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祖辈的荣光 四川百家姓故事

祖辈的荣光 四川百家姓故事

  • 字数: 2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54115763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所谈论的移民、宗祠、望族、名贤,均指向了宗族文化。宗族是中国文化非常核心的一种组织形式,由其所衍生出来的文化现象和成果无一不在塑造着中国文化的整体性格,认识宗族,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本书选取的人物和事件,在四川历史上颇有代表性,对了解四川的地方文化也有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历史普及读物,由《华西都市报》人文副刊《宽窄巷》关于百家姓的栏目文章结集而成,分为移民有谱、宗祠宅院、名门望族、蜀地名贤四编。第一编“移民有谱”讲述明清时期不为人知的四川移民事迹;第二编“宗祠宅院”讲述七个大家族的宗祠文化;第三编“名门望族”讲述四川较有代表性的六个大家族的显赫历史;第四编“蜀地名贤”选取十三位四川历史上有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贡献的名人,讲述了他们独特的人生经历。
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编〉移民有谱
清初移民傅荣沐:四川烟草引种第一人 003
明朝初期,四川曾经“填山东” 012
四川填山东移民传说中的“铁碓臼”真相 022
黄庭坚族裔首次四省市联修族谱 033
1999年,大邑牟氏编修《大邑牟氏族谱》 041
时隔七十年,成都谢氏第四次修谱 048
〈第二编〉宗祠宅院
资阳黄氏宗祠:祠堂藏着族人迁徙密码 058
新都刘氏宗祠:鼓励子孙读书,先祖立毒誓 064
青白江刘家老屋:两百年老祠堂是座土墙房 073
龙泉驿刘氏宗元祠:家训家风融在字辈中 081
青白江黄氏宗祠:打拼三十六年后,入川始祖修祠堂 088
青白江温氏余庆祠:克勤克俭传家宝,唯读唯耕是正道 097
龙泉驿洛带大夫第:见证巫氏家族百年荣光 108
〈第三编〉名门望族
彭山张氏家族:张良后裔,官宦世家 120
阆中陈氏家族:一门二相两状元 127
新都杨氏家族:父亲首辅儿子状元 136
西充黄氏家族:一门三翰林,父子两帝师 143
蓬溪张氏家族:清朝蜀中第一家 153
丹棱彭氏家族:一门六进士 175
〈第四编〉蜀地名贤
何武:西汉政权职能改革“第一人” 184
蒋琬:诸葛亮的接班人 191
赵抃:铁面御史四次入川治蜀 200
文同:苏轼表哥,诗词书画“四绝” 207
蒲宗孟:备受争议的北宋另类名臣 215
赵雄:力主抗金的南宋一代名相 223
黄峨:杨升庵夫人,“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232
陈以勤、陈于陛:明朝专享的父子宰辅 239
赵贞吉:名列“西蜀四大家”的宰辅 248
摘要
     清初移民傅荣沐:四川烟草引种第一人 烟草业如今是四川的一大经济产业。但谁能想到,三百多年前,如果您在四川人面前说起“烟草”二字,对方绝对是一头雾水:什么是烟草?会冒烟的草?在清初湖广填四川那场持续一百多年的移民运动中,现在大家习以为常的烟草与甘蔗、红苕、玉米等一起,跟随福建、广东等地的移民进入了四川。 让四川烟草真正广泛种植并传到云南、贵州等地的优选功臣,当属福建龙岩人傅荣沐,他被称为“四川烟草引种第一人”“四川烟草大王”。如今,在成都北边和西北边一些消失了的和还存在的地名,如北玉局、上下傅家碾、傅家村等,都和傅荣沐家族有关。 向往四川,傅荣沐也想入川 在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绝大部分移民或移民家族都有一部辛酸奋斗史,傅荣沐及其家族也不例外。 1919年,成都北玉局傅氏族人中的傅泰圻等新修了《傅氏宗谱》,记载了入川始迁祖傅荣沐及家世的情况。 北玉局傅氏尊奉傅元香为始祖。元顺帝元统年间,傅元香从今福建上杭县蛟洋镇,迁徙到今福建龙岩市新罗区江山镇铜钵村(一说村美村),世代农耕。后裔按“元永成德,均仁道廷;尚嘉士文,应义智兴;位正有和,肇世绵昌”二十四字排辈。 清朝顺治年间,傅元香第十世孙傅嘉祥(字兆升),年仅十多岁,迁居到“江西赣州府瑞金县上陶前地”。傅嘉祥在瑞金做什么呢?种植并制造旱烟。 历史学家吴晗考证,烟草是在明朝万历末期(17世纪初)传入中国的。最初由往返于东南亚一带的福建水手从吕宋(今菲律宾)带回烟草种子,在福建、广东一带种植,后来逐渐向其他地方推广传播。 由此可知,傅嘉祥到江西种植旱烟时,江西一带已经开始出现了旱烟。但傅嘉祥为什么会跑到江西去种植旱烟,则是一个谜。 从傅荣沐后来举家迁徙入川可以推断,傅嘉祥在江西种植旱烟,不是当地主,而是在给人打工。康熙四十五年(1706),傅嘉祥在瑞金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虚岁,下同),葬在当地。 傅嘉祥娶妻林氏,生有两个儿子:傅士和(字荣睦,即傅荣沐)、傅士盛(即傅荣遂)。傅嘉祥去世后,傅家人又在瑞金生活了二十多年。 其间,傅荣沐看到周围不少人响应朝廷号召移民四川,也听说了四川的土地气候和移民人川后的情况,心中甚为向往,也想入川。 入川艰辛,卖掉“冠缨”换来路费 因为入川之路异常艰辛,而且前途未卜,当时林氏已经七十岁了,傅荣沐犹豫不定。 对此,林氏说了一番非常励志又豪气的话:“株守岂男儿事哉!察汝子皆足佐汝起家,早决计,余惟汝是从。”好男儿志在四方,岂能死守在老家?你那几个儿子都很成器,你要去四川,莫得问题,我支持得很!你莫看我年岁高,我也一样能和你们到外面去闯出一番天地。 林氏这番巾帼不让须眉的话,让傅荣沐最终下定决心:带着一家人,离开瑞金,向四川进发!不过,弟弟傅荣遂一家没跟着他走。 雍正七年(1729),傅荣沐夫妇带着老妈和七个儿子、十多个孙子,一大家人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傅荣沐没有忘记他的老本行,在行囊中带上了一些烟草种子。正是他这一举动,入川后很快改变了家族的命运。 入川的过程是艰辛的。那时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只有靠坐船和两条腿往前走。一大家人,有老有小,行程自然更慢。 好不容易走到湖南湘潭,危机出现了:资金紧张,林氏生病。如果照这样走下去,大家都没办法走到四川。但入川的决心是不能动摇的,得尽快入川,晚了就没地可插占了。如果打道回府的话,瑞金的房子、土地都没了,而且在乡人面前也很没面子。 傅荣沐再次做出决定:全家兵分两路,把年龄尚小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孙子留下来侍候林氏,他带着其他人先行一步,到四川安定下来后,再来接林氏等人。 傅荣沐一行继续向四川进发。很不幸的是,还没到四川,钱财就用完了。万般无奈下,傅荣沐不得不“鬻冠缨”,把帽子拿去卖掉,换来路费。经过半年艰难跋涉,傅荣沐一家走到了金堂县,落脚在赵家渡(今金堂县赵镇)。 傅荣沐卖掉的“冠缨”是什么样的?为什么那么值钱?目前所有的资料都没有详细透露,估计应该是家传的宝贝。一般来说,一个人除非是遇到过不去的坎儿,是不会把家传的东西拿去卖的。由此可见,傅荣沐当时是真的走到绝境了。 再说林氏。林氏凭着一股豪气,和儿孙们一起走到湘潭。毕竟岁数大了,怎么能经得住这般舟车劳顿的折腾,她病倒了,很快就撒手西去。目前的资料有两种说法:一是傅荣沐走后,林氏才去世的;一是傅荣沐还没走,林氏就去世了,然后“权行殡葬毕,即起程人川”。这里采用第一种说法。 在金堂落脚后,傅荣沐一家在新家园开始了新生活。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