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一路心灯

一路心灯

  • 字数: 1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张山梁著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21108433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一路心灯》分为五辑,共三十篇文章。全书共十二万字,以及五十幅与内容相关的彩色图片。此书的出版,对普通读者认识阳明心学研究及与王阳明相关的文物、古迹能起到相当的帮助。对启发普通读者认识学习阳明心学,认识王阳明有关古迹文物,对阳明学发展、传播有较好帮助,并进一步知微见著,乃至于通过梳理学习传统文化的精神而启发其现代价值的深度思考,具有相当的意义。
作者简介
张山梁,男,汉族,福建省平和县文峰镇人,1967年1月出生,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分会理事、福建省地方志中青年学术研究骨干、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共平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出版《王阳明读本——三字经解读本》《心灯点亮平和》等著作,主编出版《平和年鉴》《阳明平和》
目录
20l5年
章江凭吊阳明
追慕阳明心灯
初夏游学余姚
2016年
三省三县的五百年首聚
再度修文养吾心
西湖说四明忆阳明
2017年
丫山论道 章江拜谒
重走阳明路 感怀“第一站”
梅岭怀古
上杭寻迹
谈史谒碑在崇义
广西拾遗
绍兴朝圣
2018年
郁孤台下问学 玉石岩上谒碑
越城同念阳明
三进和平为阳明
心灯照和邑
龙场共话修文修心
镇海古城追寻阳明
2019年
又祭阳明
甬上行
龙潭幽思卓吾
卧龙山下闻道
手札有情 天沐阳明
九龙江吟诵姚江
虔心问学
后记
摘要
     章江凭吊阳明 章江,一条昔日串起粤赣沟通的黄金水道。 章江,一串承载历史沉淀记忆的文化符号。 2月6日,我来到同是阳明先生奏请添设的江西省崇义县考察阳明文化,在参观阳明文化广场、平茶寮碑等遗迹,感受阳明先生过化的崇仁尚义之后,同行的崇义县方志办同仁极力推荐、鼓动我,顺道前去相邻的大余县参观王阳明先生落星处,并积极联系了大余县方志办主任。我就告别崇义,匆匆驱车赶到大余县,造访了大余县方志办主任邓思喜。邓主任既是一位地方志战线的老前辈,也是一位资深的阳明文化爱好者。彼此之间有太多的共同兴趣,加上崇义同仁的推荐,见面之后,少了几许客套的攀谈,多了几分真诚的介绍,便沿G323国道往赣州方向驾车行走约15公里,向左拐进一座不起眼的普通村庄,再驶过一片田野,就到了青龙镇赤江村老圩上的章江河畔。 到达青龙镇的章江河畔时,已近黄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静静流淌的章江,那夕阳照耀下的江水,泛起点点星光,射得眼皮上下不停跳跃,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百舸争流的繁华与忙碌。 据陪同的大余县方志办邓主任介绍,章江是赣江的一条重要支流,连接中原与岭南、串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交通大动脉,是中原通往岭南两广地区的专享通道,被誉为中原通往海外的“水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古代人文发展目前起过重要作用。昔日北方的漕粮、铁器、瓷器等物资通过水运,由长江运到赣江,溯章江而上运往大庾梅岭下,然后由挑夫挑过梅关,再由浈江、珠江运往海外。同样,广东的山货及广州一带的海货,则通过商贩贾旅跨越梅岭古驿道,再由此上船抵达赣州、南昌等外埠。那时的章江上千帆竞渡,章江之畔商铺云集,驿站林立,一时繁荣无比。邓主任形容,昔曰的章江与今天的京九铁路,极为相似,可以比肩。 沿着江边漫步百来米,来到了位于河畔边的一座结构简单朴素、琉璃瓦葫芦宝顶、四角飞檐翘角的纪念亭。亭内立一石碑,正面刻有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冈田武彦书写的“王阳明先生落星处”,背面则镶刻着密密麻麻两百多位捐建者的名字,从名字上推断绝大部分是日本人。面对亭中的石碑,我停下脚步,低头默哀,虔心敬仰,虽不能接近感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但却明白前行的路上应该践行“知行合一”,用功于“去人欲存天理”,就一定可以正心良知,修身养性。大余县同行告诉我,五百年前,这里是一个古码头,纪念亭处就是当年王阳明从广西征战归来途中停船的地方。他还指着不远处有两三人正在耕作的菜园说,那里就是当年青龙铺驿站的遗址,现在多少还可以看到园地田埂里的一些残垣断壁。 日落黄昏,我站在章江边畔,俯瞰被夕阳照得闪耀点点波光的章江,仍然日复一日地静静流淌,但昔日章江的那片片帆影早已不见踪迹,过往的盛世景象成了过眼烟云,取而代之的江边康大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远望往日商贾达官云集的驿站,已是夷为平地,只留下一块块鹅卵石的遗址,还有那随风摇曳的菜叶。还有夕阳下的一亭址,与刺竹、野草、芒花为伍,伴着那穿梭而过的江水,寂寞无语。 站在章江边畔,我倾听着曾经的喧嚣与浮华,体认那永恒的记忆与文化。 “绝调回随流水远,余音细入晚云轻”。此时此刻,我深知,一代治世能臣王阳明已经离世许久,逝者如斯,而其学说思想却不仅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熠熠闪耀,灼灼其华,更像这章江水的滔滔奔海,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等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身处节奏飞快、竞争激烈的大数据时代,人们都太忙了,忙到不知道停下脚步,忙得不知道心归何方。面对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利诱时,许多人感到精神的荒芜、内心的孤独,对未来或是彷徨,或是裹足,甚至误入歧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的王阳明心学,始终高扬主体意识,强调内心力量,追求明澈本心,让内心疲惫的现代人一扫心中积郁,启发人们的道德自觉,从而彰显人人白具的良知,在喧嚣浮躁的社会中获得一份内心的宁静、充实与幸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对王阳明先生的学习,应该有深刻的心得。要把文化变成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作为我们的营养,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斗转星移,日月穿梭。这条承载着阳明心学文化记忆的章江,依旧从大庾岭一路向东流向赣江,汇入大海,而昔日的驿站早已随风逝去,褪尽繁华铅色,曾经的江船喧闹远去,湮没于人们的视野中。但唯有那闪烁光芒的文化,依旧永远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体验穿越时空隧道的感觉,感知那“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伟大精深,让我们无论身处何方,境遇顺逆、位居贵贱,都可以保留一颗澄澈的“心”。那振聋发聩、直击心灵的“致良知”,让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可以尽量去做到“知行合一”,辈辈相传。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