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桑塔格传 人生与作品

桑塔格传 人生与作品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作者: (美)本杰明·莫泽
  • 出版日期: 2022-10-01
  • 商品条码: 978754479172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83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2020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译介近10个语种,《卫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大西洋月刊》《奥普拉杂志》等重要媒体齐声力荐!桑塔格之子戴维亲定授权传记,868页+近100幅珍贵照片,作者历时7年,采访近600人,包括诸多此前从未公开谈论桑塔格的关键人物,精研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桑塔格文档”海量一手资料,还原一个真实的桑塔格。深入破解围绕桑塔格的种种谜团,从生平与作品两个维度,探索桑塔格迷人的私人面孔和隐秘的精神内核,是人生与作品传记,也是精神与心灵传记。重磅作者+获奖译者,成就关于桑塔格人生与作品的定论之作。桑塔格是现代西方文化界重要的女性知识分子之一,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偶像与女性楷模,代表了蓬勃的女性力量。桑塔格是20世纪美国文化的象征,阅读她的一生,就是在阅读我们当下这个时代何以成为现在的样貌。
内容简介
没有哪个作家能像苏珊·桑塔格那样,真正成为20世纪美国文化的象征。她傲视一切而又焦灼不安,被神化也被误解,被赞美也被诟病。她留下了丰富的创作遗产,关于艺术与政治、女性主义与同性恋、名流与风格、医学与毒品、激进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这些构成了现代文化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她亲临历史的现场。古巴革命开始时,她在那里;柏林墙倒塌时,她在那里;美国炮火轰炸下的越南,战火中的以色列,被围困的萨拉热窝,她都在那里。没有哪个作家能像她一样在众多领域才华横溢,也没有哪个严肃作家像她一样有着那么多魅力四射的情人。她是作为“桑塔格”的桑塔格。她是桑塔格。
作者简介
本杰明·莫泽(Benjamin Moser),美国作家、翻译家,1976年出生于休斯敦。著有《为何此世: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传》,并以此入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纽约时报》2009年好书奖等。这部著作令巴西女作家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享誉世界,他也因此荣获巴西少有国家文化外交奖。《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是他的代表作,荣获2020年普利策奖。姚君伟,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和翻译,著有《文化相对主义:赛珍珠的中西文化观》,编有《赛珍珠论中国小说》,译有《恩主》《桑塔格传》等桑塔格著作和传记十种,并两次荣获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文学翻译奖。
目录
中文版序
引言灵魂拍卖
【第一部】
第一章拒绝接受现实的女王
第二章弥天大谎
第三章来自另一个星球
第四章下斯洛博维亚
第五章羞愧之色
第六章双性恋的发展
第七章仁慈的独裁
第八章卡索邦先生
第九章道德家
第十章哈佛诺斯替教徒
【第二部】
第十一章你说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第十二章盐的代价
第十三章角色之喜剧性
第十四章要么兴高采烈,要么暴跳如雷
第十五章妙趣横生
第十六章在你停下之处照相机就开始拍摄
第十七章上帝保佑美国
第十八章神经紧张的大陆
第十九章Xu-DanXon-Tac(苏珊·桑塔格)
第二十章四百名女同性恋者
第二十一章中国、女人、奇人怪事
第二十二章思考的本质
第二十三章接近未受诱惑
【第三部】
第二十四章永远忠诚
第二十五章她以为她是谁呀?
第二十六章严肃认真的奴隶
第二十七章正常进行的事情
第二十八章这个词不会消失
第二十九章你为什么不回酒店?
第三十章随意的亲密关系
第三十一章“苏珊·桑塔格”这样的情形
第三十二章劫持人质
第三十三章被收藏的女人
【第四部】
第三十四章一个严肃认真的人
第三十五章一个文化事件
第三十六章苏珊故事
第三十七章卡拉斯方式
第三十八章海洋生物
第三十九章世上最自然的事情
第四十章作家是什么样的人
第四十一章灾难的旁观者
第四十二章无法理解,无法想象
第四十三章专享真实的事
结语身体及其隐喻
图片版权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摘要
     1919年1月,洛杉矶北部一个干涸的河床上,数千名演员聚集在一起,重现了当代恐怖的一幕。电影《灵魂拍卖》(又名《被蹂躏的亚美尼亚》)是根据一年前出版的一本书改编而成的,书的作者是亚美尼亚大屠杀中一名十几岁的幸存者。该影片是最早的好莱坞大片之一,是一种新类型电影,片方斥巨资打造并融合了特效,以此征服观众。这部影片将会更直接、更有力,因为它融合了另一种新的类型——新闻纪录片,此类型是在两个月前刚刚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流行起来的。正如他们所言,这部电影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始于1915年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仍在继续。 一家商业报纸说,人们后来发现,加利福尼亚州纽霍尔附近的圣费尔南多河干涸的河床是一个“理想的”外景拍摄地,可以拍摄“凶狠残暴的土耳其人和库尔德人”驱赶“衣衫褴褛的亚美尼亚人群,他们背着包袱,有些人拽着小孩子,走在荒漠的石路和小径上”。①数千名亚美尼亚人参与了电影的拍摄,其中包括那些已经抵达美国的幸存者。 对于其中一些群众演员而言,电影的拍摄,包括对一些场景的描绘,比如暴徒强奸妇女、大量民众被溺死、人们被迫挖掘自己的坟墓、妇女一个个被钉上十字架等,这些都太令他们受不了了。“有几名女性,她们的亲人就死在土耳其人的屠刀下,”记录者说道,“她们在看到关于酷刑和恶行的模拟场景时情绪失控。” 记录者继续说道,制片人“在中午提供了一顿野餐”。 那天拍摄的一张照片上有一个衣着华丽、挎着一个毛毡大手提包的年轻女子。在临时搭建的难民帐篷中,她愁眉苦脸地站在那里,安慰着一个女孩。两个人都不敢去看那些正在逼近的阴森黑影,那是一些看不清楚面庞的男人,抬着胳膊,举着什么东西在瞄准人们。也许这两名女子就要被枪杀了。也许,相对于林林总总可能的酷刑,被枪杀是最不痛苦的一种选择。 凝视着安纳托利亚这个满目疮痍的角落,我们如释重负地回想起,这里其实是南加州的一个电影拍摄地,那一长串的黑影并不是正在劫掠的土耳其人,而是摄影师们。尽管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相反的说法,但实际上被拍摄的“亚美尼亚人”并不都是亚美尼亚人:比如,这两位演员就是名叫萨拉·利娅·雅各布森的犹太妇女和她13岁的女儿米尔德丽德。 当人们知道这张照片是一张剧照,就不会感到那么心酸;不过,无论是被拍摄者还是摄影师都不可能知道,这张照片背后还有另一个故事。母女俩在“关于酷刑和恶行的模拟场景”中扮演完自己的角色后,回到了她们位于洛杉矶市中心的家中。短短一年多一点后,萨拉·利娅就去世了,年仅33岁。这张令人悲痛的照片是她生前和女儿的最后一张合影。 米尔德丽德永远也不会原谅母亲对自己的遗弃。但遗弃并不是萨拉·利娅留下的专享遗产。在利娅短暂的一生中,她从波兰东部的比亚韦斯托克——她出生的地方——来到了好莱坞,并长眠于此。米尔德丽德也很喜欢冒险。她嫁给了一个纽约出生的男人;他在十几岁时就到过中国,进入戈壁沙漠,从蒙古牧民手里收购毛皮。和萨拉·利娅一样,他早熟的生命也戛然而止,他也在33岁时辞世。 他们的女儿——名叫苏珊-李,这是萨拉·利娅的美式叫法——在父亲去世时才5岁。她后来写道,她只知道他是“一组照片”。 米尔德丽德的女儿苏珊写道:“照片显示一个个生命迈向自己的消亡时的无辜和脆弱。”站在镜头前的大多数人并不在想着他们即将面临的毁灭,这使得画面更具感染力,而非相反:萨拉-利娅和米尔德丽德上演了一出悲剧,却没有看到她们自己的悲剧也正在迅速逼近。 《灵魂拍卖》这部电影对于缅怀过去、展望未来到底具有多大意义,她们也无法知晓。苏珊·桑塔格的妈妈和外婆的最后一张合影与大屠杀的艺术再现联系在一起,这真是诡异的恰当。桑塔格一生都被残酷以及战争的问题所困扰,她会重新定义人们看待折磨的影像的方式并发问,如果有可能的话,他们看到这些影像时会采取什么行动。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