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电影研究 3——

中国电影研究 3——"中国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系列讲座文集

  • 字数: 2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 商品条码: 978750785000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回溯中国电影的民族特性,阐释中国传统艺术(传统戏曲、民族音乐、古典诗词、传统绘画)与中国电影之间的亲缘血脉,探讨中国电影创作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传承与创新转化,为正在寻求方向的中国电影艺术创新发展提供参考路径。* 对中国电影要从传统中吸取营养,融入当代创作,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本论文集是基于北京电影学院主办的十五次“中国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系列讲座文稿整理而成,汇集了海内外十二位专家学者共十三篇讲座发言。专家学者们回溯中国电影的民族特性,阐释中国传统艺术(传统戏曲、民族音乐、古典诗词、传统绘画)与中国电影之间的亲缘血脉,发掘中国电影的美学精神与文化内涵,探讨中国电影创作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借鉴传承与创新转化,为正在寻求方向的中国电影艺术创新发展提供参考路径,也给当代中国电影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作者简介
王海洲,电影学博士,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图书馆馆长,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艺术方向首席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学术专长为中国电影研究,对内地、香港、台湾的电影有系统的研究。撰写和主编的学术专著有《想象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研究》《中国电影110年(1905—2015)》《中国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镜像与文化:港台电影研究》《中国电影:观念与轨迹》《城市历史身份:香港电影研究》等。其中,《想象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研究》荣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届“学会奖”著作类二等奖、第十届全国广播影视学术著作奖、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中国电影110年(1905—2015)》荣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学会奖”著作类一等奖、中国文联第三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著作类)。
目录
上编 中国电影与艺术传统
赋比兴电影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建构与应用
易电影理论
涵泳在古典剧场的血脉——从郑正秋与费穆到李翰祥与胡金铨
中国无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电影的两大美学传统
罔两问景:前影像时代的影像思考
下编 中国电影与传统艺术
文字蒙太奇:诗歌美学与电影美学的连接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
弦外之音——中国电影中民族音乐的意境美
影戏:中国戏剧与中国电影,兼谈戏剧与电影美学
影戏人生:电影对当代中国话剧舞台的渗透、影响和改变
帝国的绘画与文人的绘画——中国美术的双重传统与当代电影文化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