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周全德学术文集

周全德学术文集

  • 字数: 437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 周全德
  • 出版日期: 2017-01-01
  • 商品条码: 9787534799778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420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12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试点经费资助
内容简介
《周全德学术文集/中原学术文库》选编了作者周全德自进入河南省社科院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在学术期刊由个人独立、公开发表的数十篇论文,共分为和谐发展与社会建设研究、爱情婚姻家庭研究、妇女研究、人口与生育文化研究四个部分。作者通过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拓者和引导者*社会学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阐释,对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内在统一关系的论证,对和谐发展的内涵、实质、特征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方式和途径的分析,阐述了自己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以加强社会建设促进和谐发展和达致文明进步的思考。
作者简介
周全德,1954年10月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河南省家庭伦理道德促进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社会学及社会伦理学。自1985年以来,出版独著、主编著作共7部,发表论文及各类文章300余篇,主要有《家庭生活管窥》、《爱的探索:从古典到现代》、《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式和途径》、《新型城镇化的社会学理论建构》等。已发表的著作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中国妇女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社科基金课题6项,曾被河南省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暨平安家庭创建协调组授予“优秀理论工作者”称号。
目录
一 和谐发展与社会建设研究 中原城市群建设中的文化生态思考 彰显中原伦理精神,构建河南和谐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支撑 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式和途径 刍论社会学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举措与方式 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 社会学的想象力 和谐的伦理蕴含及实践品质 加强社会建设,实现和谐发展 我国社会文化创新能力培育探讨 对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加强和完善河南社区管理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和谐发展观及其当代发展 略论新型城镇化的社会学意蕴 在破解民生难题中提高我国民生建设的质量及效能 论新型城镇化的社会学理论建构 南水北调对中原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效应研究 二 爱情婚姻家庭研究 第三者插足的主要社会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伦理思想 爱情与家庭生活 家庭题材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价值取向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爱情观的发展 大众文化中的情爱错觉 当代爱情心理变异的成因、特征及其消解 论青年与爱情文明建设 论爱情伦理的建构和爱情伦理教育的意义 营造幸福婚姻的文化路径 儒学、基督教与婚爱文化 提高家庭美德建设成效的思考与建议 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认识误区、伦理分析及应对措施 新型城镇化要求提升家庭发展能力 托夫勒婚恋家庭观的基本内涵、主要缺陷及借鉴价值 女性在建设现代家庭伦理道德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 妇女研究 论妇女观的特色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论西方女权主义思潮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社会性别分析的思想意义和实践价值 我国存在某些男女不平等现象的原因探析 给予孤寡老年女性以家庭式关怀 马克思妇女人权伦理理念解析 略论妇女民生改善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关于我国妇女发展的理性思考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妇女发展的理性思考
摘要
    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伦理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学》一书,以其透彻的实例、深邃的观察力,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家庭伦理的思想,给我们以有益的教育和启迪。 他提倡家庭中爱的启蒙和教育,坚决反对对人的冷漠无情和麻木不仁。他断定对人漠不关心的人,不会有真正的个性,对人漠不关心会使心灵日趋空虚,必然导致道德堕落。在他的字里行间,处处闪耀着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关心、对人的赞颂,体现着人道主义的巨大感化力量。他真挚地认为人的原则就是要以人的眼光来看待人,而心灵的麻痹,就是对人的冷酷无情;人的原则体现在家庭生活中就应当做到家庭成员之间细微、真诚、敏锐地体贴。总体而论,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由于家庭本身意味着人的多重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精神的社会关系、人自身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综合,其幸福和美满尤其需要人们用智慧和情感去精心培育。具体来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是要爱戴地、尊敬地纪念死去的老人;二是丈夫要以刚强的、高尚的男人气度和眼光来看待做了母亲的妻子,并且认为上述这些就是家庭赖以支持的精神力量。 夫妻之间的真挚爱情是和睦家庭的基石,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思想。他认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物理学家、数学家或其他专业领域的名家,而是所有的人都可能成为父母、丈夫或妻子,这是谁也回避不了的一个人生课题。教人以生活中的这些实际知识远比十分深奥的数理化知识重要。因此,对婚姻、家庭知识的藐视,不是无知,就是道德和精神发育水平的低下所致。他得出结论,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真心地喜爱自己的妻子,因为在父母相依为命、相亲相爱着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然心地温和善良,宁静而心灵健康,真诚地相信人的美好。在我们今天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实际上远不是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能当个好父亲、好母亲的。往往夫妻双方囿于自己的意见纠纷,小至吵闹,大至离婚,全不顾如此做会给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多么难以磨灭的阴影。为了孩子,父母应当彼此忍让彼此和睦相处,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话是不无教益的。 他把家庭定义为人们多方面关系(即经济的、道德的、精神—心理的、美学的)的基层细胞,它的琴瑟和谐要靠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的力量去培育。在劳动教育中,他主张用日常生活劳动的细节对人进行教育的智慧,这是其他任何东西代替不了的。因为人的劳动思想,像一条红线贯穿着他的成功与幸福,因为人们能在自己的劳动果实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及体力的创造力,这些也是其他任何东西代替不了的。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及观察经验,把劳动教育作用归纳为几点:1.父母不断辛勤劳动的家庭将成为对孩子进行情感、道德教育的学校。2.家务劳动在家庭里是人们相互关系修养的基础。3.手脑并用的劳动更易于发展人们的创造性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感。4.人在自己的劳动中创造自己并理解劳动的美。5.谁于早期童年时代能够在自己劳动中认识自己,谁就能真正获得人的高尚风格和品质。对于审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相信它应寓于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对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追求中,而不能仅限于在球场、跳舞场、台球台子等文化娱乐场所的安置得当上,更不能寄希望于这样做青少年就会减少犯罪率。原因是,道德上的坚强意志力以及对坏事的抵抗力并不决定于跳舞场、台球台子等文化娱乐场所,而取决于明确的生活目的和高尚的、丰富的精神需求。他指出,增强家庭成员的审美感受、体验,最忌单调无味的活动, 因为单调无味的活动对人美好感情及智力的发展是一种最可怕的障碍。他还指出,一位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有文化的、有广泛的社交兴趣的、有自尊心的、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的、有严格要求和百折不挠精神的、对坏事不妥协和不容忍的母亲,在家庭中应该是道德和精神上的主宰和领导者,同时也是美的化身,这所具有的教育力量是有些东西无可比拟的。对于艺术教育,他也相当关注。他主张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带领孩子进入美好的自然界中。要使孩子看看花朵的盛开和凋谢,蜜蜂是怎样采蜜的,雪花又是怎么像神话中的巧匠所雕刻的那样。让他们迷恋地去观看那些在晨雾中耸立在他们面前的城市或村镇,观看那彩虹惊人的闪变和那波浪翻滚的金色麦苗。苏霍姆林斯基敏锐地感觉到,从一个孩子如何对待鸟、花、树木,可以看出这个孩子的道德,这个孩子对人的态度,由此提醒家长们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对实际生活中美好事物细微的感受力。 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义务责任感,是苏霍姆林斯基家庭伦理思想的一大特色,他多次强调,有关人类愿望的文化修养问题应放在第一位。他提出一个人婚后是否善于生活,就是看一个人是否善于去爱、去尊敬和体贴他(她)身旁的人;能否善于掌握、控制自己的欲望,能否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其他人而放弃自己部分愿望。他总结出人类的爱是心灵和肉体、智慧和思想、幸福和义务的结合,它把人带向喜悦和愉快,同时也带向最困难、最复杂、最重大的人类义务中去。他说爱的教育力量,就是指完成最完美的人的义务,爱就意味着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他还坚信,义务感———这是人内心的审判者,激起天良的最重要的兴奋剂。义务感对天良来说,好比独木舟上的舵和桨。没有义务就没有天良,就没有高尚的人的原则。一个人如果在崇高的人的义务中没有自己的亲身体验,他就不会得到真正的人的幸福和生活的欢乐,不会感觉到自己的幸福有赖于他人的劳动,也就不会产生感激之情。 苏霍姆林斯基上述这些精心阐发的观点,对于建立和维护正常的家庭关系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实际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过着和睦的生活。但是,这些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人们辛勤的劳动汗水去浇灌。作为父母,怎样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处理好和子女的关系,怎样尽到对父母的责任,这些都不是一句空话能解决了的。读一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家长教育学》,对我们正确对待和处理好这些关系无疑是很有裨益的。 (原载《道德与文明》1985年第6期)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