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地上的乡愁

大地上的乡愁

  • 字数: 2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作者: 唐毅 著
  • 出版日期: 2016-12-01
  • 商品条码: 978754114544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6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有故事的散文,有温度的散文,有趣味的散文。2、冰心散文奖、中国当代诗歌奖得主唐毅,从诗歌到散文的转换之作。3、一介书生的“文化苦旅”。
内容简介
《大地上的乡愁》是第七届冰心散文家作家唐毅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散文集。作者以乡愁为主题,行行重行行,从故乡到他乡,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漫游,写下富有故事、温度和趣味的文字。作者长于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对周遭的一切予以文化观照,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家国情怀、文明兴衰、文化命运……
作者简介
唐毅,生于1964年4月,四川仁寿县人,现供职于遂宁日报报业集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文学》《十月》《诗选刊》《散文选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并入选多种选本。著有诗集《十九张机》、散文集《崇丽之城》、长篇小说《荷花塘》《做官》等。曾获首届四川省记者文学奖、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第七届冰心散文奖。
目录
从读书台到幽州台
夜读东坡
虞丞,虞丞
江南归船
陈情表
桃源梦寻
琴台故径
校书门巷
宫倾
阳关三叠
访上庄
青城消夏录
峨眉看雪
涞水流,易水流
喜桂图
风雨卓筒井
糖霜谱
大明湖畔
茶马古道
赣行杂记
岷州行
千年民谣
观音山传奇记
双馆记
蓬溪墨色
龙凤峡
能不忆蜀西
后记
摘要
    从读书台到幽州台
    靠前次到射洪县,我立刻想到了陈子昂。那位开大唐一代诗风的蜀中才子,他的老家就在射洪。射洪县唐属梓州,今归四川省遂宁市辖。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片山野之中,还藏着一个读书台。
    读书台是一围书院,位于该县金华山。中国有很多山是没有名字的。所谓名山,恐怕多少都与文化名人扯上了一点关系,人以山传,山以人名。很难说,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时,那首千古绝唱的意象里没有一点读书台的影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群山肃立,聆听一代诗人苍凉的吟哦。据相关资料记载:公元696年,武则天派她的侄子建安王武攸宜讨伐契丹,陈子昂随军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不懂军事,陈子昂曾献奇计,未被采纳。这首诗就是作者从军失意时写的,他感到像古代乐毅、燕昭王那样的英雄人物未能遇见;而后来的英雄人物,自己又不太可能看见。诗中包含作者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在陈子昂的故乡,他是颇受爱戴的。不为别的,就为一首豪情万丈的《登幽州台歌》和留在故乡的读书台。
    我想,假如一千年前我就站在这个小小的院落,脑子里也许满是严谨的格律、工稳的韵脚。然而,陈子昂就是陈子昂,他不拘形式,五言也罢,六言也罢,只想发出一种惊天动地的感喟。
    登上幽州城头,陈子昂心绪大变。本来,一位随军参谋,多半是那种谨小慎微的智者形象,但为诗人,便有几分放达。可是抱歉得很,我至今不知道陈子昂其时的心情是好是坏。
    我去过幽州(今北京市广安门外),可惜没有去过幽州台,也就不曾登临过幽州城头。可以想见,那时还远不是泱泱中华首善之区的幽州,城外是一片号角连营的边塞战地。孤独的诗人诗情澎湃,以空旷寂寞的文字,向我们阐释了一种苍茫的宇宙观。
    幽州不是诗歌的圣地,只是陈子昂生命的一个驿站。从读书台到幽州台也许并不诗意,要不是他的《登幽州台歌》,可能谁也不会将一位随军参谋同今天的北京联系起来。 。
    我走在陈子昂曾无数次走过的金华山道,唐诗的文脉如徐徐轻风,正是从这里吹向长安,让正襟危坐的巍峨都城为之动容。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修撰的《遂宁县志》有一篇《射洪金华书院记》,当我读到“其文翰议论在史册”一句时,不由一惊,能得到后人评说如此,陈子昂生前的委屈还算没有白受。能够把自身苦难化作文字,上载史册、雕镂人心,也是足可欣慰的。
    也许,《登幽州台歌》并非陈子昂刻意为之,寥寥数句,似是脱口而出,实则厚积薄发,所以至今仍屹立在唐诗的源头。
    幽州的前面是荒漠,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陈子昂身后是大唐的山川。天地悠悠,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很多次选择,大多数人选择平坦,选择幸福与繁华;有的则只能选择坎坷、苦难和荒凉。这是与初衷无关的。
    学而优则仕。陈子昂从乡试中脱颖而出,同所有的读书人一样,接下来,就该是告别故园,去与普天之下的举子一决高下。
    这,金华山阳光明丽,陈子昂上路了。
    东都的不夜繁华超出了青年学子陈子昂的想象。天子脚下,皇家气象。成千上万前来应试的举子,个个志得意满、信心十足,谁都想在精英云集的科考中独占鳌头。
    按照当时的惯常做法,考试之前,举子们一般都会将自己的诗文写成行卷投到名宦府第,以引起朝廷上下的重视。陈子昂来自巴蜀偏远之地,虽经多方努力,仅得到一位四品官员的接见。
    投递行卷的效果并不理想,陈子昂只好另辟蹊径。他见一胡人在闹市出售一把胡琴,要价不菲,观众摇头,都说不值。这时,陈子昂拨开人群,声言这是琴中上品,连价也不还就买下了,并与围观者约定,明日某时将在某处向大家一展琴技。
    第二天来了很多人,陈子昂却说考期临近,怕扰了举子们温习功课,这琴不弹也罢,说着说着便将昂贵的胡琴摔碎。此番举动引起一片惊疑,陈子昂这才拿出早已备好的百十轴行卷分送给大家。读了他赠送的诗文,洛阳市民才知道这位四川举子文采盖世。
    不过,分送行卷虽然成功,可惜陈子昂考运不佳,未能金榜题名。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