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匠人营国 中国历史上的古都

匠人营国 中国历史上的古都

  • 字数: 18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张晓虹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21416775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中国历史上古都与城市变革的系统性学术研究成果,本书分为三编,上编“考古与传说时代”考察了早期城市的起源,探寻夏商周时代的都城历史;中编“古都”介绍、描述了古都的确立与迁移、首都与陪都、都市形态的演变和都城社会的发展;下编“城市”分析了古代中国的城市与经济、城市与交通以及城市与中外交流。
作者简介
张晓虹,女,1965年生。199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工作。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主任、《历史地理研究》期刊副主编。 主要从事历史城市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研究,著有《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古都与城市》编著有《万民所依:建筑与意象》《洞天福地》等,在SCI、SSCI和CSSCI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目录
上编考古与传说时代
第一章城·市——早期城市的起源
一致天下之民
二造郭以守民
三聚天下之货
第二章都·邑——夏商周都城
一夏都二里头遗址
二盘庚迁殷与殷墟的发现
三武王伐纣与丰镐二京的建立
四营建成周
中编古都
第三章京·师——国都的确立与转移
一定都之议
二四塞之地长安与四方之中洛阳
三天下之枢开封
四南北往复
第四章都·京——首都与陪都
一东西二京
二五京制度
三京师拱卫
第五章城·郭——都城形态的演变
一匠人营国
二居主奥区
三承天之序
四万世之邦
第六章里·坊——都城社会的发展
一闾里阛阓
二坊肆谨严
三绣旆相招
四勾栏瓦舍
下编城市
第七章市·镇——城市与经济
一宋代草市
二明清市镇
第八章水·城——城市与交通
一水陆会通
二运河城市
三江海通津
第九章中·外——城市与中外交流
一丝路城市
二开埠城市
摘要
     第一章 城·市——早期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就是说,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城市。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看法。 一些治城市史者又在经济因素之外增加了技术和文化因素。如美国有名的城市理论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由村庄演化而来,村庄连同周围的田园,构成了新型聚落。人们渐渐学会了制陶、灌溉、耕作,建成了最初的房屋、圣祠、蓄水池、公共道路、集会场地。人类这一系列技术发明和改造自然的行为就是后来形成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先于城市进行的。”而澳大利亚历史学家柴尔德则在城市形成因素中,加入了文化要素:他指出聚落规模、人口规模和大型建筑、剩余产品的出现、阶级的分化、文字的发明、社会组织的出现是早期城市的特征,这其中大型建筑和文字明显属于文化的范畴。 具体到中国早期城市的特征,学术界争论不休,并没有形成接近一致的看法。有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认为中国早期城市应该有五大特征:防御性的夯土城墙、战车、兵器;政治性的宫殿、宗庙与陵寝;宗教性的祭祀法器与祭祀遗址;经济性的手工业作坊和形态性的聚落在定向与规划上的规整性。这一总结是张光直先生基于他对商代城址的考察得出的。另有一些学者不接近同意这一观点,或强调要从中文“城市”涵义出发,即城市必须是同时具备军事防御与经济贸易两大功能的聚落形式。 由上述关于城市起源的争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城市的认识并非是简单的形态学的意义,以考古学为基础的学者大多是将城市起源置于文明和国家的探源中考量,城市的起源往往成为判断国家政体存在的依据,在一个区域中追溯原始村落到城址的发展历程,实际意义在于探索人类历史早期的社会演变轨迹。而以历史学为基础的学者,则更拘泥于传统文献中的含义以及与后世城市功能之间的历史关联。 正是基于这样不同背景的学术考量,在多年激烈而严肃的讨论之后,对中国城市起源的认识逐渐汇总为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原始社会后期的龙山文化,就已出现了城市,因为考古学家已经在中国各地发现了大量龙山文化的古城址,表明当时的人类已经有能够组织修建大型工程的社会机构,社会形态也不再简单,甚至可能已形成国家的雏形,这些城就是各个社会组织的权力中心,这样的城可视为早期的城市;第二种意见认为,中国早期城市出现于原始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之后,早于农业与手工业相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并且认为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并不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而是城乡分工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其实,这两种意见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是从考古学出发,后者强调的是社会组织已有一定的复杂程度。但我们从目前发现的大量龙山文化的城址来看,其规模巨大,不仅有防御性的城墙,而且城址内部有明显的职能分区,以这样的城址状况,如果其社会组织没有发生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是不可想像的。 早期的人类,由于征伐不断,所以必须建立有效的防御体系,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因而就形成了在居住地区修筑城墙的特点。但是修筑城墙与社会组织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这一点古人早已认识到,如早期典籍《黄帝内传》《世本》《淮南子》《吴越春秋》等就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其中筑城是“卫君”的,君是社会组织的管理者,有君就说明已有一定的社会分工,社会组织已经有一定的复杂程度。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