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巴黎评论 作家访谈 3

巴黎评论 作家访谈 3

  • 字数: 24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1-01
  • 商品条码: 978702013235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64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推荐理由: 文坛秘辛,写作圣经,《巴黎评论·作家访谈》(共四册),带你进入当代伟大作家们的文学生活。
内容简介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之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作者简介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Paris Review)持久、有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之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目录
威廉·斯泰伦(1954)
T.S.艾略特(1959)
埃兹拉·庞德(1962)
艾伦·金斯堡(1966)
索尔·贝娄(1966)
约瑟夫·海勒(1974)
卡洛斯·富恩特斯(1981)
菲利普·罗斯(1984)
约翰·欧文(1986)
多丽丝·莱辛(1988)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90)
托妮·莫里森(1993)
阿摩司·奥兹(1996)
V.S.奈保尔(1998)
石黑一雄(2008)
摘要
     威廉·斯泰伦 时值初秋,威廉·斯泰伦在巴黎一家帕特里克咖啡连锁店里接受了这次采访。那家咖啡店位于蒙帕纳斯大街,除了咖啡牌子还算不错外,跟相邻的朵梅、罗顿德、勒·夏普兰相比,其店面没有多少独特之处。与咖啡店和路边餐桌相对的大街那边有一张家人团聚的红色招贴画。画中全家人站在吧台背后,配的文字是:去开心的俄国度假吧!画幅下端已经被撕裂、磨损,用木棍蘸着石灰写的几个字仿佛在大声尖叫:美国人回你自己的家去!旁边另一张招贴画是一幅矿泉水广告:百悦!下面写着:会发出噗嗤声的水!在阳光的反射下画面颜色鲜亮而刺眼。斯泰伦用手遮着眼睛,目光投望着杯子里的咖啡。他的外表年轻英俊,可在这天下午却显得黯然失色。此刻,周围一片寂静,附近的居民们正在休息,藏匿起他们生怕被光线灼伤、适合夜间出没的脆弱的眼睛。斯泰伦面色苍白,略带病容。 ——乔治·普林普顿、彼得·马西森,一九五四年 《巴黎评论》:首先谈谈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吧。 斯泰伦:什么?噢,写作。我想应该是十三岁左右吧。我写了一篇模仿康拉德的东西,取名叫《台风和托尔湾》,描写一艘满载着疯狂的中国人的轮船。我想还往里面放了几条鲨鱼吧。我是全心全意来写的。 《巴黎评论》:是什么偶然因素刺激你开始写作的呢?也就是说,你为什么想到要写作呢? 斯泰伦:我要是知道就好了。我认为还是自我表达的需要吧。不过,写完《台风和托尔湾》之后,我没有再写过一篇东西,直到上了杜克大学,然后又进了威廉·布莱克本主持的写作班。我最初是在他的激发下开始写作的。 《巴黎评论》:写作课对年轻作者有何价值? 斯泰伦:我想,它顶多起一个推动这些作者起步的作用,但可能骇人地浪费学员的时间也未可知。瞧瞧那些年复一年地前来参加暑期作家研讨班的人,你熟悉得在一英里开外就能认出他们来。写作课仅仅能帮你迈出第一步,帮助是很有限的。其实,这种课程根本教不了写作。教授的职责应该像农夫锄地择草那样择优去莠,不应该鼓励那些本来就成不了器的人涉足此道。我知道纽约有一家学校开设了大量写作课,好几个教师用最令人恶心的方式糊弄着那些可怜之至、见不到丁点儿才华的习作者,给那些本来毫无希望的人制造着虚幻的希望。他们定期编辑一些枯燥乏味的小册子,质量低劣得令人不寒而栗。这接近是一种毁人的营生,纯属浪费纸张和时间,这样的教员应该将他们赶尽杀绝才是。 《巴黎评论》:难道普通老师就不能教教技巧或者风格什么的吗? 斯泰伦:可以教点儿技巧性的东西。你知道,他顶多能告诉你不要用两种视角陈述一个故事之类的东西。不过,我认为,无论何等尽职和机敏的教师,休想去教风格。风格是经过长期艰苦备至的写作实践之后才会形成的才分。 《巴黎评论》:你觉得从事写作是一种享受吗? 斯泰伦:对我而言肯定不是,当我的写作状态不错的时候会有一种暖融融的舒服感。可是,那种快感接近被每天重新开始的痛苦抵消殆尽。我们还是老实说吧,写作就是地狱。 《巴黎评论》:你每天能写出多少页? 斯泰伦:如果写得稳定顺畅,换言之,如果我选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再加上由衷地感到兴味盎然,而且罕见地有一个可以望得见的结局,每天我在黄色的纸上可以写出两页半或者三页的手写稿,总共大概会花上五个小时,不过,用于实际写的时间并不多。下笔之前,我要试图酝酿出贯穿全故事的那种感觉,事实上这种酝酿期犹如做一场漫长而奇异的白日梦,期间,我的思绪漫无边际地游走,无所不想,无远弗届,可就是没有在琢磨手头的工作。每天,我能写出的东西非常有限。我倒是希望写得多多益善。我务必要把每个段落甚至每个句子打磨得完美无瑕方肯歇手,这似乎成了一种病态的需求。 《巴黎评论》:你觉得一天中的哪个时段最适合写作? 斯泰伦:下午。我喜欢磨蹭到深夜,小酌几杯喝得微醉,延宕到很晚再睡觉。我多么渴望破了这个习惯,可是却无计可施。午后是我专享可支配的时间,我试图在宿醉状态下将这段时光利用到很好。 《巴黎评论》:你喜欢做笔记吗? 斯泰伦:感觉没有这个必要。我曾尝试过做点儿笔记,但最终没有什么价值,因为我从不采用自己记下的那些素材。我想,要不要做笔记接近因人而异。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