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诗传

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诗传

  • 字数: 20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远方出版社
  • 作者: 水恋珠
  • 出版日期: 2021-09-01
  • 商品条码: 978755551374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一生历尽坎坷,但他一直抱着一颗赤诚的心关切时政民众。他的诗作表现了其顽强的人格精神与完美的艺术魅力。
内容简介
本书再现了杜甫追求仕进、实现政治理想却屡屡失意的一生。他的人生路上荆棘丛生、充满坎坷,但他以赤子般的人道主义情怀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付诸笔端,把他的个人奋斗史与创作经历结合起来。透过这些思想深邃、饱含深情的作品,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以及他由热情奔放变得悲壮凄凉的“沉郁顿挫”的诗风。
目录
第一章 京兆杜子 少小立志逾古圣
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原
吾祖诗冠古
七龄开口咏凤凰
贤良归盛族
致君尧舜上
第二章 裘马清狂 人生会当凌绝顶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并蒂芙蓉本自双
第三章 文星荟萃 酒酣歌罢问前程
方期拾瑶草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饥鹰待一呼
第四章 世事凌乱 辗转无门难遣忧
途穷叫阍友相从
杜陵野客人更嗤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第五章 兵戈未止 望断长安功名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新数中兴年
三年笛里关山月
第六章 宦海失落 东奔西走无归处
晚来幽独恐伤神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第七章 一腔君国 草堂屋破难遇春
浮生有定分,饥饱岂可逃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第八章 东风漫卷 壮志难酬双鬓衰
十年厌见旌旗红
寂寞壮心惊
已忍伶俜十年事
第九章 孤舟漂泊 野老魂归诗千秋
天地一沙鸥
万里悲秋常作客
行迈越潇湘
尾声:风疾舟中伏枕书
摘要
     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原 在巍巍嵩山北麓,滔滔黄河南岸,有一个叫南窑湾的小村庄(今巩义市站街镇南窑湾村)。远远望去,邙山余脉的笔架山高高耸立,山上草木繁茂;伊洛河在山脚下缓缓淌过,于不远处汇入黄河。南窑湾村背倚笔架山,前临沃野。村子里,有几问竹篱瓦舍。因房舍多依黄土岭而建,只有门面由砖瓦构成,主体建筑延伸至土山内,形似孔窑,人们称之为窑洞。 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正月初一日(2月12日),在南窑湾村的一孔窑洞中,三十岁的杜闲焦虑不安地来回踱步,等待内房的妻子崔氏生产。崔氏因身体素来虚弱,十分担心自己不能顺利生下这个孩子,忍着阵痛默默祈祷。好在上天保佑,就在她力气耗尽,将要昏睡过去的时候,孩子呱呱坠地。 接生婆赶紧从内房出来对杜闲说:“恭喜杜老爷,夫人平安生下了一位白净的小少爷。”杜闲高兴地跑出窑洞,仰天而呼:“感谢苍天,祖宗有灵,我杜家又有后了!”他如此激动,并非因儿子的降临有何祥兆。伊洛河水依旧静静流淌,春天的脚步姗姗来迟,寒风中飘荡着婴儿断断续续的啼声。 杜闲年少时苦读诗书,一心想博取功名,可屡试不第。成婚后,他又寒窗苦读十余年,为求官四处奔走,对家庭疏于照顾。他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后不到两岁就夭折了。如今他已经三十岁出头,自然要把这个儿子当宝贝。他给儿子取名“甫”。这个汉字通常是加在男子字号下的美称,而像杜闲这样直接用作人名的较少见。后来杜闲给儿子取字“子美”,显然他在儿子的名字里面寄托着美好愿望。 被后人尊为“诗圣”的杜甫就这样在一个窑洞里诞生了。由此人们似乎会产生这样的印象:莫不是杜甫出身寒微?这的确是一种错觉。其实,杜家的家世十分显赫,上溯可直追尧帝。到了周朝,尧帝的直系后人被周成王封地于杜城;至汉代,杜城改名为京兆杜陵县,故杜家提起郡望皆称“京兆杜陵人氏”。 有关杜氏家族的衍化,说来话长。杜陵的杜氏家族自汉代以来,一直是这一带的名门望族。杜陵北望长安,南接秦川,地势高亢,是一块肥沃的风水宝地,又称少陵原。秦汉两朝,杜陵出了不少名人,其中好些人出自杜氏家族。杜陵的杜氏家族在历史上是一个绵延几世纪、人才辈出的庞大家族。其成员在朝为官的记录几乎保持了三千年,其中不乏名人。在汉朝有杜周、杜延、杜缓、杜业、杜辅、杜宪;三国时期有杜畿、杜恕、杜预等。杜预官至西晋镇南大将军、当阳县侯。他博学多才,不仅精通政治、经济、天文、律法、算术等各种学问,还精通军事战略,在武功、政事、学术等方面皆有成就。在他这一辈时,杜氏家族成为声名显赫的门阀,他本人也成为目前同时配享文庙和武庙的第一人。杜预生有四子:杜洵、杜尹、杜跻、杜耽。其中,杜耽官至晋代凉州刺史。杜耽之子杜顾为西海太守。在东晋前期,杜顾之子杜逊曾任魏兴太守。因此杜陵的杜氏家族嫡脉迁居湖北襄阳。 杜逊育有杜灵启、杜光乾二子。杜灵启这一支,其子杜怀宝生有九子,但由于战乱和政变,九子中多人战死或被处死,而活下来的大都寂寂无闻。而杜光乾这一支,即杜甫的八世嫡祖则仍世代为官。杜光乾为齐司徒右长史,其子杜渐在梁任边城太守,但没有太多事迹记载。六世祖杜叔毗为北周硖州刺史。五世祖杜鱼石在隋朝任嘉县令,亦无事迹记载。曾祖杜依艺曾任监察御史、河南巩县令。自是,襄阳杜氏又迁居河南巩县。 杜依艺之子杜审言官至修文馆直学士。杜审言之子杜闲便是杜甫的父亲。衍生下来,官史中多说“杜甫乃杜预十三世孙”。杜预是杜陵杜氏家族中最有成就的人,与杜甫有十三代之隔。这些先祖距离杜甫实在太过遥远,而他却依旧称杜陵为故里,除了慎终追远、显耀辉煌的家族史之外,是否还有别的什么用意呢? 唐代是一个极为讲究家世门第的朝代。盛唐时门第势力正盛,无论是婚嫁还是做官,都讲究门第出身,甚至参加科举考试的许多考生也都是有世袭爵位的名门子弟。既然现实需要,而自己又有那么显赫的家世,杜甫有什么理由置之不理呢? 杜预的墓在偃师城北首阳山下。杜甫为祭祖,曾在山下挖穴建庐,守护先祖墓,并写下一篇《祭远祖当阳文》。后来杜甫在京师跑官,在杜陵居住了一段时间。一年的重阳节,他写下组诗《九日五首》,在其四中写道:“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泸源。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 诗中的樊川就是杜甫先祖的居住地杜陵一带。即使后来他漂流荆楚,也时常想到杜预,并以他的丰功伟绩激励自己奋进。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家世,杜甫后来自称“京兆杜子”“少陵野老”,人们也称他为“杜少陵”。杜甫非凡的家世和那些了不起的先祖们不仅对他的性格养成和文化的传承有直接影响,而且对他少年时代的生活学习以及后来的诗歌创作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