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打开的河流

打开的河流

  • 字数: 1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陈彦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22413619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2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写作有千条道理,之于我,只有一条,那就是写熟悉的生活,写反复浸泡过的生活,写已然发酵了的生活。
作者简介
陈彦,1963年生于陕西镇安。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创作《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戏剧作品数十部,三次获“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编剧奖”,作品三度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曾创作32集电视剧《大树小树》,获“飞天奖”。著有长篇小说《西京故事》《装台》,其中《装台》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2015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榜首,“2015中国好书”,2017年获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出版有《陈彦剧作选》《陈彦词作选》《陈彦西京三部曲》,散文集《必须抵达》《边走边看》《坚挺的表达》《说秦腔》等著作。
目录
李若冰先生的眼睛
不熄的火炬
作家丹萌"下海"记
让母亲站起来
活在秦岭南北
过柞水
我的塔云山
故乡
商州无言
在伊朗过春节
十"看"
女儿中考
生命的呐喊
韧性的婉约
深厚的根植
不朽的周仁
热门的男旦
……
摘要
     李若冰先生的眼睛 我跟李若冰先生是1996年12月在北京开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时认识的。那以前,只是仰慕,远观,眺望,从无机会近距离接触。那次文代会,我是陕西团最年轻的代表,而李先生时任陕西省文联主席,也是代表团负责人之一。很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先生是住在大楼最顶头的一个房间里,门是永远轻轻掩着,谁都可以进去跟他聊几句的。我开始不敢去,想着先生是那么大的作家,又是主席,我一个小编剧,怎么敢随便去敲先生的门呢?后来,见大家都去聊,也就大着胆子,敲门进去了。当时先生正坐在沙发上看会议文件,见我进来,先生欠了欠身子,准备起来,我急忙过去,把先生挡在了沙发上。我做自我介绍说,我叫陈彦。还没等我说完,先生就说:“知道,省戏曲研究院的编剧,我听杨兴(时任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多次介绍你。我看了代表花名册,你是咱们陕西最年轻的代表啊,才三十三岁。文代会代表是很高的荣誉,祝贺你呀!”先生说话语速很慢,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先生始终面带微笑,尤其是那双眼睛,自始至终看着我,几乎一下都没移开,那眼神中,分明透着一种爱惜,一种欣赏,一种肯定。这对一个青年文艺家来讲,是一副多么重要的表情哪!好多年后,我还记得先生当时看我的那个眼神,我觉得那是我人生中见到的好看的一双眼睛,它充满了生命的善意,它与先生嘴里所说出的鼓励话语,是高度协和统一的。我后来常对别人讲,李若冰先生的眼睛,是清澈见底的。他在一个文艺青年三十多岁时,用最真诚、善良、恳切、清澈的眼神,激活了其创作的勇气与自信心。 文代会回来后,我与先生熟悉了,接触的机会就多了起来。后来省文联常召开一些创作会议,就老与先生见面,每次见面,先生总是要问:“陈彦,最近又在写什么呢?”语速还是那么沉缓,眼睛还是那么专注地看着我,没有一丝一毫应付的意思。我就回答创作想法,他静静地听我说完后,总是要说一句:“要注意生活,在生活中找故事,没有生活,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干瘪的。”有时他也会问“最近读什么书”,我一说,他会说,“都是好书哇”。他问我读过孙犁没有,我说读过。他问喜欢不,我说挺喜欢的。停顿了一会儿,他说:“孙犁有生活。”因此,在我印象中,他总是在强调生活。还有一次,也是在文联开会,那时我编剧的三十二集电视剧《大树小树》,在央视一套播出后,获得了电视剧“飞天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舞台剧《留下真情》也正热演着。会上,有人提到这两部作品,都给了很好的评价。先生就不紧不慢地插了一句话:“陈彦有生活。他的作品来自生活。”我似乎从他一系列谈话中,触摸到了一个作家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生活。 2001年12月,我们又去参加全国第七次文代会,在出发时,他又对我说:“陈彦,你这次还是陕西最年轻的代表。”我就笑着说,不年轻了,都三十八了。他笑笑说:“够年轻的了。不过下一届,我们应该有更年轻的代表了。”我从他不紧不慢的语气中,分明感到了一种对青年文艺家成长的热望与焦虑。这次文代会,我们更熟悉了,交谈不免就多了些。那一阵,我创作的舞台剧《迟开的玫瑰》在大学校园演得正红火,并且也才刚刚获得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他的话题,自然就多是在这个剧上了。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他大会小会都在鼓励,几次分组讨论,也总是要点我发言,当我被突然推到文艺大家林立的场面上时,说话不免有点语无伦次,讲着自己那点创作感悟时,也显得不十分自信,常常找不到准确的表达词句。可先生总是面带微笑地看着我,直到我讲完最后一个字,目光一下也不离开,他在倾听,他在认真倾听,他在真诚倾听,不时还微微点点头,表示着他的赞赏,他的理解,他的看重。在那一刻,一个文艺青年内心燃烧的,是被组织、被师长、被文坛大匠所器重的感动。 那次开会回来,先生接受《陕西日报》采访时,再次提到我的创作,提到《迟开的玫瑰》,那篇采访发在《陕西日报》第一版右下角,我至今都记得那个版面的长条形状。这些工作,对于一个成熟的文艺家,也许已经不重要了,但对于一个正在爬坡的青年文艺家,却是不能不铭刻在心的事。因为这是一个重量级文化先贤的认同、褒扬与肯定。那段时间,省上文艺界在集中贯彻落实文代会精神,我们几乎每个星期都能见面,当他得知,我正在以上个世纪50年代上海交大西迁西安为背景创作舞台剧时,就特别关心起这件事来,先后几次问到创作进度。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