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贫穷的质感(王梆的英国观察)/单读

贫穷的质感(王梆的英国观察)/单读

  • 字数: 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作者: 王梆
  • 出版日期: 2022-04-01
  • 商品条码: 978753218248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6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旅英十二年,作家王梆第一部非虚构作品,观察当代英国社会,记录公民行动的实践与思考——住廉租房,逛二手店,后院种菜、下地劳作,走进乡村社交俱乐部,打入工党内部,采访异乡的普通人……王梆从自己在英国生活十二年的真实处境及经验出发,观察英国社会政治、民生和文化。她的生活,就是她的思想资源,也是她的写作原点。不同于一般旅行文学中“观光客式”的观察与纪录,她长期扎根当地,作为一位“生活中的人”, 观察食物、衣着、住房、市集、邻居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与物,目光触及家庭、养老、医疗、制度等一系列社会议题,由此反思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揭示全球垄断资本主义背后的复杂真相。长期媒体工作的经验和写作训练,使她的叙述不仅有独特的视角,还有很强的感染力。 ★“高价租房奴”“在职贫困”“慢性失业者”“无房老人”,聚焦千禧世代低中阶级的生存困境,关注无法从事生产也无力参与消费的“新穷人”——充分享受过国家福利政策的英国老一辈中产阶级,信仰“勤劳、坚持不懈、节俭、审慎、自力更生”的五条箴言,但“高价租房奴”“在职贫困”“慢性失业者”“无房老人”,才是千禧世代低中阶级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在社会老龄化与贫富分化加剧的今天,离开福利制度的中产家庭如何保持体面的生活?而普通人如何才能有尊严地老去?这是王梆多年来不断追问的问题。 ★ 打入工党内部,加入食物银行,在第一现场和社会实践中追问脱欧的原因、共识的破裂,直面政治正确、世界主义、种族歧视等政治议题——去工业化、石油危机、通货膨胀……导致中等收入水平落后于经济增长,而物价直线飙升;同时衍生了经济上不再具有话语权的一代,工党内部开始出现分化。右翼思潮兴起、“取消文化”盛行、难民危机、欧洲公投,支持脱欧的一派被贴上“种族主义者”的标签,这些国际新闻热点和今天身处中国的我们有何联系?王梆分享了她的观察、经验:“当你面对的人变得真实、具体,像棱镜一样具有多面性时,任何一种标签都是粗暴的。” ★ 一个普通女性从她的亲身经历出发,追问性别歧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综合了调查、采访与历史考证的多重维度,探究父权制家庭与性别不平等的成因——住贫民区、挤蚁窝、关注食物价格、走访养老院、加入食物银行,王梆的问题意识来自生活而非书本、理论:为什么全职工作的女性收入比全职男性少?为什么猎巫运动中,85%的受害者都是女性?通过追溯英国历史上“寻找替罪羊”的猎巫运动,揭露一种自上而下的暴行,分析社会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同时围绕“规训与惩罚”问题,探索父权制家庭与社会暴力的成因,消除女性主体意识中所有潜在的对抗。 ★ 从“伦敦漂”到“乡下人”,身体力行,与邻舍共建“附近”的社区生活,重申“自下而上”的活力与“公共意识”的重要性——新冠疫情凸显了制度之间的矛盾与无力,惶恐与孤独催促人们尽快地联结起来,基层民众开始自发合作。民间力量的出现、来自“同温层”的抱团,展现了一种公共关系的可能性,让主流之外的人也可以成为“此刻”与“这里”的一部分。这不仅化解了漂泊者“无乡”的焦虑感,更填补了贫穷、冷漠带来的不安。在疫情时代展开的“共助模式”,每一件物品,都是通过具体的人、一段具体的地理距离传递的。
内容简介
王梆第一部非虚构纪实类作品。她旅居英国十二年,住廉租房,逛二手店,后院种菜、下地劳作,走进乡村社交俱乐部,打入工党内部,采访异乡的普通人……以“英国观察”为切入点,从自身的真实处境及经验出发,讨论贫穷与制度、家庭与养老、乡村与城市、脱欧与留欧、文化与历史等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她的生活,就是她的思想资源,也是她的写作原点。不同于一般旅行文学中“观光客式”的观察与纪录,她长期扎根当地,作为一位“生活中的人”,观察食物、衣着、住房、市集、邻居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与物,不断延展视野,将目光触及家庭、养老、医疗、制度等一系列社会议题,反思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揭示全球垄断资本主义背后的复杂真相。长期媒体工作的经验和写作训练,使她的叙述不仅有独特的视角,还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者简介
王梆,出版有电影文集《映城志》和数本绘本集。剧作《梦笼》获2011 年纽约NYIFF独立电影节很好剧情片奖。小说作品曾刊载于《天南》《中华文学选刊》杂志,美国“文字无边界”文学网,古根海姆“故事新编”中国当代艺术展等。作为自由记者,曾为《荷兰在线》《英中时报》《香港01》《南方都市报》等撰写英国时评专栏。为《单读》杂志撰写的非虚构系列“英国观察” 获2018年《收获》排行榜专家榜第六,入围第四届华语青年作家奖。2021 年开始英文写作,入选英国国家写作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Writing) “2022才华扶梯” 项目 (Escalator Talent Development Scheme) 前十。
目录
【两极化的社会】 贫穷的质感 年老的隐喻 英国乡村纪实:当田园遇上全球垄断资本主义 路易逊的伦敦:多元化和世界主义 【寻找同温层】 老工党的逆袭和左派的困境 英国民间观察:附近、公共和在地的造乡 疫情中的英国社会:最糟糕的人管制最坏的时代 【英国历史文化外两篇】 寻找替罪羊之旅:英国猎巫运动一瞥 英国家庭史一瞥:惩罚与反叛
摘要
     贫穷的质感 一 我的很多人生悲剧,大抵是穷引起的。比如不舍得多放黄油,烤出来的蛋糕像吐司;比如挑男友不敢挑贵的,挑来挑去都是《夜莺颂》之类的平装版;又比如总是下不了决心买电动牙刷,结果一次补牙,全副身家都献给了牙医,相当于五根电动牙刷加一顿伦敦诺丁山的法式大餐…… 对很多人来说,伦敦是16世纪苏格兰宫廷诗人威廉·邓巴(William Dunbar)的城市:“伦敦,汝是花中之王,众城之最。”对我来说,它却是威廉·布莱克(Wiliam Blake)的城市:“走在午夜的大街上,我听见年轻娼妓的诅咒碾碎新生婴儿的泪水。” 自从27岁离开报业,选择了自由写作之路,我就过上了朝不保夕的生活,刚到伦敦的第一年,更是一贫如洗。别人在苏活区(Soho)饮酒猜马玩塔罗牌,我在坎宁镇(Canning Town)的一个贫民区,和五六个素不相识的火星人合挤一套“巴西蚁窝”。我的房间是一片玻璃窗加三块隔板拼贴起来的水晶棺,一张中间凹陷得不成样子的单人弹簧床就几乎把它填满了。那张床治好了我的躁郁症,因为没有人可以在上面反复坐下又站起来。 英籍巴西裔房东是个厨子,虽然非常渴望减轻房贷负担,但在厨房里搭隔间出租这种事,却无论如何也下不了手,我们便赚了一个5平方米左右的公共空间。 那是2010年,和查尔斯·狄更斯的时代不同的是,除了露宿者和万圣节的恶鬼,街上已见不到半丝褴褛,连我们这些苦逼的伦敦漂,也会想方设法在慈善店淘几套返工(上班的粤语方言)的行头,3.29英镑(当时汇率:1英镑等于8.52元人民币)的Topshop裙子,4.99英镑的Next外套(若遇上换季,还有半价,感谢造成了生产过剩的消费主义和由它衍生的回收产业),基本上只差一顶卓别林的圆顶礼帽,就够得上衣着光鲜。尽管如此,吃饭时不小心偷窥到对方的碟子,还是一眼便能探出窘相来:我吃3.25英镑一大袋、每袋能下20碗的素面条,配老干妈辣酱和学生榨菜;对面两位长得像双胞胎的俄罗斯女郎吃吐司刮黄油,或者黄油刮吐司;巴西房东则喝1英镑一大罐的酸奶。他还不时向我请教如何做中国菜:“我的儿子在学跆拳道。”仔细揣摩中国菜和跆拳道之间的关系之后,我慷慨地向他传授了我的素面食谱。 经常有人半夜三更溜进厨房,像盗墓者般掘地三尺,然后捂着半打廉价饼干潜回卧室。楼下某位消失的疯子,通常也在此时神秘地重现,脚如鸭掌般站在雪地里,坚信自己是永不融化的雪人。 伦敦漂们挤成油渣住在一起,并非就一定能侦查到对方的底细。比如我,对外宣称自己是专栏作家,收不到稿费的时候,也不得不做些全然不靠谱的事儿来填牙缝:为犹太商人翻译古董表零件名称,为第四频道华人妓院的纪录片(Sex:My British Job)翻译姐妹们的日常对话,上门给本地中产妇女上东方瑜伽课,遇到哪家妯娌腰酸腿疼,便摇身一变,成了“中华神推”等等。 有一次,我穿上了我的“礼拜日盛装”1,到肯辛顿宫(Kensington Palace)的一栋高档住宅楼上门“神推”。那是一栋高端大气、有罗马回廊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穿着海军蓝制服的波兰门房毕恭毕敬地立于一旁,腰板与廊柱平行。旋转楼梯用它那黑铁焊制的螺旋眼由上往下地打量着我,阳光从落地窗和天窗的会合处射入顶楼,我在光的芒刺中按下门铃。 开门的是一位50多岁的台湾女人,黑色开司米外套,齐膝窄裙,唇齿间含着一口闽南普通话特有的糍软,比电话里的声音还要甜,我为攀上这样的客户窃喜不已。然而脱掉衣服后,我的“上帝”却仿佛苍老了10岁,皮肤燥皱,骨节突兀,后腰和腹股沟处布满了术后的疤痕。我端详着慢慢伏下身去的她,像端详着一块劳损多年、发条已经失去弹性的瑞士表,不知从何下手。 “下次什么时候方便我再来?”推完之后我忐忑不安地问道。 “哦,真对不起,我正在考虑是否要去曼彻斯特,或者其他的什么城市呢。”她一脸抱歉。 “曼彻斯特?” “现在还没有定。我在这家做了五年多了,对他们的孩子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遗憾的是,孩子大了,我又多病,所以他们就把我辞退了。”她说完便带我参观了孩子们的房间。她按下电灯开关,像按下阿拉丁的神灯,那里面要什么就有什么。除了35英镑的按摩费,她又给了我5镑小费,她的面颊在丁零当啷的硬币磕碰声中微微泛红,我更愿意相信那是“神推”的效果。 P9-1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