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高远之见:维多利亚时代与现代英国的诞生(全2册)

高远之见:维多利亚时代与现代英国的诞生(全2册)

  • 字数: 772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英)西蒙·赫弗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6629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00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851年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展现了英帝国的雄厚实力和繁荣景象,同时也昭示了用“机器生产机器”的时代已经到来,虽然刚刚过去的那个十年似乎仍使人心有余悸,动荡、不满、饥荒、骚乱好像尚未走远,但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已经踌躇满志,开始在水晶宫接受各国使臣朝拜。英国无疑向世界宣布,这个第一名,舍我其谁呢? 但这个第一名无疑是有代价的,包括工业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所谓“城市病”“体制病”,社会的裂变,阶层的分化,接踵而来,不期而至。英国作为头一个吃螃蟹的人,无经验可循,无前车可鉴,所能依赖的,唯有机体的自愈能力和更新速度,自愈力越强,更新越快,机体越容易存活,要是等到病入膏肓之时,可就任谁也无可奈何了。所谓“智者见于未萌”,本书所讲述的,正是维多利亚时代“英雄们”的“远见卓识”。在变动不居的时代里,在充满缺憾的世界中,政府也好,个人也罢,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相信进步,相信完美世界是可以企及的,这或许是维多利亚时代人心中最崇高的道德观念。
内容简介
在《高远之见》中,西蒙·赫弗探究了英国在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发生的剧烈转变。从贫困和骚乱到进步与繁荣,这个国家不仅因工业革命而焕然一新,也在政治、教育、女性权益和工人阶级等领域新思潮的冲击下,不得不改头换面。政治家、慈善家、作家和思想家的很好工作,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这种转变。通过深入分析新思潮的诞生,详细阐述美学议题如何引发更广泛的讨论,本书追索了英国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广泛考察了有名思想家和作家的观念之争,以及维多利亚时代营造的伟大社会工程。一个很好时代的万千面貌呈现在读者眼前,它们有着细微差别,却无疑彰显了这个时代的士气民心。如作者所言,正是维多利亚“英雄”对完美的追求,加速了现代英国的诞生。
作者简介
徐萍,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政治学专业博士,历史学博士后。曾在美国曼斯菲尔德研究中心做过一年访问学者。著有《新兴市场国家:融入体系还是挑战格局》《冷战与东北亚史论》《基辛格均势战略研究》《战争背面的战争》等书籍,在《国际问题研究》《史学集刊》《社会科学战线》等杂志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译著有《长长的阴影》《极简世界史》等。
目录
前言ⅰ
绪论拉格比的阿诺德博士1
第一部分英国的状况
第一章愤怒的19世纪40年代:贫穷、骚动和骚乱37
第二章贵族义务:政治与贵族55
第三章资产阶级的崛起:激进主义和《谷物法》的终结89
第四章宪章运动:工人阶级政治的兴起123
第二部分维多利亚时代的思想
第五章神圣的信念:民族的叛道和维多利亚时期的教会149
第六章怀疑的心:在信仰的海洋中挣扎168
第七章理性思维:知识分子和世俗主义的成长219
第八章政治头脑:崇高的原则,世俗的野心281
第九章进步的思想:世界博览会及其遗产318
第十章英雄精神:阿尔伯特和对伟人的崇拜378
第三部分英国的转型
第十一章黑暗中的跳跃:改革与民主的到来417
第十二章开阔视野:教育之战456
第十三章特权的终结:创造精英制度519
第十四章妇女权利:离婚、投票和教育559
第四部分现代的诞生
第十五章追求完美:维多利亚知识分子与新英国635
第十六章行善:慈善家和人道主义冲动697
第十七章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维多利亚时代城市的创建764
第十八章哥特风格一瞥:建立一种民族风格804
第十九章改革思想:议会与文明进步846
后记900
致谢903
参考书目906
注释918
索引944
摘要
     第一章愤怒的l9世纪40年代:贫穷、骚动和骚乱 1842年5月30日,礼拜一,晚上6点15分,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在海德公园骑马散步后乘坐一辆四轮马车从宪法山上下来,这是自下午4点以来她的第4次骑乘,一名男子拔出手枪,好像要瞄准君主。“有人看到枪里的闪了一下,但是枪没有响,又过了一会儿,这个恶棍还没来得及装上新的,苏格兰燧发枪卫队第二营的一名卫兵……‘别住’了他——也就是说,立刻抓住他的两只胳膊。在这种情况下,他推搡着年轻人向宫殿走去,还有两三个士兵来帮助他,不到两分钟,他就被关进了宫殿,被带进了门房。”还有一些人热衷于声称,事实上,正是他们抓住了这个行刺来遂的刺客。有一种说法是,在他游荡的时候,一名叫作坦纳的警官一直对他表示怀疑,一直在观察他,比卫兵先把他“钉”住了。 暗杀失败的刺客名叫约翰·弗朗西斯(John Francis),年仅20岁.只比女王小3岁,“他身高5英尺5英寸,身材有点臃肿”。事实上,这是弗朗西斯两天内第二次试图谋杀女王。5月29日礼拜日,有人看见他在女王从王室礼拜堂回来的路上拔枪。阿尔伯特亲王受到了惊吓,于是派人去请首相罗伯特·皮尔爵士(Sir Robert Peel)来讨论如何才能避免他的妻子受到这样的伤害。结果,第二天下午,王室一行人外出时身边簇拥着士兵和警察。这并没有什么不同:女王的得救不是因为保镖,而是因为弗朗西斯糟糕的射击技术。女王获救的消息传遍了伦敦。为了迅速吸引大批观众,伦敦西区的剧院打听了相关的各种细节。舞台经理向心有余悸的观众们讲述了“恶魔般的企图”刺杀君主的消息,许多人在现场唱起了国歌。第二天,议会对女王的获救表示感谢。 两年前,1840年6月10日,一个名叫爱德华·奥克斯福德(Edward Oxford)的人也曾试图在宪法山上的同一地方射杀女王。他曾因叛国罪受审,但因精神失常被判无罪,现住在贝斯勒姆精神医院。女王和她的丈夫都认为,应该通过此次对女王行凶刺客的处理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他们认为,奥克斯福德的无罪判决鼓励了心怀不满的人对她进行随意攻击。6月1日,她在报纸上读到一份逮捕令,指控一‘约翰·弗朗西斯用一把装满和子弹的手枪向我们的君主维多利亚女王开枪”。她立即给皮尔写了一封信,说“罪行在于朝女王开枪,而不在于用子弹或其他东西”:她的观点是,如果找不到那颗射出的子弹,就会对案件产生偏见。不到一个月,弗朗西斯也因叛国罪受审,被判有罪,并被判处死刑。判决最后减刑为终身流放,这并没有让女王夫妇满意。他们似乎是有道理的。两天后,也就是1842年7月3日,另一个心怀不满的臣民约翰·比恩(John Bean)向女王开枪。他的手枪似乎装满了烟草,他只被判入狱18个月。 看来,维多利亚的前三名潜在杀手(还会有四名)可能是精神不稳定,或者是为了寻求关注,或者仅仅是为了出名。然而回想起来,1842年的尝试似乎具有象征意义,因为当时英国正处于严重的内乱时期,饱受贫困之苦。过去半个世纪的快速工业化,以及制造业更高工资的吸引力,吸引了数十万农业工人来到城镇。19世纪40年代初,由于需求锐减,这些人和他们的家庭失去了工作岗位,也没有农村社会的封建结构来拯救他们。旨在减轻工业贫困的基本机构——特别是根据1834年《济贫法》设立的济贫院——被证明是不够的。数以百万计的工业区居民饥肠辘辘,愤怒不已,躁动不安。人们担心整个社会秩序可能会崩溃,而试图杀死女王的行为,尽管令人震惊,但似乎是她诸多臣民的心声。 皮尔通过阿尔伯特亲王向女王建议,对弗朗西斯的死刑应“减刑为终身流放到重犯定居点”。女王同意了,但阿尔伯特“非常渴望”见到皮尔并了解叛国罪法律的含义,法官们认为,对于这样的案件,叛国罪法律不能令人满意。他对皮尔说,他认为“君主的生命是社会中最有价值和最重要的……比任何其他个人的生活曝光度更高……当君主是女性时,这种受伤害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此外,“民主和共和观念的增加,以及我们这个时代媒体的放纵,一定会使人们更容易犯下那种罪行”。法官们曾表示,除非弗朗西斯有意杀人,否则这不是叛国,但他手枪里的不足以完成这项任务。阿尔伯特总结道:“我不能说现在的法律对君主的人身提供了我承认的前提下所要求的那种保护。” 皮尔向内阁递交了一份备忘录,建议修改叛国罪的法律,以更多地保护女王——攻击“君主的人”应面临“比目前更严厉的惩罚”。然而,英国内政大臣詹姆斯·格雷厄姆爵士(Sir James Graham)警告他要冷静下来。他认为,流放似乎已经“与犯罪行为不成比例”,任何针对如此轻微袭击的更强有力的措施都“将违反公众舆论”。皮尔征求了内阁意见后,写信给阿尔伯特说,英国议会将通过一项议案,提议在7年内对侵犯女王或试图伤害她的人处以7年的流放,包括可替代的“罚款或监禁,至于是否服苦役,是否有体罚,由法院自行裁量”。 阿尔伯特很感激,但他对“伤害”这个词却吹毛求疵,他想知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