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兄弟,我的姐妹

我的兄弟,我的姐妹

  • 字数: 23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作者: 董晨鹏
  • 出版日期: 2014-03-01
  • 商品条码: 978721412107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3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董晨鹏编写的《我的兄弟我的姐妹(一个工会主席的家访周记)》为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作者以一个工会主席的视角,记录和描述了处于城市最底层的劳动者的群体形象,这个群体涉及保安、保洁、失地农民、下岗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这个群体构成了这一项目的主要人物。对这个特殊劳动者群体的亲情、友情、爱情作了全方位的展示,揭示了他们作为我们这个社会基础力量的地位和作用,作品分春夏秋冬四篇,以季节划分写作的区间,每一周,每一次的家访,都以平民视角和大众情怀予以记录,这是来自群众第一线的声音,这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诉求。
内容简介
董晨鹏编写的《我的兄弟我的姐妹(一个工会主席的家访周记)》以第一人称去描述期间经历的人与事,用“自己”的想法去分析群众的所思所想。《我的兄弟我的姐妹(一个工会主席的家访周记)》带着自己的情感和思维去体味来自一线,来自社会最底层的真实想法。从最基本的方式上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看似独立的文章间,却也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这些不经意间的联系,贯穿着整个文稿创作的全过程。这一过程的总体描述,对整个大环境有着不一般的影响,这一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走群众路线所能达到的影响之一。因此,走群众路线,是我党当前的好决策,也将是今后的一种方向,是我党永远不脱离群众,永远为群众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简介
董晨鹏,1966年7月出生于江苏镇江,1989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著有纪实性历史专著《炮打紫石英号——中英长江事件始末》、历史文化研究专著《西沣渡道教研究一一铁柱宫和净明道》、散文诗集《无语的黄昏》、文化游记《欧洲漫笔——从蔚蓝海岸到亚平宁半岛》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各类论文20多篇,诗歌、散文作品入选多种辑本,曾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镇江文学奖等奖项。系高级工程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镇江赛珍珠研究会常务理事,镇江市广告协会副会长,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目录
引子
第一章旧城里的温暖
我的妈妈是一位非常疼爱我的人
带着带着,喜欢吃就多带点
要么不干,干就干好!
付出给予确实会给自己带来快乐
这辈子他们都不会清闲了
第二章平地起高楼
他从来不提钱的事情
妈妈的一生也激励了我们
那时一张电影票要两角钱
家人就是最重要的支柱
她使我不再自卑
第三章我的家园我的梦
妈,今天的碗我洗!
相互扶持,一起到老
她根本就没有捡到钱
他为我买了一只生日蛋糕
在这里,只有卖力,没有压力
第四章舌尖上的享受
我觉得工作不分高低贵贱
妻子让我体会到人世间的真情
其实人人都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
钱用完了,才用老婆的钱
第五章平凡人的亲情
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
就这件事,我感到做得最有意义
饭碗是生命,生活要有乐趣
女人是用来爱、用来疼、用来哄的
我们更是心灵的美容师
第六章生活变奏曲
母亲趴在病床的边缘睡着了
有时平淡也是一种境
等我长大了,要让妈妈过上好日子
我印象中,爸爸的手上总拿着针
我一定会活得越来越好
第七章在城市与乡村之间
复活岁月中点点滴滴的感动
可是她总会说我也心疼你唉!
我有点事大家都跑来关心我
这里新鲜蔬菜总有得吃的
社会这个大家庭离开了谁都是一种缺感
后记
摘要
    最初,这个地方是古代京口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成为镇江府治和府学所在地,有着规模巨大的衙署和文庙建筑。唐代历史上有名的芙蓉楼旧址就在鼓楼岗上。抗日战争爆发前,鼓楼岗的北面为省立镇江师范学校,镇江师范学校的前身则为省立镇江中学及第九师范学校,当时为镇江地区规模优选的学校。鼓楼岗本身为青云门之北、月华山之东的一座高丘,山顶上矗立着建于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的谯楼,民间称此楼为钟鼓楼。
     在原来鼓楼的正中地面上,栽有一块天然石笋,相传为明代刘伯温所立称的“歼龙石”之一,也是镇江历史上有名的“平、定、干、戈”四石中的“定石”。鼓楼岗在地理上为北固峰的前峰,连接北固山中峰和后峰的甘露岭在历史上又被称作龙埂。民间传说朱元璋取得天下后,知道镇江历来王气很重,就派刘伯温到镇江仔细勘察。刘伯温发现整个北固山就是一条潜龙,又知山下地名有千秋桥和万岁山,心生隐忧,便在龙的咽喉之处栽上寓意宝剑的石笋,将这条龙定死在原地,让其不得飞升。
     不过,上述历史上的所有这一切及其附属的繁华,均在抗战爆发时,被日本侵略军的飞机所炸毁,化为了一堆堆瓦砾。抗战胜利后,这里已经是一片荒芜,成为处决犯人的刑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有居民前来垦荒种地,逐渐形成了区域不太大的棚户区。20世纪六七十年代,镇江江边油脂化学厂和镇江船厂先后扩建,部分拆迁户被迁居此地,人口开始增多。鼓楼一村和二村即为那个时代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后,鼓楼岗的泥坯草屋逐渐被翻造成了平瓦房和部分楼房,最终形成了日前“两墓夹一岗”的格局:南面鼓楼二村1号院内为汉荆王刘贾墓,至今还存有明万历年间所立的墓碑;北面则为有“小雨花台”之称的镇江烈士陵园。
     在我童年的时候,鼓楼岗一带是经常玩耍的好地方。那时,解放路西侧正对着烈士路的地方是个很大的竹器社,里面堆满了柳编的筐子、竹编的篮子。
     烈士路西端南边的角上有个油条烧饼店,早上还兼卖面条。大的油条一两粮票五分钱一根,小的油条一两粮票五分钱两根,烧饼一两粮票三分钱一块,豆浆两分钱一碗不用粮票,面条二两粮票八分钱一碗。我们常常到油条烧饼店转转,当然没有钱去买东西吃,只是为了闻一闻弥漫在街头的荤油的香味。烈士路北面是一个很大的池塘,我们都叫它苏医大塘,开春后,里面会长满水草,浮游着一团团的小红虫,附近的居民就会拎着桶,举着用纱布缝制而成的抄漏,捞红虫回去喂金鱼。烈士路的南面是酱菜厂,透过竹篱笆墙,可以看到露天里陈列着一排排的大缸,散发出一阵阵又成又臭的气味。烈士路的两旁长着粗大的柳树,柳条上长满柳叶时我们就会想到邱少云烈士。我们会摘下柳条做成环戴在头上,把自己想象成埋伏在敌人眼皮底下的志愿军战士。鼓楼岗上那时绿树成荫,还长着不少桑树,紫色的桑树果子是我们的美味。夏秋之间,鼓楼岗和烈士墓还是捉蛐蛐的好地方。
     夏夜,从烈士路到鼓楼岗,街道两侧搭满了凉床,乘凉的人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天马行空地拉着家常。男人们最终总是会很神秘地把话题落在所谓的煞气上,说煞气不散,夜深人静之时就会化为人形,在街头巷尾游荡。并说独自一人走夜路时,经常会听到背后有人叫,但自己坚决不回头,知道自己肩膀上有两盏无明之灯,一掉头就会熄灭,为煞气所乘。聊天的兴致告一段落后,呼噜声便会此起彼伏地响起。
     到了上中学的时候,烈士路两侧的苏医大塘和酱菜厂没有了,都变成了民房。会莲庵街和北固山下一带的少年学子去一中上学,都喜欢沿着烈士路,然后翻过鼓楼岗,再通过青云门,最后迈进大学山上的校园。沿途有很多食杂店和小吃店。第一次看到青云门路旁用向日葵花饰做成的券门上写着的“向阳院”三个大字,我竞有点妒忌:还有人住在这么好的大院里,原来还真有人长在红旗下,泡在蜜水里啊!后来,五条街拓宽,我们也学会了骑自行车,烈士路和鼓楼岗就开始与我们渐行渐远了。P6-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