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墨子/中华经典轻松读

墨子/中华经典轻松读

  • 字数: 28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作者: 陈明星主编范敦海编注
  • 出版日期: 2017-03-01
  • 商品条码: 978756992477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92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超越时代,直到近代才被追捧的奇书。梁启超等对《墨子》倍加推崇。选用版本为底本,约请国学专家进行注释和翻译。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明白晓畅。特别加入评析,让普通读者轻松领略国学的精髓。引申阅读里的故事生动有趣,看故事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内容简介
《墨子》是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才流传至今。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原文后,加入了“注释”“译文”“解读”“引申阅读”四个板块。
作者简介
范敦海:资历国学修养教育专家,现任国学课指导讲师。他认为,国学素养的提高应该从家庭日常教育做起,他致力于青少年国学素养提升的研究与培训工作。
目录
前言一 亲士 二 修身 三 所染 四 法仪 五 七患 六 辞过 七 三辩 八 尚贤上 九 尚贤中 十 尚贤下 十一 尚同上 十二 尚同中 十三 尚同下 十四 兼爱上 十五 兼爱中 十六 兼爱下 十七 非攻上 十八 非攻中 十九 非攻下 二十 节用上 二十一 节用中 二十二 节葬下 二十三 天志上 二十四 天志中 二十五 天志下 二十六 明鬼下 二十七 非乐上 二十八 非命上 二十九 非命中 三十 非命下 三十一 非儒下 三十二 大取 三十三 小取 三十四 耕柱 三十五 贵义 三十六 公孟 三十七 鲁问 三十八 公输 三十九 备高临 四十 备梯 四十一 备水 四十二 备突 四十三 备穴 四十四 迎敌祠四十五 号令 四十六 杂守
摘要
    一
    亲士①【原文】入国而不存其士②,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注释】①亲士:亲近贤能之人。②
    入国:“入”疑“乂”之形误,乂国即治国。【译文】治理一个国家而不关心贤士,那么这个国家就会灭亡。见到贤德的人而不立即任用,他们就不会尽心尽力辅佐君主。没有贤德的人才,就没有人与国君一起谋划天下大事,怠慢贤才,忘记贤士,而又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事,那是从未有过的。从前,晋文公曾经长期流亡国外,而后来成为天下盟主;齐桓公也曾出走国外,很后称霸诸侯;越王勾践受过吴王战败的受辱,很终成为威慑中原诸国的贤君。这三个国君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扬名于天下,都是由于他们都能在自己的国家内受到重大挫折和耻辱。优选明的当然是不失败,其次是失败了但能反败为胜,有所成就,这才叫善于用人。【原文】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①;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是故逼臣伤君②,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③,上必有詻詻之下④,分议者延延⑤,而支苟者詻詻⑥,焉可以长生保国。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暗,远臣则吟,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注释】①
    内:依俞樾校,读“纳”,(即“退”)。②
    逼:同“嬖”。宠幸,亲近。③
    弗:通“拂”。违背。④
    詻(è)詻:同“谔谔”,直言争辩。⑤
    延延:通“炎炎”。各执一辞不退让的样子。⑥
    支苟:互相谴责。【译文】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不是没有安定的居处,而是自己没有一颗安定的心;也不是我个人没有足够的财产,而是自己没有一颗满足的心。”所以君子要自己勤于操劳,做那些难办的事,而让别人承担容易的事;一般人则恰恰相反,常常自己办理容易的事情,而把困难推给别人。君子得志时不改变他们的志向,丢官时能深自反省。即使处于逆境或与平庸的百姓中间,也始终没有怨恨之心。这是因为他们有很强的自信心的缘故。所以愿意去办那些难办的事情,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没有听说过,只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可以避免不良的的结果。因此,良辅可正君长之失,谄媚的臣下会伤害君长。国君一定要有敢于进谏的臣下,上级一定要有直言进谏的下属,分辩议事,可以激烈争辩,直言无忌,只有如此,才能够保国长存。大臣如果只看重自己的禄位,而不对进谏,国君左右的人都默不作声,地方官员也闭口暗叹,那么百姓的怨恨就会郁结于心。国君身边的那些谄谀奉承之人,好的建议、主张都被他们拦截了,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夏桀、商纣不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贤士?结果呢?自己被杀而丧失了天下。因此说:送给他国家重宝,还不如推举贤德的人。【原文】今有五锥,此其铦,铦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错①,错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②,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已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恶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其直如矢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万物。是故溪陕者速涸,逝浅者速竭,硗埆者其地不育④。淳泽,不出宫中,则不能流国矣。【注释】①
    错:同“厝”,磨刀石。②
    令:驾御,役使。③
    矢:弓箭。④
    硗埆(qiāoquè):土地坚硬而瘠薄。【译文】现在有五把锥子,其中一把很锋利,而这一把必定很先用坏。有五把刀,这一把磨得很快,那么这一把必先损坏。所以水嘴甜的井将很先被吸干,高大结实的树木很容易被砍伐,神灵的宝龟很先被火灼占卦,神异的蛇很先被曝晒求雨。同样,比干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刚正不屈;孟贲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的勇力过人;西施之所以被沉江中,是因为长得太美丽;吴起之所以被车裂,是因为他的才能太过杰出。这些人没有不是死于他们的特长。所以说:太盛了就难以保全自己。所以说,即使是很贤明的君主,也不会爱那些没有功劳的臣子;即使是很慈爱的父亲,也不会喜欢没有能力的儿子。因此,才能不足以胜任其职位的,就不应该占有这个职位;贤德不足以拥有其爵位的,就不应当享受相应的俸禄。良弓不容易张开,但可以射得很高很远;千里马不容易驾驭,但可以负重致远;好的人才不容易驾驭,但可以使国君受人尊重。因此,长江黄河不抛弃小溪的水来充实自己,因而能够成为大江大河。圣人遇到事情不推辞,办事合乎规律,所以能够成为治理天下的英才。因此,长江黄河里的水,不是从同一水源流下的;价值千金的狐白裘,不是从一只狐狸腋下集成的。哪有不选择同道的人,而只选择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的道理呢?那不是兼爱天下的君王的原则呀。所以天地之间并不是永远光明的,大水也不是永远烟波浩淼,大火也不是燎原不灭,君王的德行也不是永远高不可攀,然后才能做千万人的首领。像箭一样直,象磨刀石一样平,那就不足以覆载万物了。所以狭隘的小溪干的快,水浅的川泽枯竭的快,贫瘠的土地不会有好的收成。做君王的,如果他的深恩厚泽之局限在宫墙之内,那么他一定不会造福全国的了。【解读】墨子是以兼爱作为自已思想的核心内容,此篇重在尚贤,尚贤是为政之本,所谓尚贤者,也是以兼爱作为其根本的,孔子曾说过:“泛爱众而亲仁”。仁者于人无不爱,故亲仁,即所以广爱也故兼爱者不可以不尚贤。此篇名为“亲士”,是《墨子》一书的首篇作品,这正表达了墨家思想的兼爱与尚贤的关系。明清时期的杨碧川在读《亲士》这篇文章时,曾评论说:“通篇议论国之所以存在于亲士,国之所以亡在于不亲士,此等议论,既吾儒不能易也。”对墨子学说的赞誉溢于言表。本篇主要通过以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贤君与夏桀、商纣等昏君在对待贤才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为例,说明一个国家是否能繁荣昌盛,首要的就是国君是否能任人唯贤,是否善于选拔利用人才,另外,国君要做到亲士用贤,除了那些自任其难的爱士以外,还必须具备宽容、体谅的态度。“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这句话正好反映了我们这样一个心理,“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墨子是通过这句话来说明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交往,在无法满足的人际关系中,我们要切忌不要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失去更多的机会。“西施之沉,其美也。”
    西施之终不见於贬,所谓“从范蠡五湖之游,今乃知其终於沉。”一个国君只有只有做到“亲士”,广泛地吸收各种人才,让他们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使他们为国家所用。他的国家才能昌盛,这才是一个国家的治国之道。【引申阅读1】我们知道一个国家要想昌盛,国君就必须做到“亲士”。从“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我们知道要想得到真正的贤才,首要的就是国君要尊重其贤才。现在我们来看看刘备是怎样对待贤才的。刘备三顾茅庐琅琊诸葛亮居襄阳的隆中,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但当时人们并不认可,只有颖川人徐庶与博陵人崔州平认为确是如此。刘备在荆州,向襄阳人司马徽询访人才。司马徽说:“一般的儒生与俗士怎么能认清时务?能认清时务的只有俊杰之士,在襄阳这地方,自有伏龙与凤雏。”刘备问是谁,司马徽说:“就是诸葛亮与庞统。”徐庶在新野县见到刘备,刘备对徐庶很是器重。徐庶对刘备说:“诸葛亮乃是卧龙,将军愿见他吗?”刘备说:“请你与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您可以去见他,但不可以召唤他来,将军应当亲自去拜访他。”刘备于是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刘备让左右的人都出去,对诸葛亮说道:“汉朝王室已经衰败,奸臣窃据朝政大权,我不度德量力,打算伸张正义于天下,但智谋短浅,以致于遭受挫折,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但我的雄心壮志仍然还在,您认为应当如何去作?”诸葛亮说:“如今,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确实不可与他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已经经营三代,地势险要,民心归附,贤能人才都为他尽力,此人可以与他联盟,却不可算计他。荆州地区,北方以汉水、沔水为屏障,南方直通南海,东边连接吴郡、会稽,西边可通巴郡、蜀郡,正是用武之地,但主人刘表却不能守卫。这恐怕是上天赐给将军的资本。益州四边地势险阻,中有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地,而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平庸无能。北边还有张鲁相邻,虽然百姓富庶,官府财力充足,却不知道珍惜,智士贤才都希望能有一个圣明的君主。将军既是汉朝王族,与孙权结盟,对内修明政治,对外观察时局变化,这样,就能建成霸业,复兴汉朝王室了。”刘备说:“很好!”从此与诸葛亮的情谊日益亲密。关羽、张飞对此感到不满,刘备向他们解释说:“我得到诸葛亮,是如鱼得到了水,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才停止抱怨。司马徽为人高雅,善于鉴别人才。与他同县的庞德公一向名望很高。司马徽把他当作兄长般对待。诸葛亮每次到庞德公家里,都在床边向庞德公下拜。庞德公当初也不阻止。庞德公的侄子庞统,从小朴实,沉默寡言,大家都没有看到他的才能,只有庞德公与司马徽重视他。庞德公曾经说诸葛亮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所以,司马徽与刘备谈话时,向刘备称赞诸葛亮与庞统。【引申阅读2】我们知道一个国君如果“亲士”的话,那么他的国家就强盛,上面我们所说的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已经说明了刘备对贤才的重视,这就是为什么刘备能恢复汉室。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如果一个国君亲信“小人”为什么结果。魏太子的祸因相传魏太子代理国政时,很相信身边的人。且喜欢经营田园,获取利润。高允劝谏说:“天地没有私心,因而能覆载万物。帝王没有私心,因而能容纳百姓。现在殿下作为国家的储君,本应该成为天下人的表率。竟然去经营田园,甚至到市场上去卖,与人民争利润。现在天下到处都在批评你,天下本来就是殿下的天下,这一切都是你的,为什么还要与他们争夺尺寸之利呢?从前虢国块灭亡时,神赐给土地,汉灵帝私设府藏,结果都埋下了亡国的祸根。武王喜欢州、齐、毕等公,纣喜欢飞廉、恶来,因而丧失国家。现在宫中的人才很多,但在你身边侍奉的那些人,恐怕不是朝廷的理想人选,希望你能亲贤人、远小人。但太子不听从高允的建议。太子执政很精明洞察,而中常侍宗爱,性情凶暴,经常做不法之事,太子十分厌恶他。给事中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两人都深得太子宠信,很多事情都由他二人去办,宗爱恐怕将来被道盛等抓住把柄,于是诬告道盛有罪,魏主十分震怒,将道盛等人处死,但魏主还不能解气,从此以后不再信任太子,不久,他就抑郁而死。这就是亲“小人”的结果。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