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陈师曾画传

陈师曾画传

  • 字数: 2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作者: 李国葆
  • 出版日期: 2022-06-01
  • 商品条码: 978755809729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全书通过嬗变、升华、辉煌、永生四个篇章全面地阐述了陈师曾艺术生涯。陈师曾不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美术史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在绘画创作的同时还在美术史研究和美术教育领域取得了不斐的成就。
作者简介
李国葆,1935年生,江西省南昌市人,先后毕业于江西省南昌师范学校艺术科和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科,长期从事科教工作,已发表陈师曾研究论文数篇。
目录
第一章 嬗变
“生于澧兰沅芷之乡”
义宁人氏怀远人家
“长为无母儿”
继母俞明诗
西子湖画莲
与“龙阳才子”媲美的“奇童”
良师范钟
“伏几遁为花写真”
“双星朗照鹊巢枝”——初娶范孝嫦
初识西学
《白梅图》与《桐院感旧图》
归隐赣鄱
交青年才俊
江宁丧妻
祖父“以微疾卒”
第二章 升华
人“圣塞威学堂”
以诗论画第一篇
矿路学堂的“官亲”与“文案”
乘“神户丸”轮留日
官费入弘文学院
断发剪辫
“芳讯续坠欢”——续娶汪春绮
参译《地文学》
就读东京高师
“作画勤而不苟”
《铅笔习画帖》面世
“东海方归休”
执教南通州
文艺沙龙“翰墨林”
缶翁弟子
《太平洋报》上的“朽道人”
“文美会”上
“清贫梁孟成真隐”
执教“湖南一师”
第三章 辉煌
对任江西教育司长说:不!
春绮“遽卒”
槐堂纳新妇——三娶黄国巽
虔心美术教育
倾心美术活动
高张文人画旗帜
慧眼识英才
京城画坛领袖
自树旗帜
逼近“人事”的人物画
去弊立新的山水画
形神并美的花卉画
“笔简意饶”的画铜、画笺、画箑边
底蕴醇厚的书卷气
“衷中鉴西”
“最怜玉树中年折”
“中国文化界的地震”
第四章 永生
长眠西子湖畔
“朽者不朽”
魂兮归来
附录
陈师曾未任江西教育司长考
后记
摘要
     “生于澧兰沅芷之乡” 清光绪元年(1875)初的一天,一位早已擢升为补用道员并赏加盐运使、布政使衔的官员,带着一家老小,从湖南省治长沙府出发,水陆兼程,风尘仆仆,赶往千里之遥的湘西凤凰直隶厅所在地镇筸(今凤凰县),受命署理辰沅永靖兵备道。他就是近代有名的维新改革家、诗文家,陈师曾的祖父陈宝箴。 坐落在湘西万山环绕之中的凤凰古城,青石铺就的市街里巷,澄澈碧透的沱江急流,韵味独具的江上虹桥,错落有致的吊脚小楼,以及那古朴淳厚的苗寨风情,将这座小城装点成镶嵌在重峦叠嶂问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城西始建于明代的苗疆长城和黄丝桥石头城,则记录着苗族人民与封建统治者长期抗争的苦难遭际。 小城的灵气,造就了享有“乡土文学之父”美誉的现代文学大家沈从文。他以清丽的笔致,在《边城》《凤子》等作品中,抒写了湘西故乡的山川秀色,赞美了湘西故乡的乡风民俗,讴歌了湘西故乡年轻一代的纯情美德,把凤凰古城推向了全国和世界。 小城的灵气,也孕育了比沈从文晚一辈的有名美术家和散文名家黄永玉。他同他的表叔沈从文一样,对于凤凰古城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他的那些风格独具的关于故乡的画作和对于童年生活的深情回忆,同样把凤凰古城推向了全国和世界。 早些时候,清末,还有一位被人们呼之为“熊凤凰”的熊希龄,曾经协助陈宝箴在湖南推行新政,任过北洋政府“第一流人才内阁”的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晚年又为我国的慈善事业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也为凤凰古城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镇筸地处苗疆。《凤凰厅志》载:“东北有坪日箪子,西北有所曰镇溪,故统称镇筸。”民国二年(1913)更名为“凤凰县”。镇筸镇也于1942年更名“沱江镇”,沿用至今。 辰沅永靖道属军政合一的地方组织,统辖湘西辰州、沅州、永顺三府,凤凰、乾州、永绥、晃州四直隶厅,靖州一直隶州。是全国四大道署之一和八大兵备道之一,镇筸因而成为湘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和扼西南苗疆之咽喉的边陲重镇。 但因为那里地瘠民贫,人们仍然视之为“蛮荒之地”。近代学者陈濑一在《睇向斋逞臆谈》中说: “凤凰地洼湿,面积小,人口稀,瘴气弥漫,不宜久居。清设同知一官治理,相传罕有生还者。政署内后院陈榇累累,皆官之死于任者,于是人皆莫敢往。” 虽说,“署理”只是代理之职,但却是陈宝箴“候补”长达16年之后首次执掌地方军政大权,他又谙熟湘西民情,精于岐黄之术,因而义无反顾地走马上任。 其时,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和与之相呼应的苗民起义已相继平息。安顺民心,发展经济,成为治理镇筸乃至湘西的头等大事。陈宝箴于光绪元年二月十九日接事,他教苗民植茶、种竹、种树、授苗民以保存红薯的方法,并大力治理沱江。 就在陈宝箴励精图治、政绩斐然的时候,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二月十七日(3月12日)子时,一个天资聪睿、自幼便对人世间的艺术美有着独特感悟的小生命,在辰沅永靖道衙署的宅院诞生了…。 小生命的降生,使陈宝箴全家上下沉浸在无尽的喜悦之中。陈三立说:“无何子出腹,随官在边城。家人大欢喜,庆者填门墙。”道署的热闹是可想而知的。 小生命的降生,为陈氏家族燃起了新的希望。陈宝箴为长孙取乳名“师曾”。据陈师曾留日同学黄际遇回忆:“师曾生月即湘乡(曾国藩)薨月,师曾大父右铭先生为锡此名云。”后来,取名“衡恪”,“师曾”便成为他的字了。“恪”,是根据同治二年(1863)陈宝箴与乡人陈文凤主修完成的聚奎堂本《陈氏合修宗谱》(三修谱)所制定“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的行辈派号确定的;“衡”,则是陈师曾生于南岳衡山之麓,“指岳麓以立名”。 数十年后,陈师曾刻了一方朱文篆印:“生于澧兰沅芷之乡”。“澧兰沅芷”,源出爱国诗人屈原的名篇《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沅芷、澧兰均异于众草,屈原喜采撷岸芷汀兰为佩饰,后因以比喻高洁的人品。沅、澧二水都在湘西,屈原被放逐后,披发行吟于沅湘流域,怀石投汨罗江而死。屈原的一生,正道直行,志洁行廉。陈师曾的这一方印章,标志着他选择了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作为他的人生坐标,同时,也镌刻下了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三湘四水的深深情结。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