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新唯识论/20世纪佛学经典文库

新唯识论/20世纪佛学经典文库

  • 字数: 320000
  • 装帧: 软精装
  •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 作者: 熊十力
  • 出版日期: 2018-07-01
  • 商品条码: 9787534791758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431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该著于1932年首先出版文言文本,出版后即引起学界重视,有赞同也有批评,刘定权撰批评性著作《破<新唯识论>》,熊十力又发表了《破破新唯识论》。后熊十力先生又于1944年完成了语体文《新唯识论》的出版,1953年完成了删定本《新唯识论》。因此可以说,该著是熊十力穷尽毕生精力的著述,贯穿了熊先生自己对佛学的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建立与完成也全在此著,该书也奠定了熊十力“新儒家”的学者地位。该著作体系博大,论证严密,语言简练,蕴含宏富,很好值得一读。
内容简介
该书为熊十力先生很重要的著作,作者援佛入儒,以《易经》为根基,改造印度唯识学,阐明其“体用不二”“即体即用”“即用即体”的学术观点,构建了“新唯识论”哲学体系,对现代新儒学和现代哲学有深远的影响。全书除绪言外,有明宗、唯识、转变、功能、成色上下、明心上下等共八章。本书收入文言文本《新唯识论》、语体文删定本《新唯识论》、论战性的《破破新唯识论》,刘定权对该书批判性著作《破新唯识论》作为附录处理。
作者简介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汉族,湖北省黄冈人。哲学家,现代新儒家代表性人物。其主要著作有《新唯识论》《体用论》《佛家名相通释》《十力语要》《乾坤衍》等。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全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以新儒家名世的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皆为熊门高足,熊先生也被尊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宗大师。
目录
新唯识论(文言文本) 序 绪言 部甲(境论) 明宗 唯识 转变 功能 成色上 成色下 明心上 明心下 新唯识论(语体文删定本) 赘语 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壬辰删定记 节录印存上中卷初稿记 节录原本绪言 卷上 章 明宗 第二章 唯识上 第三章 唯识下 第四章 转变 卷中 第五章 功能上 第六章 功能下 卷下之一 第七章 成物 第八章 明心上 卷下之二 第九章 明心下 附录 破破新唯识论 破征宗 破破计 子项 丑项 寅项 卯项 辰项 巳项 破释难 附:破新唯识论 刘定权 序 征宗 破计 甲、一元之体 乙、众生同源 丙、宇宙一体 丁、反求实证 戊、真如为体 己、种子为体 庚、一翕一辟 辛、能习差违 释难
摘要
    转 变 盖闻诸行阒其无物,行者,幻相迁流义,此作名词用。 色法、心法,总称诸行。 滞迹者则见以为有实,以为有实物也。 达理者姑且假说转变。 转变一词,见《成唯识论述记》。 言转变者,取复词便称耳,实则但举一变字可也。 然吾谈变义,本不据前师,学者勿执旧说相会。 夫动而不可御,诡而不可测者,其唯变乎! 此言动者,非俗所谓动。 俗以物之移转为动,此则以忽然幻现为动,非有实物由此转至彼处。 谁为能变? 故设初问。 如何是变? 故设次问。 变不从恒常起,恒常非是能变故。 观夫万变不穷,知非离此而别有恒常之体。 古代梵天、神我诸计,要皆为戏论。 变不从空无生,空无莫为能变故。 无始时来,已刹那刹那变而未有休歇。 过去之变无留迹也,故假说空无,岂复离此变而别有空无之一境为变之所从出哉? 爰有大物,其名恒转。 大物者,非果有物,假名耳。 如《中庸》所谓“其为物不贰”之物,亦假名也。 恒言非断,转表很好。 非断很好,即刹那刹那舍其故而创新不已,此生理之至秘也。 渊兮无待,无有因故。 湛兮无先,非本无而后有,故云无先。 有先则是本无。 处卑而不宰,卑者,状其幽隐而无形相,非高卑之卑。 不宰者,以遍为万物实体,非超物而存,故不同神我、梵天等邪计。 守静而弗衰。 静者湛寂义。 弗衰者,非顽空故。 此则为能变者哉! 能变者,状词,即克指转变不息之实体而强形容之以为能耳,故未有所变与之为对。 宇宙元来只此新新无竭之变,何曾有所变物可得哉? 答初问讫。 变复云何? 牒前次问。 一翕一辟之谓变。 两一字,显动力之殊势耳,非谓翕辟各有自体,亦不可说先之以翕而后之以辟也。 原夫恒转之动也,相续不已。 此言动者,变之别名耳。 前一动方灭,后一动即生,如电之一闪一闪无有断绝,是名相续,非以前动延至后时名相续也。 动而不已者,元非浮游无据,故恒摄聚。 恒字吃紧。 惟恒摄聚,乃不期而幻成无量动点,势若凝固,名之为翕。 俗不了动点,故执有实极微或元子、电子耳。 凝固者,言其趋势有如此,而非果成凝固之质也。 翕则疑于动而乖其本也。恒转者,虽有而非物。 翕则势若凝固而将成乎物矣。 故知翕者,恒转动而将失其自性也。 然俱时由翕故,俱时者,谓与翕同时。 常有力焉,健以自胜,而不肯化于翕。 以恒转毕竟常如其性故。 唯然,故知其有似主宰用,本无作意,因置似言。 乃以运乎翕之中而显其至健,有战胜之象焉。 即此运乎翕之中而显其至健者,名之为辟。 一翕一辟,若将故反之而以成乎变也。 答次问讫。 夫翕凝而近质,依此假说色法。 夫辟健而至神,依此假说心法。 以故色无实事,心无实事,只有此变。 事者体义,色法、心法都无实自体故。 附识:翕辟理趣,深远难言。 兹更出笔札四则,系之左方。 所谓恒转,从他翕的势上看却似不守自性了。 易言之,即似物质化了。 唯物论者所以错认实体是物质的。 同时,从他辟的势上看,他确是顺着他底自性流行,毕竟不曾物质化。 那翕的势,好似他要故意如此,以便显出他专享底辟的势。 不如此,便散漫无从表现了。说辟为心,说翕为色。 色者,即身躯与所接属之万物是也。 若无这身和物,从何见得心来? 由此便可理会翕辟之故。 汉儒谈《易》曰:“阳动而进,阴动而退。”夫阳为神、为心,阴为质、为色。 详彼所云,则动而进者,心也;动而退者,色也。 宋明诸师,言升降、上下、屈伸等者,义亦同符。 今云翕辟,与进退义复相印证。 翕则若将不守自性而至于物化,此退义也。 辟则恒不失其健行之自性,化无留迹而恒创,德以常新而可贞,故能转物而不化于物,此进义也。 说翕为色,说辟为心。 心主乎身,交乎物感而不至为形役以徇物,所谓辟以运翕而不化于翕也。 是则翕唯从辟,色唯从心。 翕辟毕竟无异势,即色心毕竟非二法。 造化之几不摄聚则不至于翕,不翕亦无以见辟。 故摄聚者坤道也。 坤道以顺为正,终以顺其健行之本性也。 夫本体上不容着纤毫之力,然而学者必有收摄保聚一段工夫,方得觌体承当,否则无由见体。 故学者工夫,亦法坤也。 大哉变乎! 顿起顿灭,曾无少法可容暂住。 言无些少实法可暂住也。无少云者,显其全无。 《阿含经》言:“佛语诸比丘,诸行如幻,是坏灭法,是暂时法,此言暂时者,对执常住者而言之耳。 实则亦无暂时可说,以不容于此起时分想故。 刹那不住。”此云刹那不住,故知上言暂时法者,非果许有暂时法也。 今人罗素以暂时的为真实,犹是计执耳。 此义确尔不虚,俗情顾莫之省。 寻检义据,聊与征明。 一者,诸行相续流名起,若非才生无间即灭者,应无诸行相续流。 相续流者,前灭后生而无断绝之谓。 相续流故,名之为起。 起者,生义。 才生即灭,不容稍住,故说无间。 前不灭则后不生,故诸行若非才生即灭者,便无相续流。 若汝言“物有暂时住,次时则先者灭后者起,故可名相续”者,此亦不然。 由暂住时,后起无故。 自下数义,依据《庄严经论》而引申之。 二者,若汝言:“诸行起已,得有住者。”为诸行自住,为因他住? 若诸行自住,何故不能恒住? 若许诸行得自住者,则彼应常住不坏也。 若因他住,非离诸行别有作者可说为他,谁为住因? 二俱不尔,自住、因他,二说俱不然也。 故才生即灭义成。 既不容住,故知才生即灭。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