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德国史 1918~2014(第4版)

德国史 1918~2014(第4版)

  • 字数: 434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英)玛丽·弗尔布鲁克
  • 出版日期: 2018-06-01
  • 商品条码: 978720814841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632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1918-2008年的德国史,内容涉及这90年期间德国历史的所有重要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和军事,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德国现代史。
作者简介
玛丽·弗尔布鲁克 现为伦敦大学学院德国史教授、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系主任,曾任《德国史》杂志第一届编委会成员、英国德国史学会主席和英国科学院现代史学部主席。主要著作有:《奥斯维辛附近的小镇:普通纳粹党人与大屠杀》(2012年,获弗兰克尔奖)、《扭曲的生命:独裁时期的德国人与暴力》(2011年)、《人民的国家:从希特勒到昂纳克的东德社会》(2005年)、《德国简史》(2004年第2版)、《史学理论》(2002年)、《两个德国之解读(1945—1990)》(2000年第2版)、《大屠杀之后的德意志民族认同》(1999年)、《专政的解析:东德内幕(1949—1989)》(1995年)。
目录
插图目录
地图目录
第四版序言
第三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致谢
第一章德国历史导论 
第一部分分裂的社会:魏玛共和国与第三帝国
第二章魏玛共和国:起源与特质 
第三章民主的崩溃与希特勒的崛起 
第四章一个民族共同体吗?1933-1939年的国家、经济与社会 
第五章战争、种族灭绝与战败 
第二部分分裂的国家:两个德国(1945-1990年)
第六章占领与分裂(1945-1949年) 
第七章尘埃落定(1949-1961年) 
第八章变革与稳固(1961-1988年) 
第九章分道扬镳的两个社会 
第十章政治与国家 
第十一章政治异议与反对派 
第十二章文化分殊与民族认同的纠葛 
第十三章革命与战后时代的终结 
第三部分分裂的世纪
第十四章柏林共和国 
第十五章20世纪德国的内部张力与变革 
英文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摘要
     第一章 德国历史导论 在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后的那些不平凡的日子里,两德统一问题的讨论四十年来第一次成为严肃的政治议程,有关“德国问题”的意见可谓五花八门。在欧洲的各个角落,已经沉睡多年的偏见被唤醒,对防毒面具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的种种陈年往事的回忆也都复活了。在上述偏见和回忆沉睡的岁月里,冷战和恐怖平衡为分裂的欧洲确保了一种脆弱的和平。而今,一个统一的、经济上强大、政治上恢复了主权、在中欧重新扮演活跃角色以及在东西方之间处于桥梁地位的德国的图景突然出现,激起了一些人的强烈情感,这些人的德国观基本上是由希特勒和强有力的西德资本主义竞争者这两种图像构成的一种奇怪而别扭的混合。谁是德国人?如果有的话,他们的民族性是什么?从迅速地被撕开的铁幕的另一边、也就是东边来的、自称为德国人的那些人到底是谁?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他们都不像生活在西部德国的他们的兄弟姐妹。面临着东欧共产主义统治的迅速崩溃而不得不迅速做出反应的德国以外的很多人,发现他们的知识和理解力严重不足。生活在东西两个部分的很多德国人意识到,铁幕和1945年宣称的“零时”,妨碍了其对现实的理解。某些博学的权威,如美国学者福山,希望1989年能够成为历史的终点,但事实并非如此。许多教科书也曾宣称过1945年应该就是历史的终结之年。按照这种说法,1945年前后的两段历史泾渭分明,毫不相干;对于1945年以后的事情,即那个显然是永恒的“现在”,政治学和社会学可以一显身手,至少能提供部分阐释。 然而,上述偏见乃是基于对半个多世纪前希特勒统治的并非全面的认知,并与对迅速变化的现状的认识的有限性有关。这样的偏见不可能成为健全的理解力的基础。德国,这个“位于欧洲中部的国度”,数十年间在欧洲和世界的权力均衡中处在一种既不稳定也绝非轻松的地位,它在经济、文化和知识领域则是个非凡的创造力的源泉。德国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其进行严肃、细致的研究的必要性。很多评论家视其为极其独特的个案,这就引起了历史解释方面的激烈争论。 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着一个“德国问题”。某些分析家把这个问题的起源一直追溯到中世纪时建立统一国家的努力的“失败”,认为这一失败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时代错误。在政治上分权的“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德意志政治版图的多样性构成了一种连帝国皇帝们都无法对其实施有效控制的相互依赖的政治制度。诚然,皇帝们也热衷于在帝国之外追求其王朝利益。有权势的僧俗诸侯、强大的城邦和多如牛毛的“独立的帝国骑士”们的封地并存在德意志土地上。16世纪的宗教改革引发的文化和政治斗争使德意志的政治分裂制度化了。在整个17世纪,特别是在由一系列的冲突构成的所谓“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期间,与政治斗争难解难分的宗教分歧进一步强化了一盘散沙的政治现实。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平条约》既没有带来宗教的统一,也没有实现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只是把既成的僵局固化了。各个封地的统治者们在自己的国境内享有主权,同时仍在形式上效忠于皇帝。围绕着兴起中的欧洲国家体系的主导权,各国激烈竞争,由此所引发的冲突一直延续到17和18世纪的‘‘绝对主义时期”。其后,在由数百个小国组成的“德国”内部,普鲁士作为奥地利的劲敌脱颖而出。但这时的德意志依然相对薄弱,以致成为拿破仑统治下奉行扩张主义的后革命时期的法国所轻而易举地蹂躏的对象。 在拿破仑侵略行为的影响下,德意志各邦在对内、对外事务上都发生了根本的变革。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废除。不管是作为拿破仑统治的直接后果,还是“防卫型现代化”的一种形式,法律、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改革总之是开始了。拿破仑最终失败以后,1815年成立了德意志邦联,其成员包括普鲁士。出于同时对付西面的法国和东边的沙皇俄国的考虑,这时的普鲁士版图得到了扩充,国力也今非昔比,成为两大强权之间的堡垒。与此同时,由于领土的重组和德意志境内国家数量的锐减,其他德意志国家的版图和实力也都有所增加。随着旧的帝国的死亡,许多公国摇身一变,成为王国。 19世纪,德意志民族在政治上已主要由中等规模的国家组成。在对它们的支配权的竞争中,经济更发达的普鲁士压倒了奥地利。这是一个因工业化而发生急剧变迁的世纪。普鲁士成为经济一体化的领头羊,一体化导致了关税同盟的成立。在自由主义旗号下统一德意志各邦的政治努力在1848年遭到了失败。最终统一德意志的,是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铁血”政策。这个过程充满了味,其成果,即1871年成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是排除了奥地利的“小德意志”。新帝国首先致力于在欧洲为自己寻求一个稳固的地位,随后试图在世界范围的帝国问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德意志帝国被事实证明是一个不稳定的实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之后,1918年秋季的革命为它最后送了终。随后的魏玛共和国是一个短暂而又命途多舛的民主尝试的产物,这一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