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市场、资本与技术变迁:基于中国印刷史的研究(1600-1937)

市场、资本与技术变迁:基于中国印刷史的研究(1600-1937)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 作者: 曾雄佩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967553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研究了市场需求对技术选择的作用。印刷技术适用的图书市场又会受到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相比雕版印刷,传统活字印刷技术的初始资本投入更大,效率更高,但传统活字印刷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和普及有限。不过从清乾隆年间开始,木活字印刷成为印制族谱的主流方式。分析发现,科举考试使儒家经典书籍占据了中国图书市场的主导地位,这些书籍内容长年不变,雕版印刷可满足其重复印制的需求。而木活字印刷之所以能在族谱印制中盛行,最根本的原因是族谱印制的市场足够大,市场需求能够弥补木活字印刷前期的初始投入。在宗族发达地区,族谱数十年一修,市场前景广阔,降低了投资活字印刷族谱的市场风险。此外,晚清的教育改革导致图书市场发生巨变,西式活字印刷技术得到推广。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说明与理论框架
一、相关说明
二、理论框架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国印刷史的文献
二、关于技术变迁与扩散的文献
第四节 内容与结构
第五节 贡献与创新
一、方法上的创新
二、观点上的创新
三、资料上的创新
第六节 研究展望
第二章 中国印刷技术的变迁
第一节 中国印刷技术变迁的大致历程
第二节 中国传统印刷技术的特点与发展
一、雕版印刷的特点与发展
二、传统活字印刷的特点与发展
第三节 西式印刷技术的特点、传播与发展
一、西式活字印刷技术的传入与发展
二、石印技术的特点与发展
三、西式印刷设备的传入
四、西式印刷技术与设备的传播路径
第三章 中国的图书市场与印刷技术变迁
第一节 相关界定与理论
第二节 中国传统图书市场的特点与雕版印刷
一、清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二、清代书院的学习内容
三、清代的图书市场
四、儒家经典与雕版印刷
第三节 族谱的撰修与木活字印刷
一、清代族谱编撰与“谱师”群体的兴起
二、族谱数量与族谱版本分析
三、印制族谱的市场需求与木活字印刷
四、金融发展与族谱的木活字印刷
第四节 太平天国运动后的文化重建与石印业发展
一、太平天国运动对传统典籍的毁坏
二、上海成为中国印刷出版业的中心
三、科举用书与石印技术的推广
第五节 晚清图书市场巨变与印刷业变革
一、教育改革对书籍市场的冲击
二、教科书市场的需求与综合性印刷出版公司的兴起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教会印刷所的治理结构对印刷技术传播的影响
第一节 企业的治理结构与印刷业
第二节 教会印刷机构简介
一、教会设立印刷所的目的
二、伦敦会与美国长老会的印刷机构
第三节 教会印刷机构的资金来源与治理结构
一、传教士从事印刷出版事业的资金来源
二、教会印刷所的治理结构
第四节 治理结构对教会印刷机构发展的作用
一、传教士对商业印刷的态度
二、印刷主管对商业印刷的态度
三、治理结构与教会印刷所的发展
第五节 教会印刷所及其治理结构对印刷技术传播影响的分析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早期企业制度与石印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早期的股份公司制度
一、中国股份公司制度的开端
二、早期股份制公司存在的问题
三、早期股份制公司与石印业
第二节 石印书局的兴起及经营
一、石印书局的兴起
二、大型石印书局的经营与发展
三、中小型石印书局的经营与发展
第三节 对同文书局兴衰的考察
一、同文书局的创办
二、同文书局的成就与贡献
三、同文书局存在的问题及其衰落
第四节 早期企业制度对石印技术发展作用的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综合性印刷出版公司与新式印刷技术的发展——以商务印书馆为例
第一节 股份制公司的完善与发展
一、公司治理法制化的初步阶段
二、公司治理机制的形成
三、股份制公司与印刷业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的印刷技术发展概况
一、上海综合性印刷出版公司的发展
二、其他地区印刷技术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商务印书馆的资本积累与公司治理
一、商务印书馆资本的发展
二、商务印书馆的公司治理
第四节 商务印书馆对新式印刷技术的推广
一、新式印刷技术的引进与使用
二、技术与设备的改良与革新
三、印刷出版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第五节 股份制公司推动新式印刷技术发展的机制分析
一、公司筹集资金的能力
二、公司的社会资源优势
三、公司拓展市场的能力
四、完善的公司治理的优越性
第六节 小结
第七章 本书的若干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启示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