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八百壮士 中国孤军营上海抗战纪实

八百壮士 中国孤军营上海抗战纪实

  • 字数: 42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 作者: 陈立人
  • 出版日期: 2010-01-01
  • 商品条码: 978780214929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6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纪实* 查阅淞沪会战史籍、上海租界档案及谢晋元将军在孤军营中全部日记并多次访问谢晋元将军子女* 抢救式采访八百壮士中余长寿、陈德松、章渭源等数十名幸存者* 讲述电影《八佰》英雄原型的悲壮故事* 展现四行仓库保卫战中极其悲壮的英雄群体* 电影准备阶段部分史料来自本书* 山河破碎,男儿许国* 1937年10月,中国抗战目前极其惨烈的战役——淞沪会战演成危局,在上海行将不守,几十万中国军队全线撤退之即,第9集团军第88师第524团中校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八百孤军固守上海断后阵地——四行仓库* 书中详尽展示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激战四昼夜的动人一幕,生动描述了他们长达八年的惨绝人寰的羁押、流放生活。揭示出壮士们为国捐躯、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气节
内容简介
1937年10月,中国抗战*惨烈的战役——淞沪会战演成危局,在上海行将不守,几十万中国军队全线撤退之即,第9集团军第88师第524团中校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八百孤军固守上海*后阵地四行仓库。该书作者查阅大量史料,并采访八百壮士中数十名幸存者,力图再现中国抗战目前这一悲壮篇章。书中以凝重的笔调详尽展示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激战四昼夜的动人一幕,生动描述了他们长达八年的惨绝人寰的羁押、流放生活。故事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揭示出壮士们为国捐躯、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气节。然而,英雄们在抗战中以及抗战胜利后受到的种种遭遇和磨难,又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惋惜和思索……
作者简介
陈立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解放军画报社副社长,大校军衔。 1988年发表首部长篇纪实文学著作《百战将星一一何基沣》,得到广泛好评,并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缅甸,中日大角逐》是他发表的第二部长篇文学著作。该著作首发于1990年,多次再版重印,共发行10万余册,有多家媒体转载。并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优秀畅销书。之后,又先后发表纪实文学著作《孤独八百士》《冯玉祥》《重整金瓯》,以及摄影文学著作《行行止止一一陈立人欧洲之旅摄影日记》《高天厚土一一陈立人青藏高原之旅摄影札记》等。
目录
第一章大舞台,小角色
第二章孤堡
第三章血醒租借地
第四章壮士无戈
第五章没有早晨的陷城
第六章孤军营不是田横岛
第七章无羽之翅
第八章血染的尊严
第九章超载的土地
第十章精神大越狱
第十一章阳光、空气、水与抗战
第十二章逃亡者
第十三章监禁自我
第十四章“我是中国人……”
第一章大舞台,小角色
第二章孤堡
第三章血醒租借地
第四章壮士无戈
第五章没有早晨的陷城
第六章孤军营不是田横岛
第七章无羽之翅
第八章血染的尊严
第九章超载的土地
第十章精神大越狱
第十一章阳光、空气、水与抗战
第十二章逃亡者
第十三章监禁自我
第十四章“我是中国人……”
第十五章织机高奏安魂曲
第十六章谁是下一个?
第十七章漏船
第十八章英雄倒在黎明
第十九章苦海
第二十章胜利者的眼泪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大舞台,小角色 1937年10月下旬,上海城下,炮火连天,中日双方数十万军队拼死搏斗,血流成河。 此时,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城内的一座密室里,两位隔岸观火的大国外交家,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臆测中日战争走势,各有高论,互不相让。 体态优雅、一副十分自信神情、长着拿破仑鼻子的这位是法国政府代表拉加德,而身材修长、打着深蓝色领带、十足文人气派的那位是美国外交家亨培克博士。他们到布鲁塞尔来,为的是出席几天后召开的讨论中日战争的九国公约会议。这是中国寄予希望的重要国际会议。中国国民党政府在战场上抵挡不住日军的强大攻势,指望大国出面干涉,在谈判桌上遏止侵略,战火笼罩下的上海城市以有补于日益危急的严重事态。 “到布鲁塞尔来,我们总应做点什么事,为中国盟友,也为我们在远东的重大利益,不知法国政府有何打算?”当仆人把杯中残羹撤下,端来时鲜水果后,亨培克一边品尝着当地出产的白葡萄,一边以探询的语气问。 “能做的事情已经不多。”拉加德是中国问题专家,不过,在过去几次国际会议中,只要他出席,总要发表对中国不利的言论。他接着表示:“当然,从道义出发,法国政府赞成此次会议通过一项谴责侵略的声明。” “这无济于事,中国需要切实的支持。”这不是亨培克个人的看法。美国政府希望扶住中国,以抵制日本,但又不愿单独出面,以免卷入战争。美国认为,中国“门户开放”的时候,美国是列强中最后一个挤进来的,现在挽救中国,也不应让美国先行出血。 “支持?”不料,拉加德冷冰冰地说,“中日战争已成死棋。据法国国防部分析,中国军队在上海的抵抗,可能坚持不到我们正式开会的11月3日。整个中国战场的战事,年底前就会结束。” “有什么根据支持你的论断?”亨培克对这位中国问题专家的断语一点也不吃惊。 “我有有关中国战场的近期新战报。”拉加德抖着几份刚从巴黎传来的情报资料。 “未必如此。”亨培克平静地说,“在美国,我也听到类似的预言。但军事权威们只会根据有关部队、大炮、坦克、飞机等数字来判断局势,而忽视了心理因素。不仅美国国防部,法国国防部的官员们莫不如此。” 大半因为亨培克最后一句话的刺激,拉加德显得有些激动,他反问:“阁下有何高见?” “中国人不会停止抵抗。6个月以后也不会停止。” “根据什么?” “我有一种直觉。”亨培克接着谈起早年在中国杭州教书时的经历,“我曾亲眼看到一队参加北伐的中国士兵把一列熄火的列车推走了。此事给我深刻印象。” “就凭这?你太轻率了!哼!”拉加德高傲地哼了一声。 “我敢打赌。”亨培克突然心血来潮,也许,因为受到拉加德那声不中听的鼻音刺激。 “赌什么?”有着拿破仑遗风的这位法国人不甘示弱,追问道。 “外交家说话当然算数。”亨培克略一停顿,说:“我收藏有一幅法国早期印象派油画。你呢?” 拉加德以不屑的神情答:“我以为不值得为此下大赌注。我只有一瓶中国出产的茅台酒。” “一瓶酒少了点,再加一样东西,怎么样?” “什么东西?” “法国预言家的荣誉。” “一言为定。”拉加德显然被激怒了。 “一言为定。”亨培克在不动声色中,握住了拉加德伸过来的毛绒绒的大手。 曾经是在许多重要国际条约上签过字的两位外交家的手,现在却为一个近乎荒唐的口头协议打赌,郑重其事地握在一起。 “阁下,你的法国油画肯定是要物归原主啦!”拉加德已有几分得意。 “预言家,当心你的荣誉。”亨培克白皙的手使了下暗劲,回答道。 秋风萧瑟中,淞沪抗战进入了紧急关头。 战况日下,败象环生。设在南京总统官邸内,直通前线指挥部的长途专线电话,神经质似的一阵紧过一阵地抽搐。蒋介石喜欢电话,淞沪抗战以来,他常常整夜整夜守在电话机前,不断地给前线指挥官打电蒋中正话,询问战况,下达命令。他的电话甚至越过四五级指挥所,直接打到师长或团长那里。有了电话,他就能随心所欲地指挥作战。但是,这几天,他又特别怕听到电话铃响。近日,电话里传来的尽是令人丧气的消息。最令他震怒的是,刚才,顾祝同报告“战略要点大场失守”,蒋介石像遭电击,浑身一阵颤抖,他含混不清地咒骂:“该死、该死!”随即挂上电话。蒋介石大怒不止。 淞沪抗战,他是下了大决心投入大本钱的。战争爆发后,他连连调兵遣将,共投入70个师的精锐部队。嫡系部队中,除了汤恩伯13军、卫立煌14军未动用外,其余悉数开至淞沪战场。淞沪抗战打响不久,蒋介石自己给自己加封为陆海空三军大元帅。就职大典上,他曾慷慨陈词: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我军应誓死固守,与上海共存亡。不仅蒋大元帅坐镇南京大本营,眼睛盯着上海战场,就连蒋夫人宋美龄也往返奔波于京沪道上,亲临前线,视察军情,慰问伤兵,鼓舞士气。尽管如此,淞沪抗战,在经历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开局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