完成这样一本书的行动,保障了这一书的高质量,既有很强的可读性,又有很大的启发性。第三,本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导读性著作。它对于创新的入门学者,对硕士生,对博士生,对于国家创新政策的制订者和企业创新管理的实施者,都是人手推荐的好书。本书每一章都对概念的起源与含义,研究的演化,存在的问题,未来的重要问题,都给出了很好的说明和阐述,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中国的创新学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介绍外国的学说,到提出自主创新的概念,学者们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尤其是老一代学者,如傅家骥教授、许庆瑞院士的开拓性工作,创新管理和政策研究已经在中国的生根开花。今天,进入21世纪,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各行各业,都需要系统地掌握创新相关的知识。创新管理和政策研究者们经常产生困惑,不知什么书是经典的书,是权威的书,可以作为一个标杆。我想,《牛津创新手册》的出版,帮助我们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 本书第一部分由柳卸林主持翻译;第二部分由浙江大学郑刚教授主持翻译;第三部分由蔺雷主持翻译;第四部分由清华大学教授李纪珍教授主持翻译。 参与各章初稿翻译的人员有: 第1章,陈卉;第2章,许清波;第3章,龚俊、许清波;第4章,徐晨;第5章,李艳华;第6章, 徐晨;第7—8章,郑刚;第9章,金鑫;第10—11章,余芳珍;第12章,郑刚;第13-17章,蔺雷;第18章,蒲欣;第19章;王程韡;第20章,汪樟发;第21—22章,李纪珍。 值得指出的是,为了保障这一本书成为学术界的经典,译者和校者们作出了艰辛的努力,本书的出版时间不断推迟,为的是保证书的高质量。当然,是否是真正做到了高质量,有待读者的检验。 非常感谢东方出版中心再次出版此书。 柳卸林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1年2月于北京 前言 在《盲人与大象》这首有名的诗歌中,约翰·戈弗雷·萨克斯(John Godfrey Saxe,1816~1887)描述了不同观察者从各自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观察所得到的接近不同的答案。在这个故事中,萨克斯让几个盲人挨个触摸大象的不同部分,其中的一个盲人在摸了大象的侧面后认为大象“非常像一堵墙”;另一个摸了大象腿的盲人认为大象“更像一棵树”……最终,盲人们针对大象究竟像什么展开了长时间激烈的争论。由此,萨克斯得出了如下寓理: 在经院式的争论中争辩者经常在接近无知的情境下批评他人的观点如同瞎扯没有人看见过的大象这首诗的寓意是: 虽然每一个争辩者都有自己的灼见,但必须结合其他人的观点,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解。如果我们用“创新”代替大象,并用“不同学科领域的社会科学家”代替盲人,我们就更容易理解编撰本书的目的。创新是一个多层面的现象,不能仅限于一个特定的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的研究。其结果是,迅速增加的创新文献具有众多的视角,这些视角基于或者说跨越了现有的学科和专业。然而,这有可能造成一种危险——不同学者研究创新的起点大不相同,以致不能或没有兴趣展开交流探讨,这会阻碍对创新现象更为全面的理解。 本书的目的是向读者提供理解创新的综合性视角。本书包含4个部分共21章经过精选和设计的内容,每章聚焦于创新的某个特定方面,每章的开篇有一篇引言,对本章进行概述。本书各章的作者都是其所在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带头人,包括了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有些作者既有社会科学的背景,又有工程学的背景。读者可以独立阅读本书中的任何一章,但优选先阅读每章前面的引言。对某一主题有更浓厚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每章参考文献列表中带有*号的著作,这些著作将有助于您进一步的研究。 和所有书一样,本书的背后也有一段历史——实际上有好几段历史。其中很长的一段历史是有关近几十年来创新研究如何演进的。本书的许多章节,尤其是第1章,讲述了这一段历史的构成要素。其中更近的一段历史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欧盟“框架”计划对欧洲创新研究的重要推动。几位积极参加这一研究的学者,也是本书的作者,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