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第三帝国的最后八天

第三帝国的最后八天

  • 字数: 237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德)福尔克尔·乌尔里希
  • 出版日期: 2022-04-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9572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4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作者描写了柏林、代明、汉堡、布拉格、布雷斯劳、阿姆斯特丹等大大小小的城市在这八天的生死时刻,多角度书写了这个浓缩了无数矛盾的历史转折点。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和作家,福尔克尔·乌尔里希的写作巧妙切换宏观与微观视角,让个人的悲欢离合与地区的历史水乳交融,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正在崩塌的世界。 本书极富阅读价值的一点在于,它依据档案、日记、书信、演讲等资料,真实地还原了当时复杂的社会心理,并指出,只有清楚那种物质和道德上的破坏程度,才能理解5月8日发生之事是多么难以想象,而德国后来的反思历程又是多么艰难、漫长。 许多有名的历史见证者,无论是作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鲁斯·克吕格(Ruth Klüger),还是记者与评论家埃里希·凯斯特纳(Erich Kästner)、威廉·夏伊勒(William Shirer),抑或历史学家齐格弗里德·凯勒(Siegfried Kaehler),还有后来的政治家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康拉德·阿登纳(Konrad Adenauer)、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特奥多尔·豪斯(Theodor Heuss)等人,都以各自的方式,记录下了一种普遍的五味杂陈:对元首之死的无动于衷、被抛弃的愤怒、失去家人的悲痛、死里逃生的庆幸、对胜利者复仇和前途未卜之担忧,以及理想主义多次遭滥用、信仰无数次崩塌后的空虚感……但同时,很少有人为纳粹罪行感到羞耻、悔恨,人们对占领区胜利国代表卑躬屈膝地顺从,以麻木又近乎顽强的状态勤奋地清理废墟、进行重建,俨然一种“身体和道德上的残废和畸形”。
内容简介
第三帝国的最后一个星期开始了。希特勒已死,但是战争还未结束。一切看起来陷入停滞,却又处于令人屏息的暗动中。 元首的继任者邓尼茨逃到弗伦斯堡之后,盟军继续大步前进。柏林放弃挣扎,C集团军群在意大利投降。火箭专家韦恩赫尔·冯·布劳恩被逮捕,好莱坞女星玛琳·迪特里希在卑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寻找自己的姐姐。自杀像瘟疫一样一传十、十传百,强奸事件大规模发生。最后的死亡行军、疯狂的驱逐、避人耳目的纳粹高官被解放的集中营……正如作家埃里希·凯斯特纳1945年5月7日在日记中写到的那样,这一切都发生在那个“往昔不再”和“未来未至”之间的时间夹缝里。有名记者、传记作家福尔克尔·乌尔里希以天为单位描写了这个没有尽头的“零点时刻”,用无数证人证言的历史马赛克拼接出一幅全景图,将我们带到一个充满戏剧性和希望,也充满暴力和恐惧的世界。
作者简介
福尔克尔·乌尔里希(Volker Ullrich),1943年出生,有名传记作家、历史学家、专栏作家、电视媒体人。 主修历史、文学与哲学,目前居于汉堡。《时代》杂志旗下著名作家,《时代杂志历史篇》合作出版人,1990年至2009年间曾担任《汉堡周刊》的《政治书》主编,并出版过多部关于19世纪和20世纪历史的专著,众多成就使他于2008年荣获德国耶拿大学荣誉博士头衔。曾经因在新闻出版业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得德国弗雷德里希·克尔大奖。《希特勒传:跃升年代》是作者数十年心血之作,被学术界评价为本世纪、真实、值得注目的希特勒传记。
目录
前言
序幕:1945年4月30日
希特勒在地堡的终结——进攻帝国国会大厦——占领慕尼黑——“巴伐利亚自由行动”——解放达豪集中营——任命海军元帅邓尼茨为希特勒继任者
1945年5月1日
尝试单独与斯大林谈判失败——邓尼茨政府纲领和最初举措——公开希特勒之死的消息——戈培尔一家自杀——从帝国总理府突围——自杀潮:代明事件——“乌布利希小组”在柏林——维利·勃兰特和阿斯特丽德·林格伦在斯德哥尔摩
1945年5月2日
对希特勒之死的反响——柏林投降——抢劫扫荡——“乌布利希小组”的工作——寻找希特勒的尸体——苏联对于希特勒之死进行的“猜谜游戏”——在意大利的C集团军局部投降——德国军事形势——邓尼茨政府总部迁往弗伦斯堡——韦恩赫尔·冯布劳恩等火箭研究专家被捕——维克多·克伦佩雷尔在下贝恩巴赫:与美国人的第一次相遇
1945年5月3日
各占领区司令官在弗伦斯堡会谈——汉堡不战而降——吕贝克湾的悲剧:“开普艾柯纳号”沉没——“匿名者”日记:柏林大规模强奸——与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关于在德国西北地区局部投降的谈判
1945年5月4日
签署在德国西北部、丹麦和荷兰的局部投降书——更多的德国军队局部投降——占领上萨尔茨堡山——在希特勒的山庄李·米勒和克劳斯·曼——阿登纳被任命为科隆市长——废墟中的日常——作为战俘的赫尔穆特·施密特——“莱茵草地营”汉斯·弗兰克被捕——达豪“特殊囚犯”获得解放
1945年5月5日
“帝国临时政府”成立——布拉格起义——“疯狂驱逐”开始——艾森豪威尔对“流离失所者”的号召——强制劳工的命运——遣返“流离失所者”——犹太“流离失所者”——解放毛特豪森集中营:西蒙·维森塔尔
1945年5月6日
冯·弗里德堡和约德尔在兰斯的谈判——解除海因里希·希姆莱职务——黑尔姆布雷希茨死亡行军——“第三帝国”末期的死亡行军——布雷斯劳要塞投降——德国人被驱逐出布雷斯劳——在汉诺威重建社民党:库尔特·舒马赫——波兰装甲师挺进耶弗尔
1945年5月7日
在兰斯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玛琳·迪特里希在卑尔根-贝尔森——不一样的迪特里希姐妹——阿姆斯特丹最后的屠杀——德国占领军在荷兰——弗兰克一家的命运
1945年5月8日
在柏林-卡尔斯霍斯特重新无条件投降——邓尼茨政府下台?——最后的德国反抗势力停火——“干净的国防军”传奇诞生——保护阿尔陶塞盐矿里掠夺来的艺术品——约瑟夫·特博文在奥斯陆自杀——德国占领军在挪威的统治结束——庆祝胜利欧洲“胜利日”
后记
1945年5月8日:崩溃还是解放?——邓尼茨政府的垂死挣扎——巴特蒙多夫审讯营——对纳粹岁月的抗拒和排斥——既是开始也是结束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人名索引
摘要
     序幕:1945年4月30日 1945年4月30日凌晨,一条毁灭性的消息传到老帝国总理府地堡。国防军优选统帅部总参谋长威廉·凯特尔(Wilhelm Keitel)报告,在瓦尔特·温克(Walter Wenck)将军带领下进军柏林的第十二集团军在波茨坦西南的施维洛湖(Schwielow-See)停住了脚步。这意味着,自4月25日以来被苏军围困的首都获得解围的最后希望消失了。直到此刻,阿道夫·希特勒终于决定接受其动荡生涯中一再受到的威胁:终结生命。 还在凌晨时分,希特勒就开始与身边人作别,其中包括新帝国总理府战地医院的医务人员。这是恩斯特·君特·申克(Ernst Günther Schenk)医生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希特勒,他表示感受到“一种难以忍受的冷静”。站在他面前的男人不再是过去那个精力充沛的“元首”:“他应该是穿着一件灰色的外衣,左胸佩戴镶有金边的国徽和铁十字勋章,下身穿一条黑色长裤;而在这套衣服里的人以难以想象的程度蜷缩着。我低头看到他弯着脊背,从耸出的肩胛骨中几乎是痛苦地抬起头。”希特勒与所有人握手,并感谢他们所作的贡献。他宣布,他将了断自己的生命,并解除其他人的效忠誓言。他让他们寻求英美同盟的庇护,以免落入苏联人之手。 凌晨5点,老总理府再次遭到苏联炮兵的不断炮击。一小时后,希特勒把政府区最后的防线“大本营”的指挥官威廉·蒙克(Wilhelm Mohnke)叫到地堡,询问总理府还能支撑多久。这位党卫队旅队长回答,最多一两天。与此同时,苏联人占领了蒂尔加滕公园的大部分区域,并已经在距总理府仅400米的波茨坦广场上战斗。必须抓紧时间了。 快到中午12点时,赫尔穆特·魏德林(Helmuth Weidling)将军离开位于本德勒大街(Bendlerstra?e)的指挥所,来到元首的地堡进行最后一次战况汇报,他几天前刚被希特勒任命为柏林城防司令。他所描绘的景象比此前蒙克汇报的更加悲观:由于弹药供应不足,空中也无法再进行补给,柏林的战斗很有可能在4月30日晚就结束。希特勒平静地接受了这一消息。尽管他仍然坚决拒绝投降,但是在和陆军参谋长汉斯·克雷布斯(Hans Krebs)将军商量后,他允许柏林守卫军在所有储备耗尽后分成小组,加入尚在西线作战的部队。魏德林返回本德勒大街后,收到了最后一条书面“元首令”。 在对战况进行讨论后,纳粹党办公室主任兼“元首秘书”马丁,鲍曼(Martin Bormann)叫来希特勒个人副官、党卫队二级突击大队长奥托·君舍(Otto Gunsche),告知他元首将于当天下午与刚结婚的伊娃·布劳恩(Eva Braun)结束生命。元首要求将尸体火化。君舍须准备足够的汽油。很快,希特勒也亲自要求他的副官允诺严格执行该命令。他不希望自己的遗体被带到莫斯科示众。显然,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的遭遇浮现在眼前:他和情人克拉拉·贝塔西(ClarettaPetacci)于4月27日在科莫湖被意大利游击队逮捕,并于一天后枪决。两人的尸体于4月29日上午被运往米兰,倒挂在洛雷托广场(Piazzala Loreto)的一个加油站。这位意大利“元首”的遭遇于4月29日晚传到地堡,想必这让希特勒更加坚决地不让他和妻子的尸体留下任何痕迹。 君舍随即开始为火化作准备。他给希特勒私人司机兼机动车负责人埃里希·肯普卡(ErichKempka)去电,指示他准备十个汽油罐,并将它们放在通往总理府花园的地堡紧急出口。 下午1点至2点间,希特勒在秘书特劳德·琼格(Traudl Junge)和盖尔达·克里斯蒂安(Gerda Christian)以及营养师康斯坦茨·曼扎利(Constanze Manziarly)的陪同下吃了最后一餐。与前几周一样,他们之间的对话都是日常话题;没有人谈及即将来临的终结时刻。特劳德·琼格在1947年写的回忆录(直到2002年才出版)中这样回忆当时的场景:一场“在轻松愉悦与沉着冷静外壳下的死亡宴席”。希特勒多年的伴侣伊娃·布劳恩没有参加。她于1945年3月从慕尼黑回到柏林,并很早就决定与希特勒共赴黄泉。为了感谢她的无条件忠诚,希特勒于4月28日至29日的凌晨与其结婚。在之前口授的“私人遗嘱”中,他“决定娶那个女孩为妻,她怀着长久以来忠贞的情谊,毅然自愿回到这座被围困的城市,为的是与我命运与共”。 P6-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