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极乐生活指南

极乐生活指南

  • 字数: 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作者: 孔亚雷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53218225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4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小说家、翻译家孔亚雷的首部随笔集,一部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学评论,一张个人的世界文学地图——这里有广为人知的卡佛、波拉尼奥、保罗•奥斯特,也有不太为人所知的詹姆斯•索特、让•艾什诺兹、塞萨尔•艾拉,不管你是否读过他们的作品,你都可以在小说家的导引下,得到纯粹的阅读乐趣,体会何谓文字的魅力,在每个段落、每个句子、每个标点中,你会……重新打量他们,“好像我们是第一次看见”。 ★ 一部充满悬念的文学评论集,一部寻找秘密的侦探小说——为什么某部作品会如此打动人?有些成为传世经典、有些则被误读、被忽略?一位作家是如何成为他自己,又创造出另外一些“他们”?作家的人格、生活,如何影响、塑造了他们的作品:为什么《斯通纳》既悲伤又令人抚慰?《2666》里隐藏着什么谜底?到底何为《光年》中生活的本质?当我们谈论卡佛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硬汉派侦探的绝望与希望,塞萨尔•艾拉的虚空与充实,杰夫•戴尔的焦虑与欢乐,菲利普•拉金的无情与深情…… 这些自相矛盾的东西是如何在文学(及人生)中,被奇妙地融为一体? ★ 让人相信,文学与我有关,它提供现实中无解的答案,创造通往极乐之境的可能;文学之谜,往往正是生活之谜。如何读,为什么读,最终指向的是如何活,为什么活——《2666》告诉我们理想主义的无用但必要,《斯通纳》暗示我们黑暗是光明的前提,《光年》中对文学语言的爱与对日常生活的爱交相辉映,硬汉派侦探赋予绝望以希望。塞萨尔•艾拉提醒读者“自我”是局限,也是安慰,“自我”最卑微,但也最珍贵。杰夫•戴尔则通过他放荡不羁的黑色幽默,“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极乐生活指南,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指向同一个方向:通往极乐之路。那条路的另一个名字叫‘痛苦’。顺利通过它的专享办法,就是爱,爱你的痛苦——就像亲吻眼泪”。 ★ 单读新书015,一份极乐阅读指南,也是一份极乐生活指南——伟大文学作品里,藏着伟大生活的秘密: 我为什么在这里?我与这个世界到底什么关系?我为什么在这里?我与这个世界到底什么关系?我的生活是否值得过下去?甚至,我是否有过生活?如拉金的那句诗所说,“我为什么要让工作这只癞蛤蟆盘踞在我的生活之上?”或者,如福柯所说,为什么一盏灯或一座房子可以成为艺术对象,而我的生活却不行?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学评论随笔集,精选作者多年来创作的文章共二十篇,全面展现了作者作为小说家、翻译家独特的文学视野和非虚构写作上的精致文笔。一方面,它对世界各国的知名或新锐作家、诗人进行了深入细致而又眼光独到的长篇评析和推介,这其中既有广为人知的《爱丽丝漫游奇境》、村上春树、雷蒙德·卡佛、保罗·奥斯特、莱昂纳德·科恩等,也有经由本书作者译介而在近年来广受瞩目的詹姆斯·索特(长篇小说《光年》)、杰夫·戴尔(《然而,很美:爵士乐之书》)、塞萨尔·艾拉(《音乐大脑》)等。另一方面,它也是一部有着内在隐秘关联的个人史和创作谈。从《2666》到《爱丽丝漫游奇境》,从《斯通纳》到《光年》,从莱昂纳德·科恩的诗歌到保罗·奥斯特的奇遇,从卡佛的温柔失败到杰夫·戴尔的极乐之路,从硬汉派侦探到爵士乐,从B级电影到隐居乡间,从读书、翻译到写作……一部有浓烈文体意识与个人风格的评论集,一座附带秘密地图的私人图书馆,一次真诚、神秘而美妙的倾心长谈。
作者简介
孔亚雷,1975年生,著有长篇小说《不失者》、短篇小说集《火山旅馆》,译有保罗·奥斯特长篇小说《幻影书》、莱昂纳德·科恩诗文集《渴望之书》等。作品曾多次入选中国年度很好短篇小说,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荷等国文字。曾获第四届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提名奖。现居杭州和莫干山。
目录
神秘主义入门
古老的光
白色污迹
标本博物馆
2666:一篇书评
爱丽丝漫游卡罗尔奇境
爱丽丝漫游冷酷仙境
让·艾什诺兹公园中按顺时针排列的十五部小说
植物的欲望
六部半
当我们谈论卡佛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神圣的冷漠
死比爱更冷
菲利普·拉金:事后烟
保罗·奥斯特笔记簿
科恩的诗与歌
八十部小说环游地球:艾拉博士的神奇写作
极乐生活指南
W.G.塞巴尔德:作茧自缚
秋日之光
附录
摘要
     神秘主义入门 当诗人写起散文,结果常常令人惊讶——令人惊讶地好读。它们似乎天生就有一种优雅的放松(想象一名拳击手度假时卷入一场群殴):漫无目的,却又极为准确;充满信息量(地点、人名、书名、音乐名、引文);并且不时闪耀出神秘而美妙的格言和警句。这样的例子有:布罗茨基,奥登,米沃什。现在我们可以再加上一个名字:亚当·扎加耶夫斯基。扎加耶夫斯基是谁?也许我们可以试着用他的一首诗,《自画像》,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电脑、一支笔和一台打字机之间, 我的半天过去了。有一天半个世纪也会这么过去。 我住在陌生的城市,有时候跟陌生人谈论对我是陌生的事情。 我听很多音乐:巴赫、马勒、肖邦、肖斯塔科维奇。 我在音乐中看到三种元素:软弱、力量和痛苦。 第四种没有名字。 我读诗人,活着和死去的,他们教会我 坚定、信仰和骄傲。我试图理解 伟大的哲学家们——但往往只抓住 他们宝贵思想的一鳞半爪。 我喜欢在巴黎街头长时间散步, 观看我的同类们被嫉妒、愤怒 和欲望所驱策,充满活力;喜欢追踪一枚硬币 从一只手传到另一只手,慢慢地 磨损它的圆形(皇帝的侧面像已被擦掉)。 我身边的树木不表达什么 除了一种绿色、淡漠的完美。 黑鸟在田野踱步, 耐心地等待着,像西班牙寡妇。 我已不再年轻,但总有人更年老。 我喜欢沉睡,沉睡时我就停止存在; 喜欢骑着自行车在乡村道路上飞驰,杨树和房屋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溶化成一团团。 有时候在展览馆里画对我说话, 反讽会突然消失。 我爱看妻子的面孔。 每个星期天给父亲打电话。 每隔一星期跟朋友们见面, 从而证明我的忠诚。 我的祖国摆脱了一个恶魔的束缚。我希望 接着会有另一次解放。 我能帮得上忙吗?我不知道。 我肯定不是大海的儿子, 像安东尼奥-马查多写到自己时所说的, 而是空气、薄荷和大提琴的儿子, 而高尚世界的所有道路并非 都与迄今属于我的生活 交叉而过。 很显然,这是一首好诗(我经常情不自禁地重读它),但却并不适合回答“扎加耶夫斯基是谁?”这个问题。也许正因如此它才是一首好诗。因为就像扎加耶夫斯基在一篇散文里所说的,“在诗里,我们期待着诗”。我们不应该期待一首诗回答某个问题——任何问题。但尽管如此,如果我们将一些扁平的信息与这首《自画像》相结合,还是可以得出一个更立体的扎加耶夫斯基。这些信息包括:他1945年出生在当时属于波兰、现属乌克兰的古城利沃夫;他年轻时曾是个激进派,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学上,但现在年届七旬的他,更倾向于与这个世界(以及上帝)和解;他可谓某种“主动意义”上的流亡作家,一位国际公民,曾长年生活工作在德、法、美等国——但不管在哪里,他都用波兰语写作;他的主要身份是诗人,但他的散文随笔同样广受推崇(苏珊·桑塔格在一篇长书评中称他的散文令人感到“势不可当的慰藉”),而最终让他进入大众视野的,是《纽约客》杂志在9·11事件后所刊发的他的一首诗:《试着赞美这遭损毁的世界》。 试着赞美这遭损毁的世界(赞美这遭损毁的世界吧……/以及重重迷失、消散又返回的/柔和之光)。这也许不是扎加耶夫斯基优选的诗,但无疑是他优选的标题(之一)。同时它也让人想起几首别的名诗,比如米沃什的《礼物》(如此幸福的一天/……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或者辛波斯卡的《可能性》(我偏爱写诗的荒谬/甚于不写诗的荒谬……我偏爱自己对人的喜爱/甚于自己对人类的爱)。我们不难发现这三首诗有几个共同点。它们都来自同一个国家,一个“地理小国”和“诗歌大国”:波兰。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