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念白——柯军昆曲日记

念白——柯军昆曲日记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作者: 柯军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55809263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52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念白:柯军昆曲日记》是昆曲表演艺术柯军继《说戏》《素昆》后的又一部著作,构成其“昆曲三部曲”。本书从柯军十余年来上百万字的日记中,精选了其二百余篇,从传承、幕后、往来、独白、日常五个方面,描绘了一位昆曲大家的内心写照。书中柯军卸下装扮、回归真我,以普通人的角度,写下了他对昆曲之爱,和他的生活常情,笔墨之间传递着他对昆曲事业的热忱,和对家庭生活的热爱。作品风格清利,质地纯粹,展现着一个真实的大武生。
目录
自序·不安分的念白
·壹 传承
老师的鞭子
五六祖,越传越糊涂
"上枷板"
让我考虑考虑
别再玩命了
"白眼狼"
那一拜
刘厚生老师给我的一封信
口传心授
"点石成金"
张继青老师的生日
师父的皮肤比师娘的还要嫩
"残疾人"
不是等快要死了才想到抢救
打磨
在"母亲"面前不能捧髯
等春暖花开,到外面看美女
您是丛珊的爸爸,那要重新握手
拜师
传承不是一味地学老师
师父把场
……
·贰 幕后
·叁 往来
·肆 独白
·伍 日常
后记·我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
后记·昆曲与灵魂的遇合——《念白:柯军昆曲日记》赏读
摘要
     老师的鞭子 张金龙老师是我在戏校时对我最严、教我昆曲最多的老师。他是一位艺术精湛、善于创新、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老师,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 可是现在张老师已经是植物人了,已在医院里躺了10多年。以前去,老师虽然无法说话,但会傻傻地笑,好像是在招呼我:“哦,兔崽子你来了,你怎么才来?你怎么不经常来看我?你怎么一年才来两次?”还会涌出眼泪。 可是,这次去,他大不如前了,接近不认得我了;不会笑,也没有泪,只是呆呆地看着我。我握着老师的手,老师的手软软的、凉凉的,无知无觉无力。 张老师的手,曾经多“凶狠”! 学生都怕他,叫他“大魔头”。 张老师手里的那根鞭子,细细的、软软的,我已经记不清楚被抽过多少次。鞭子抽上身,鞭痕中间是白的,边上两道是红的,红的边上又是白的。毕业后老师告诉我,藤条抽打,看上去皮肤紫红得厉害,但是不会伤着肉和骨头,只是让我们长些记性。 人说科班学戏如同10年大狱,这话并非言过其实,实际上恐怕比大狱还要厉害。因为大狱主要是失去自由,而科班学戏更有严格到近乎残酷的训练:按照艺术规律的标准,磨炼一个孩子,要让他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合格的戏曲演员。 记得最清楚的,是张金龙老师教我《挑滑车》,身穿很厚重的大靠,让我连续一口气拉11遍。我拉到第三四遍时已经累得趴在地上,这时候老师的鞭子就抽上来了,抽得我直喊:“老师你别打、别打了,我一定把它完成。” 那是个单纯的年代,老师这么“狠”,但我们却信他,也没有家长出来抗议。因为都知道,老师是要把他知道的好东西传给我们。越狠,给我们的越多;挺过去,我们得到的就越多。 没有他的鞭子,我不可能吃那么多苦,疼过、苦过才会深爱;没有他的鞭子,我不可能传承那么多剧目,不可能有那么好的武戏基础,走不到今天的昆曲舞台上。这根鞭子让我们练就了童子功,鞭策着我们一直往前走,让我们练就了对昆曲遗产自觉的守卫。 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张老师,我噙着眼泪握着老师的手,多么希望老师能快快康复,能再抓起那根鞭子! 五六祖,越传越糊涂 早餐后,在马丁老师的带领下,我到了历史悠久的柏林自由大学。 柏林自由大学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文化机构,成立于1696年普鲁士帝国时期,后逐渐演变为今天的艺术学院。该院共分美术、建筑、文学、表演艺术、电影和媒体艺术6个部门,目前拥有419名成员,他们都是上述领域重要的艺术家。 这个建在德国的最老牌的艺术大学在欧洲是非常有名的,目前活跃在欧洲各类剧场和艺术中心的导演和艺术总监大部分来自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导演。他们先学习导师布置的系统艺术理论课程,但若想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必须创造出一反导师教学体系的一套属于自己导演体系的理论,才可以被学校认可,被导师认可。在西方做艺术都有理论研究,都有一套体系,都有学术支撑,客观而有标准,非此即彼,泾渭分明。反观我们的艺术理论体系,学术研究或许是滞后的。 前不久在与歌剧演员幺红的交谈中,谈起中国京剧音乐理论研究的懒惰,她说西方歌剧之所以能流传几百年,是有着强大的记谱体系和完整的音乐理论做支撑,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唱腔、每一个发声都扎扎实实。所以经常有不会说意大利语,但会唱意大利歌剧的情况,因为读音在乐谱上被记录得清清楚楚。并且任何事情都有标准,几百年来很多歌剧的演唱都有不同的样式和风格,都有研究音乐理论的人把它记录下来,让后人传唱。她说:“那些搞京剧音乐理论的人在做什么呢?那么懒惰!” 但我想,并不是他们懒惰,而是我们的传承注重的是口传心授,是相对封闭的、有些狭隘的,有的师父带徒弟还存有门户之见,不懂什么是理论、什么是学术、什么是体系,只注重“我”的存在,注重“我”的传承,注重要像“我”。 搞理论的也忙碌在自己的框框里,满足于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在核心报刊上发表对实践没有指导的美文。他们很勤奋很用心,可是对实践没有指导和引领的理论要它何用?对实践没有批评指正的理论又要它何用?对实践没有分析总结的理论又有什么价值? 我们传承的方法要向西方学习,一定要建立有理论研究、有学术支撑的传承体系,要建立有系统的传承教学课程,不能似是而非,不能“五六祖,越传越糊涂”。 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